[心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读后心得和摘录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2-09-09 17:18:3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读后心得和金句摘录
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counsel-toad/
心理治疗方法“沟通分析”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曾经说过:“每个人生
下来都是王子,却被父母变成青蛙。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让青蛙再变回王子。”原本忧
郁、自卑、软弱的蛤蟆先生,如何透过心理咨商的引导,重新走上独立、自信、充满希望
的崭新生活?
这本书在说什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的作者是心理学者罗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他将心
理治疗的过程运用在动物主角的身上,书中的动物角色都取材自英国经典童话《柳林中的
风声》。这是一本巧妙结合了英国童话和心理咨商的经典作品。
故事的主角蛤蟆先生因为忧郁症的关系,他的三个好朋友河鼠、鼹鼠和老獾担忧他可能会
做出傻事,所以就鼓励他去找心理咨商师苍鹭。苍鹭运用了“沟通分析”(
Transactional Analysis)这套心理治疗法,协助蛤蟆先生面对真实的自己、感受真实的
情绪、发展出更高的 EQ。经过了十次的咨商之后,蛤蟆先生在最后终于恢复了以前的开
朗,展开全新的旅程。
这本书让我想起《被讨厌的勇气》,都采用对话式的写作方法,透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跟互
动,带我们认识背后的理论。像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就透过动物之间的对话,带我
们读懂二十多个心理学专有名词。整个阅读的过程,就好像是我们跟着蛤蟆先生一起接受
了心理治疗师的咨商,在巧妙的对话安排之间,我们会逐渐理解自己的情绪来源,也会对
心理咨商有更深的认识。
认识心理咨商
我自己没有接受过心理咨商的经验,只在电影或电视剧上面看过相关的情节。我觉得“接
受心理咨商”这件事情的本身,是令我感到有一点恐惧的。我甚至觉得要接受心理咨商,
好像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被别人知道的话可能会很不好意思。虽然我很幸运,还没有
碰到真的想去找咨商师的念头,可是对于心理咨商这件事,一直是抱着一种“雾里看花”
的态度。
读这本书,就好像让我们接受了一场简单的心理咨商过程。我们就好像变成了书中主角蛤
蟆先生,透过他的视角去和苍鹭对谈,这种对谈不像我想像中的可怕,反而带有更多的“
倾听我们的想法”和“反问我们自己看法”的过程。而且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我觉得自
己有一些状况跟蛤蟆先生类似,像是“不会把愤怒表达出来”,而是“闷在心里闹别扭”

苍鹭就告诉蛤蟆先生,“闹别扭”是“愤怒”的另外一种表现,并不是因为他心中没有愤
怒,而是因为童年的经验告诉他愤怒无用(可能是父母比较强势),所以他把愤怒转换成
闹别扭表达出来。读到这个段落,就让我想起以前自己常常闹别扭、生闷气的样子,听苍
鹭跟蛤蟆先生的对谈,我自己也仿佛被疗愈了。
如果你对心理咨商有兴趣,但是又像我一样对心理咨商感到一种莫名的抗拒,这本书是一
个很棒的入门读物,让我们了解心理咨商最基本的模样。
三种自我状态
在书中,咨商师苍鹭透过一层又一层的引导,带领蛤蟆先生认识了心理学的“三种自我状
态”。所谓的“自我”(ego)就是指某个人“存在的模式”,指的是某人存在于何种状
态。作者把一个人会存在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种,分别是:儿童的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
态、成人的自我状态。
1.“儿童的自我状态”是从我们童年遗留下来的痕迹,如果身处在这个状态当中,我们
会表现出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像是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这些基本的情绪,有点类似
红、黄、蓝三原色,这对所有的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随着我们逐渐长大,这些情绪会发
展成更个人化的情绪,就像调色盘的颜色开始混和出不同的色彩。
在平常的情况下,我们会展现出“自然型”的儿童自我状态。当我们听到好笑的笑话,就
会“笑得像个孩子一样”;或者当我们被别人冒犯,就会“像孩子一样生气地回嘴”。但
是每个人对于这些情绪的表达,又会有一些细腻的不同。像是有人的笑,是无声的;有人
的愤怒,是憋在心里呕气的。
2.“父母的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价值观,然后自己展现出来的模样
。身为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所以言语之间都会充满了批评
和挑剔,这就是所谓的“挑剔型”。在这个情形下,我们会不自觉对别人摆出高姿态,眼
里充满了批评的火光。这种自我状态不只会用来对付别人,有时候还会用来对付“自己”
。像是有些会“自我批判”,自己数落自己的不是,这时候它们就是陷入了父母自我状态
的情形里。
另外还有一种是“关爱型”的父母自我状态,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说:“我这么做其实内心
比你更痛”或“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但是这种话在听的人耳中,常常是充满虚情假意

3.“成人的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可以用理性、不情绪化的方式,来处理当下发生的真
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够计画、考虑、决定与行动,我们能表现理性且合理的行
为。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与技能都能立刻派上用场,不会被父母过去的声音
所驱使,或是被童年的感觉淹没。
成人的自我状态被视为一个人“成长”之后获得的状态,在这个状态的人显得很独立、负
责和理性。书中写道:“对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逐渐减少倚赖,最终切断倚赖关
系,如此才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但很少有人能完全达到这点,有些人只能部分达成,
很多人则会倚赖一辈子。”蛤蟆先生透过苍鹭的指引,从原本困在儿童和父母自我状态的
情形,到后来渐渐学会了用成人的自我状态来跟自己相处、来跟别人相处。
我觉得很有收获的一点是,作者并不是否认其他两种状态,而是提到:“在成功人生里,
这三种状态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具备了三种自我状态的能力,也必定会
感受到其中的情绪。只是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可以选择要待在那个状态里面多久,拥有自
由切换状态的能力。
一旦我们有这样的认知,就会明白我们可以开始做点什么。我们可以为自己负责,我们可
以拥有掌控权,我们有力量改变自己的处境,切换想要的状态。认识这三个状态的能带来
的最大好处,就是体认到:我们有力量改变自己。
后记:值得细细品味
我认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是一本值得空出时间,慢慢细读的一本书。只有当我们真
的进入蛤蟆先生的视角时,去阅读的每一句话才会有更深刻的含意。因为那代表了是我们
问的,也代表心理咨商师回答的。蛤蟆先生的身上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我们都有可能在
他身上找到跟我们高度相似的部分。最后,摘录书中让我很有收获的对话金句和心得分享
给大家。
1.“咨商师使用‘合作’这两个字,表示接下来不管发生什么事,蛤蟆都必须积极参与
。所有这些要求,都和他原先的心态差太远了,他以为只是等著某人告诉他怎么做就好了
。这些想法让人不安,但同时让人兴奋——也许,他真的能够靠自己摸索出摆脱痛苦的办
法来。”
心理咨商不是速效药,心理咨商师也不是神医。真正能带我们摆脱痛苦和郁闷的人,是我
们自己。
2.“这听起来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助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很多问
题你需要对自己提问。举例来说,你能‘停止审判’自己吗?你能对自己好一点吗?也许
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跟自己对话的时候,避免用“父母自我状态”来批判和挑剔自己,而是像一个成人一样,
好好爱自己、照顾自己多一点。
3.“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欢,但如果你要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连结
’,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无论是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就像截肢,就
如身体某个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跟自己的情绪做连结,去理解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当我们面对完整的情绪,才是一个完
整的人。
4.“‘独立’代表你以自己为荣,接受你全部的能力及与众不同的特质,且随时护卫新
发现的自主权,就像一个国家摆脱殖民历史独立,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共生’则是体
现成熟与自我接纳,同时也接纳别人的不同。共生才能与别人顺利地互动及合作,包括社
交上与工作上。”
独立是对于“自己”能力和特质的肯定,共生是对于“别人”能力和特质的肯定。两者缺
一不可。
作者: cielQ (ciel)   2022-09-11 22:00:00
推!今天刚听完这集的听众路过
作者: newthinker (newthinker)   2022-09-17 10:16:00
好像不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