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做个有温度的人》:读后感

楼主: MAXjames (麦酷斯)   2022-08-19 18:35:03
部落格图文心得:https://maxjamesread.com/heartwarming/
你有想过会什么我们会用“温暖”或“心寒”等温度词汇来形容心理感受吗?天冷时,是
不是光捧著杯热茶就觉得心头暖起来了呢?让这本《做个有温度的人》带你从心理学、生
物学和哲学等丰富视角,一探温度与动物间复杂又迷人的关系吧!
这篇心得会先带你认识温度对生物的重要性,看看动物如何无所不用其极地维持体温;接
著告探讨温度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害你心冷身也冷;最后则会介绍书中我最喜欢的
部分:认识论,聊聊心理学研究遇到那些困境,为什么我们该对任何实验成果保持怀疑。
【温度关乎生死】
从活命的角度来说,“调节温度”是除呼吸氧气外,对动物最重要的事。因此各家动物们
无不培养出一身控制温度的好本领。
大家应该都学过温血、冷血这样的动物分类。不过这分类其实不很直观。比如一只正在晒
太阳的蜥蜴,体温可能会飙到三十八度,根本不“冷”血。现在科学家比较喜欢用“外温
”或“内温”来区分。外温表示动物是从环境获得体温(如蜥蜴);而内温表示动物可以
自己产生热量(如人类)。
这两种控温方式各有优缺。外温动物因体温迁就于环境,活动范围会较受限;而内温动物
虽比较活动自如,但相对就得付出更多精力觅食,获取能量来燃烧、维持体温。
调节体温是很“耗能”的事,因此即便内温动物可“靠自己”控温,很多时候牠们还是会
像外温动物那样透过改变行为来调节体温。像天气热时,猫会舔身子降温,无尾熊则会紧
抱冰凉的树干;而天冷时,许多哺乳动物会竖起汗毛来保暖。
也因为维持体温很费力,动物们总会不断找寻更省力的方式。“社交体温调节”便是常见
的一个手段。像皇帝企鹅便会成百上千地挤在一起取暖。如此就可省去自己燃烧脂肪生热
的功夫。而在过去供暖技术还不发达时,人们挤在一起睡也曾是常态。
温度甚至重要到连演化都受其影响。比如原始人类化石中就发现温暖地区的人骨盆比寒冷
地区的还要窄。这是因为窄骨盆较适合双足直立行走,在炎热气候下散热效率会比较好。
不只基因,连文化发展都受温度所驱动。像人类就为了保暖,而开始制作衣服、建造房屋
,还开发出各种生热技术(如暖气)和预测气候变化的能力。
【温度影响认知】
上个段落中我们看到温度与动物间你侬我侬的关系。然而温度威力还不只如此,它甚至可
影响我们的“心理认知”。
提到认知科学,就得谈谈这领域的思考鼻祖:笛卡尔。他认为心智在体内就像“船上的领
航员”一样,可以驾驭身体。这就是著名的“二元论”。这观点认为,心智与身体间的互
动是单向的。心智可控制身体,但身体无法反过来影响心智。
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他的经典论文〈何谓情绪?〉中,质疑了这样的二元论。
一般我们会认为“人因快乐而微笑、悲伤而流泪”。但詹姆士认为反过来同样成立。也就
是说,“微笑也会让人感到快乐”,身心会彼此双向影响。
好的,那这些跟“温度”有什么关系呢?还记得开头提到,热茶让人心暖的例子吗?没错
,温度与心理的关系也有这样的双向性,心理温度与生理温度可能会互相影响。
多伦多大学曾用一款名叫Cyberball的线上游戏,来测试心理状态是否会影响温度认知。
游戏中,受试者会与线上另外两人抛接一颗虚拟球。但这两人其实并不存在,抛球行为其
实完全掌握在研究人员手上:如果想让你产生孤立感,就故意不给你球;反之,如要让你
有归属感,就会不断将球传给你。
游戏后,心理学家会请受试者评估想吃什么食物。有趣的事来了,那些被刻意孤立的人会
特别想吃“热”食。此外,当研究人员请他们评估当下室温时,这些可怜虫感受到的温度
居然比他人低了三度。也就是说,当你心寒时你是真的会觉得“冷”。
反过来说,温度也会影响心理认知。德国的一个研究让受试者看八名嫌疑犯的大头照,并
猜测他们犯什么罪。受试者不知道的是实验室其实有温度差异。结果,在温暖房间的受试
者多半猜逃税等轻罪;但冰冷房间的受试者却大多猜绑架或谋杀等重罪。由此可知,天冷
可能会让你的心也跟着“冷酷”。
这或许与温度调节的重要性有关。证据显示,当尼安塔人接近婴儿帮他们调节体温时,婴
儿的存活率就增加了。由此可知,想找温暖的人相伴,想避免被冷落可能是我们赖以维生
的天性,心理温度与生理温度这样就自然地产生了连结。
比如有研究就发现,当消费者与信赖的品牌互动时,他们估计的环境温度会比较高。也就
是说心理信赖会让身体也跟着暖起来。
看到这边你会不会觉得好像发现什么圣杯。比方说销售人员是否可以运用温度吸引消费者
购买呢?或正向点,可不可以透过温度来改善忧郁症患者病情呢?
可惜,事情没那么简单……
【心理学的重制危机】
温度与认知如此关联紧密,让人不禁期待是否能积极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可惜代志没那么
简单。作者提到,心理学研究其实面临严重的“重制危机”,很多研究结果无法被复制。
知名期刊《自然》(nature)曾发表一篇研究,试图复制21篇《自然》与《科学》(
Science)的社会学与行为科学论文,结果竟有8篇无法被复制。
难道是心理学家爱造假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相较于物理学等领域,心理学在研究上
会遇到更多困难。让我们一一来探讨:
〔定义问题〕
在做因果关系判断时,很重要的是要能“定义”因与果。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想探讨温
度与忧郁症的关系(像温度“低”时症状是否会变“严重”),就必须有“温度”与“忧
郁症病情”的测量标准。
温度还好测量,但忧郁症就没那么好搞定了。书中提到,判断忧郁症程度的方式其实存在
很大的差异。光常见的忧郁症评估量表就有七种,症状加起来多达52种。因此使用一个量
表的实验结果,在其他量表上很可能就无法复制。
〔样本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样本”收集的可靠度。物理化学领域相对好控制,像我读研究所时,基本
会预期同规格的试片差异会小到可以忽略。但心理学的研究样本是“人”,而人的“变异
”相当大。
如书中提到,现在社会科学锁定的研究对象多是大学生(因为好找)。但他们通常是所谓
“WEIRD”族群:
W:西方(Western)
E:受过教育(Edudated)
I:工业化(Industrialized)
R:富裕(Rich)
D:民主(Democractic)
用这些样本的所产生的实验结果就容易有偏差。书中提到像“五大人格特质”这个心理学
经典的人格特质测量标准,对中低收入国家或老年人就不那么适用。因为这量表就是以“
WEIRD”族群为对象所设计的。
简单说,心理学实验结果很可能因为测试者不同,产生极大差异。
〔样本太少〕
很多实验在增加规模、扩大参与者后,就会发现结果无法再现。原因是原本的测试样本数
太少。
书中举季节性情绪失调为例,许多人都会感受到“好”天气(晴朗)时心情较好,而“坏
”天气(阴冷)会让人心情忧郁。这是个简单的常识观点。然而荷兰在2010年做的一个近
一万五千人参与的大型研究就发现,天气状况与悲伤情绪并没有太大关连。
也就是说,这样看似合理的因果关系,其实只是少数案例所产生的误差判断。
〔过度拟合〕
另外,在研究时常会出现“过度拟合”问题,因预先假设的偏见,影响对资料的判读。俗
话说得好,手里拿着槌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像《姿势决定你是谁》一书中提到可用“强力姿势”增加自信。但这研究后来却被发现无
法复制。在这篇报导中,实验共同研究人承认他们的研究有过度拟合的状况。太希望看到
预期的结果,导致资料判断产生偏差。
〔相关不等于因果〕
最后,就算变量能被准确测量、定义,样本收集多元、足够,我们其实仍很难对因果关系
下百分百的判断。
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即便资料看似有相关,依然不能简单去推断因果。这边举个例子,曾
有研究发现“冰淇淋销售量越高,溺水死亡人数越多”。但这两者显然就无关,只是统计
数据上刚好对到而已。
看到这边,你应该理解我说“没那么简单”的原因。而我佩服的是,作者完全不避讳谈论
这些问题。我很喜欢这本书在描述实验时,条件总说得很仔细。而且就算结果看似明确,
作者还是会叨叨絮絮地提醒读者不要太快下结论,或做出过多衍伸。甚至还说出:
心理学书籍根本不该对你在生活中该做什么,提出具体的建议或明确提示。
平心说,生理温度或许的确与心理温度相互影响。但现实生活中影响心理的因素实在太多
了,不像实验室中能精准控制变因。如果你在夏天被甩,心情并不会比冬天好,对吧?
当然,这不是说上面那些有趣的实验没用,而是要了解这些实验都有其限制性,未必能简
单应用到生活中。
【总结】
总结一下。首先我们探讨温度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连基因与文化都会受其影响;此外,
温度还会影响认知,心理温度与物理温度彼此会互相牵连;最后则是要理解任何研究都存
在限制,务必谨慎地看待各种实验成果。
此书的内容极度丰富,原以为是本能轻松翻读,看些有趣心理实验的科普书,没想到居然
是如此“有料”。
作者从生物演化、大脑科学角度来演绎温度的影响可说相当精彩。而其中的哲学讨论更让
我相当惊喜,完全没料到会在这本书看到图灵测试和中文的房间等内容。但我最喜欢的还
是书中关于“认识论”的探讨。再再提醒我不要忘了科学的本质。如作者说的:不能理所
当然地认为,我们根据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老实说我就曾吃过亏。上面提到《姿势决定你是谁》的问题,其实是我Po文到阅读社团时
,被好心网友提醒才发现的。这边顺便说一下,我的专长是奴跟卖肝半导体制程,介绍的
书多是我不熟的领域。所以如果大家发现内容有任何问题都欢迎留言跟我说哦!
如果大家对认识论这主题有兴趣,这边加码推荐三本相关书籍:《世界观》、《反脆弱》
和《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沙特及其后》。相信读完会对此书的内容更有体会。
【后记:暖还是很重要】
话说回来,既然生理温度对心理认知的影响,在现实世界中会受到其他复杂变因的影响,
而不那么直观。那那些“温暖”行为还有必要吗?难道我们不该在他人失落时递上杯热茶
,或给伤心的朋友一个温暖的拥抱吗?
答案当然还是肯定的!
事实上,体温调节就已经告诉我们社交对动物有多么重要(想想挤在一起的企鹅)。当然
人类经过复杂演化,我么的社交早已超过单纯的温度需要。但如作者说的,体温调节研究
让我们看到生物的本质:我们是需要彼此的生物。
因此,当我们送“暖”时,其实不必在意物理温度是否能转化成心理温度,因为这是人与
人间理所当然的连结关系。
或许,这本书让我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别忘了,我们都不是一个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