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阅读札记:《拥抱你的内在家庭》

楼主: jean17 (jean)   2022-06-27 02:05:51
https://i.imgur.com/V2VJ22e.jpg
阅读札记:《拥抱你的内在家庭》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感到平静与几许对于写下这篇札记的期待感。书中所探究的主题──
内在家庭系统,英文缩写为IFS,可以说是近期自己读到的,最有共鸣的心理学理论。且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够具体而微地帮助自己,去验证与体验书中概念。同时,在探讨自
身的成长脉络,乃至自己为何成为自己,又有十分清晰的实践之道,鼓励人们带着创意与
深刻的同理心,踏入那段专属于个体,独一无二的“自我探询之旅”。
本书的作者留佩萱,是内在家庭系统(IFS)的治疗师,同时也是美国咨商教育博士,在
行文之间,她屡次提及自身的成长与求学、咨商经验,让读者能感觉到她真心实意地分享
著自身经历与观点。这样的呈现方式,可说是为理论与生活本身,架起了一道道沟通桥梁
,论述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与逻辑系统,而是透过作者的无私分享与讯息传递,让读者也
能踏入其生命轨迹,静心地随之意会与接收,字里行间温暖而坚定的意识,相对于灌输任
何新观念,这本《拥抱你的内在家庭》更贴近一封邀请函,邀请每一位读者亲身实现,踏
入看似不可及,却一直都活跃且陪伴着每一个个体的,丰富且具体而微的内在世界。
以下,就书中的章节安排,整理相关内容与对照身为读者的自己,感受到与想要去回应的
想法与心境。目前的阅读札记倾向都用如此模式来呈现,虽说有时也想着,直观式地漫谈
读完当下的心情与回溯部分内容,似乎可以相对简单或节省时间。然而会在多年之后,又
重新写起“阅读札记”,有一部分是想透过与书籍对话,来探究自身的所感所思。若能相
对有条理地呈现,也可帮助日后的自己,在重读的过程中,拾获部分现在的自己可能忽略
的想法或感触,到时候,顺着那些新发现,再回头去找某本书来应证与对照,也不失为某
种阅读连结书写与生活的乐趣吧!
Part 1 你的内心,住着一个大家庭:拥抱内化的经验,看见内在的丰富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拥抱你的内在家庭”,我直觉地想到,书中要谈论的议题,
会不会是跟“原生家庭”与“内在小孩”有关?实际翻开后,看到内在家庭的定义,其实
是活跃在自己的内在世界的,一个又一个尚待被发掘的“部分”或说“角色”们,而这些
具有不同面貌、性格的角色们,都与个体的成长背景密切相关,仔细发掘的话,往往能见
证个体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绝非一夕之间所造就,其中多有因防卫机制使然,特意被
忽略或遗忘的儿时经验,甚至成人后的任何创伤经验,都有可能内化为某种幽微却又隐含
于个体之内的“人格”。
在第一部分,作者带着读者们认识了“内在家庭”,邀请读者们将自己的内在,想像成一
个“家”,里面居住着各式各样的“部分”。可以说,那些内在家庭的成员们,分属于个
体的某些情绪与意念、想法,就像一个家庭里,有不同的家人生活在其中,那些内在的部
分,也共同维持起个体的内在家庭,支持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各式考验。
这样一个看起来抽象,却又贴近个体的生存经验的概念,能够帮助个人以更开放的心态,
来探索自身的内在运作机制。在这近似于开场白的第一部分里,作者也提供了两个“探索
内在”的书写练习,同时又在某一个章节或段落之间,邀读者先暂停阅读,于事先准备好
的笔记本中,即时记下当下的所感所思,回应书中提到的观点与问题。一开始我有些不习
惯这样的阅读模式,却也在跟著书中提供的练习,实际对照并写下己身思绪与个人经验后
,更能心无旁骛地踏入书中世界,同时感受到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说法,拥有实际且可贵
的连结。
Part 2 走进内心,认识内在家庭:同理每个部分,关照内在的孩子
来到第二部分,跟随书中的“探索内在”书写练习,我也更深入自己的内在世界,里面不
乏“管理员”与“救火员”所组成的“保卫者”,他们所要保护的正是某一段时期的“我
”,所遗留下来的未及处理与跨越的创伤或挫败经验。在IFS的观点中,个体的内在并非
单一心智系统,而是拥有比想像中多更多的丰富内在人格,那些人格各自承担著某一部分
的经验与应对之道,就算有些人格采取世俗所不容的激烈手段,像是犯罪或自残等负面行
为。其出发点都是为了保护曾经无助的个体,为何与从何发展出那些理念与面目、性格各
异的内在部分(人格),正是IFS密切关注的议题所在。
形塑管理员与救火员等分别用有条理的价值观或非理性的成瘾行为、脱序演出,来维护内
在系统的合理运作的保卫者的,正是内在家庭系统中一至多位“流放者”。他们分属不同
年龄段,对应个体曾亲身经历,却以为终究埋藏在岁月的流逝中,那些其实都被压缩、保
留在个人的内在的儿时经验,抑或成人后也往往会遭遇各式各样,在事件发生的当下,难
以去应对与处理的考验与挫折,都可能被内化为内在的某一部分。由于是个体下意识不愿
触及的创伤或负面情境,那些背负个人经历的内在部分,就被流放并封藏在内在的某个角
落,同时为了不要被轻易地触碰到,进而引发并重演事件发生当时的负面感受,内在系统
亦顺应当时的情境,发展出所须的保卫者,用来防止当初的悲哀于下一个关卡重蹈覆辙。
书中也提到,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微妙关联。也就是说,个体如何对待自己的内在,往
往也会反映到其对待外在世界的方式,那是方方面面相互影响,同时有自觉的话,也能从
中得到更多理解自身与调节人际互动的新发现。其中的核心应当还是与疗愈内在小孩,也
就是被保卫者所隐藏与确保其不被触动的流放者有关。好比说,我是一个对他人的批评指
教特别敏感的人,在我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探询内在的这一部分,回溯著儿时被
父亲不断指责的负面经验。掩护内在那个“怕被骂”的流放者的,是看似理智的“好辩者
”,他认为真理越辩越明,喜欢花时间跟人解释自己的想法与处境,有时还会越辩越起劲
,认为自己是被不如意的生涯耽误的辩论奇才。
其实话说回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成长脉络与观念养成,就算我曾经害怕被父亲责备,
如今也已长成性格还算稳定的三十多岁成年人,当我透过那位好辩论的管理员,逐渐与缩
在角落,不断检讨自己的言行到底如何出了错,那年纪大约七或八岁的曾经的自我缩影联
系上,我只是陪她在角落待一下下,让她感受到有人陪伴的温暖,我知道一厢情愿地把她
从瑟缩的角落拉起,要她去面对现实的考验,不一定是她所需要与能够承受的。有时觉察
到某一部分的自己,然后看看其在害怕或抵制着什么,适度地给予同理与支持,就是展开
自我疗愈与修复那些伤痕的重要关键。可以说,个体对于外界的不满或对于关系、情感的
需求,都能从内在慢慢地厘清与调节,在充分同理与认识自身状态的情况下,找回在面对
自身需求与他人反馈之间,弹性且不轻易被谁人动摇的平衡机制。
Part 3 成为“自我”领导者:真实的自我,担起内在的家
踏入此书的第三部分,讨论的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美好本质,那就是具有人性的光明面,且
能温柔接纳各式各样的他人与自己本身的“自我”。在IFS的创立者里查‧史华兹所著的
《没有不好的你》,自我被翻译成“真我”,亦即“真实的自我”。无论是“自我”或者
“真我”,都是指个体的良善本质,近似于从那些经验中升华,不再被经验所束缚,将累
积的各式“重担”卸下,转而用某种轻盈而踏实的姿态,重新面对曾以为无法去面对的生
命本身。
由自我领导的内在家庭系统,就如一台巴士,主驾驶位置是由个体的“自我”担负起司机
的责任,副驾驶与周边的位置,就坐着各式各样已经被充分认识的保卫者们,后座则是一
群释放曾让其困居其中的创伤经验,也就是卸除所有内在的重担,如今无忧无虑也不再被
保卫者藏起来的流放者,已是被接纳与理解的“内在小孩”。由自我所驾驶的巴士,将驶
向整个内在家庭系统,都可接受且能相互支持旅程所需的新方向,沿途遇到的风景与人事
物,将能充分彰显其意境与清晰的特质,人与人的相处不再是透过各式保卫者或被触发而
陷入僵持状态的流放者。
当人人都处于自我领导,相互之间的同理与沟通将不再是难题,而是真诚而自然流露的好
奇与关怀,如同书中提及的“神奇厨房”,当一个家能充分自给自足,每个个体都能观照
并爱护自身每一个内在部分,人际关系将不是相互索取或投射自身匮乏之处,唯有理解同
时接纳了自身的每一部分,方能透过更完整的自己与油然而生的爱,开放而自由地认识世
界,也让世界认识那一个独一无二的,你自己。
Part 4 现在,你可以重新回家了:回到真实的自己,疗愈生命本身
“回家”是一个蛮温馨的意念,于IFS的观点中,每一个人也拥有属于自身内在的家。如
此一来,可说是充分肯定个体的完整性,人与人之间并非拿来相互完整,更重要的是分享
个体无独有偶的生命经验,让每一段关系都是自由且流动的,透过与他人的互动与交流,
能够丰富彼此的视野,同时又能回到各自的旅途中,尊重彼此的单独又不减相聚之时的喜
悦之情。
有时,一段关系的建立与结束,都是来自于某些自身仍未厘清的吸引力法则。连同微妙的
投射作用,在生活中往往触及各式不一定有抒发或宣泄管道的情绪、意念,而在IFS观点
与实践中,这些都与内在系统有关,无论是影响更广泛的继承重担,牵涉整个家族乃至国
族的创伤经验;或者贴近个体的成长经历,连同原生家庭或社会化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各
式重担,都能在充分觉察与耐心引领自身去看见,那些内在部分所扮演的角色与其生成原
因后,赋予那些曾经有所执著的内在角色全新面貌。
那不一定轻松写意且少不了矛盾挣扎的过程,正是个体重新认识与理解自身的必经之路。
正如“我是谁”这在哲学与心理学中,都不乏讨论与研究的古老议题,当个体重新认知自
身的内在部分,并回归真诚良善的自我,用包容与尊重的出发点,支撑起自身所拥有的内
在家庭系统。人们更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是谁,不再需要活在他人的定义,或自身曾经被
影响的一至多个经验与相应而生的防卫机制中。理解自身何以成为自身,同时包容他人之
所以为他人,就算因了解而分离,却也不必因误解而耽误彼此的一生。
阅读的过程中,我也随著书中的练习,留下了与内在系统对话的纪录。就算写下后仅重读
一至两回,还是有与自身内在重新连结的感动,我想若日后回顾那些文字与段落,依然能
感受到内在部分所传递的各式讯息吧!站在自我探询的角度来看,IFS真的是很吸引人的
理论与实践之道,同时也盼望能够将那些对理论本身的兴趣,逐步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接
纳与尊重自身的内在系统,并且专注于整合那些曾经相互冲击的内在部分,带着完整的自
我,一趟又一趟展开与周遭有所连系同时不互相束缚的丰富旅程。
卓敬柠/2022.06.27 01:55
作者: happynancy (想飞)   2022-06-30 08:15:00
谢谢分享 刚听广播宁夏路介绍过这本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