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知识复利》献给知识工作者的山珍海味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2-06-05 20:11:00
《知识复利》读后心得:献给知识工作者的山珍海味
将知识内容变现,打造专家型个人品牌的实用策略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knowledge-realization/
你听过“知识变现”吗?你觉得这四个字代表什么意思?该怎么做才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变
现?这四个字会让我们有一个错觉,好像只要动动脑袋,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白花花
的钞票。然而,“知识”和“变现”之间的距离真的这么近吗?这件事情是每一个人都有
办法达成的吗?
这本书在说什么?
《知识复利》的作者是“职涯实验室”的创办人何则文,以及知识变现专家高永祺。在这
本书中,他们详细说明了“知识如何成为力量”的完整过程,让我们知道以知识为基础的
前提之下,运用商业思维的法则,进行内容创作,达成知识变现。
这本书会谈到知识复利的定义和重要性,说明了在后疫情年代这股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
对我们个人而言,累积知识复利可以打造专家形象的个人品牌,还可以依据你投入的知识
领域,打造对应的产品和服务。书中将知识变现的起步、规划、执行和检视等环节,拆解
成具体好懂的策略。
作者们还邀请了 13 位知识专家亲自点评各个章节,让书中的理论跟点评人的观点产生前
后呼应,我们也可以从点评人的角度,发现更多深刻的观察和体悟。如果你想要发挥自己
拥有的知识,打造更具影响力和获利能力的人生,推荐给你这本兼具策略蓝图和实战故事
的书。
跟两位作者的交流
在这书本正式出版之后,我在职涯实验室跟两位作者碰了面,除了向他们两位拿亲签版之
外,也一起畅谈了知识复利的一些深层想法。我很感谢他们邀请我对这本书写了一篇点评
(收录在最后一章:解决问题的法则),也很惊喜我的个人故事被放在这本书里。
则文问了我一个问题:“已经拥有这样百万流量的各种自媒体,有没有考虑组成团队再扩
大?”我的回答是:“我之所以会从台积电离职,是因为想要追求更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以及从事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会比较倾向维持一人公司,过自己理想的生活。”或许
,这正是知识复利带来的好处。
你不用像电商一样无时无刻都在追逐更高的营业额,而是致力于提高知识的单位价值。你
不用像网红或主流媒体一样为了流量和博取眼球而伤透脑筋,而是持续累积自己的知识能
量。你更不用像零售业者担心客户不上门,而是用自己的知识来服务精准的受众。打造知
识复利带给生活的好处,就是当别人在追求有一波、没一波的成长,你反而从容地酝酿复
利的发酵。
关于成为专家和达人的路上,有些人会有一种“不甘心”的心态,另一位作者永祺和我分
享了他的导师林宜儒曾说过的一句话,精准描述了这种心理现象:“我的报酬,比不上我
的才华。我的专业,没有被人看见。”而弥补这种不甘心的最佳方法,就是透过知识变现
的管道,把这种不甘心转换成:社交货币(名)和金钱货币(利)。
永祺问我是否经历过这种不甘心的感受,我回答是几乎没有,因为我深知要在这条路上能
走得远,本来就是“给出的多,拿到的少”。而更多的“得到”是来自于乐为人师的成就
感。如同他们在书中提到的,专家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就是为了让人们掌握有哪些基
本知识需要学习,有那些问题要优先解决,减少他们明明可以避开的冤枉路。每一次的知
识传递,如果能帮周遭的人站在更高的出发点,就是最大的得到,也是最好的欣慰。
以下分享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后,回头思考和写下的三个重点。
1.知识复利的本质
我在回顾这本书的内容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听过知识复利,但好像都没有听过
‘劳力复利’对吧?”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人的工作是以劳力去换取薪酬,即使是坐办
公室的工作,也同样是付出脑袋的劳动的时间,换取当下对等的报酬。可是当我们年龄增
长,脑袋变得不再灵光,我们透过劳力获取的价值就会一直递减。
然而,知识却是一种会随着时间递增的资产。书中提到知识复利的本质就是:“让过去的
你,帮助未来的你。”透过我们过去的知识积累,帮助自己的未来成长得更快,有更多元
的变现机会。知识复利,是一种跟时间做朋友的游戏,这个游戏是打造一个会随着时间成
长的长期“系统”,而不是迫切地追逐立即回报的短期“目标”。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可以说是完全放大了知识的本质。网络的传播无远弗届,知识
获得了放大。网络的储存容量近乎无限大,知识获得了累积。网络的存续时间近乎永久,
知识获得了保留。网络促进了所有人事物的连结,知识与世界产生更紧密的集合。如果你
只把知识当成是自己脑袋里的宝藏,而从来没有发表在网络上、从来没有公开分享出来,
你将无法发挥知识复利的全部威力。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知识力突破天际,但还是感到:“我的报酬,比不上我的才华。我的专
业,没有被人看见。”或许你真的很有料,但是还没有掌握知识跟网络之间的整合诀窍。
知识复利的本质,需要透过正确的工具才会被加倍放大。
2.知识复利的本质不变,但是型态会改变
如果我们想要创造自己的知识复利,必须了解什么东西是不变的,什么东西是会改变的。
知识复利的本质是“不变”的,就是让过去的知识累积,帮上未来的自己。如同书中一再
提到的“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要转变成力量,中间还必须透过“行动”。当你持之以
恒地透过行动,把知识转化成对别人有帮助的产品和服务,并且结合网络的力量让这个影
响力持续扩大,你就能实现知识变现,获得内在的成就感还有外在的名和利。知识经由行
动来发挥力量,这个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那么会“改变”的是什么呢?是知识复利的型态。书中提到两种切入的角度。第一种是“
取得”知识复利的方法,例如吸收资讯的方法、作笔记的方法、累积和储存知识的方法(
和工具)。第二种是“传递”知识复利的方法,尤其是透过数位媒介,例如部落格文章、
YouTube 影片、线上和直播课程。
因此,知识复利的型态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如果有更强大的数位工具,你就可以用来提升
自己“取得知识”的效率。如果有更有效的传播媒介,你就可以用来提升自己“传递知识
”的管道。
不变的,是对知识持续采取行动。会改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工具和手段。
3.要产生知识复利,而不是知识复损
一般我们提到知识的“累积”,可能会觉得知识是可以被储存起来、堆积起来的,好像只
要把知识放在仓库里,它就会自动增值一样,这是一个错误的迷思。书中提到一个观念我
觉得很有意思,如果用了错误的方式对待知识,反而会产生负面的效应,也就是“知识复
损”。
最常见的知识复损,是在散落各地的笔记本和档案夹里面,储存了一堆分散的知识笔记,
却缺乏了彼此的连结。或是把还没读的书籍和网络文章丢到待读清单里面,然后就以为自
己懂了。或是买了一堆线上课程但都没看,却以为自己的知识又增长了。也可能是在零散
的社群平台上面发表了很多文章,却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呈现,最后连自己都忘了自己写
过哪些东西。这些状况,会导致你无法让知识发挥复利的效果。
因此,作者提到知识复损有三个特征:(1) 重复纪录而缺乏连结、(2) 要用的时候却找不
到、(3) 找到之后却看不懂。一般人累积知识的方法是“数量”的累积,而忘了建立知识
连结的“品质”的重要。我们之所以要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就是为了在未来面对新问题
时,不要从头来过,而是从丰富的知识库出发。这个知识库,需要我们自己花时间去打造

我最近也正在优化自己的笔记系统,试着实践“卡片盒笔记法”这套新的方式,让我曾经
写过的笔记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用。如同我在〈建立卡片盒笔记之间“连结”的七的方法〉
这篇文章写下,如果你想要“保存最棒的想法、组织自己学到的知识、产生更多的洞见”
,抄写笔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镶嵌到笔记里面、建立起不同笔
记之间的连结,才能创造出拥有自己特色的洞见。
打造一个让知识能够产生复利成长的系统,而不是放任知识随着时间复损。
后记:实践你脑中的知识
我觉得《知识复利》是一本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是一顿犹如山珍海味的大餐。书中有丰
富的步骤和策略,以及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精彩点评。如果你对知识变现感兴趣,甚至已
经在这条路上,这本书可以提供你更全面的视野,帮你检视和调整自己的执行计画,成为
一个更优秀的知识工作者。
但如果你对于“知识工作者”或“个人品牌”是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或者你完全没有进
行过任何的知识创作,只想要从最基本的初阶技巧开始学,那么这本书对你可能会太过于
丰富,甚至有可能会消化不良。如果你读完这本书后感到有一点“资讯超载”,倒也不必
太担心,因为这些内容是值得沉淀一段时间后再回头品味的,毕竟这都是作者和点评者们
累积好几年的最浓缩版精华。
最后,总结一下我读完书中 13 位专家点评故事的一段想法。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
,那就是他们不是把“知识”当成是停留在脑中的理论,而是透过实际的行动去“实践”
到生活当中。真正造成知识复利效应的,不是你的脑袋动得多快、也不是你的知识有多丰
富,而是你的行动有多勤劳、你的毅力有多持久。享受知识复利的人,他们不是思想家,
而是行动家。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22-06-06 15:09:00
谢谢推荐!准备来跳坑
作者: Risha5566 (理沙)   2022-06-07 12:29:00
台面上的专家其实知识都落后了,不静下心来继续学习根本没用
作者: st85148 (PP3)   2022-06-07 19:54:00
内容丰富的书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2-06-09 10:53:00
推后面的结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