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点子就要秀出来》公开分享的七个诀窍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2-04-08 09:05:54
《点子就要秀出来》读后心得:公开分享的七个诀窍
重点是创作的过程,而非成品,每天都分享一点新东西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show-your-work/
无论你是作家、艺术家、YouTuber、Podcaster 或任何从事创作的人,一定都希望自己的
才华能够被人“发现”。然而,该如何让别人找到你、追踪你、成为你的支持者呢?你必
须掌握“公开分享”的诀窍。与其在网络上闲晃浪费时间,不如利用网络的力量,放大自
己的潜能。
这本书在说什么?
《点子就要秀出来》的作者是作家兼画家 Austin Kleon,在《华尔街日报》等各大报纸
都看得到他的作品。这本书是他的“点子三部曲”中的第二本,我在前阵子分享完第一本
《点子都是偷来的》的读书笔记之后,接着就来分享第二本书的重点心得。
在这本续作中,作者主要教我们怎么样发挥自己的创意潜能,让别人可以发掘我们的才华
。全书分成三个部分:(1) 如何把工作想成一个持续性的过程;(2) 如何分享创作过程,
才能吸引志同道合的潜在观众;(3) 如何面对把自己、把作品公诸于世之后的跌宕起伏。
我自己关注的重点则在于:“如何透过网络公开分享知识”。
知识管理的教学者 Tiago Forte 曾经提到,人们对于知识时常抱有一种“匮乏心态”:
以为知识很稀有又珍贵,必须妥善保护和囤积;我们吝于借助别人的知识,感觉自己的研
究结果没有别人的好;仿佛要先钻研许多年,才有资格分享自己的知识。但是,这样的匮
乏心态,会让我们错过网络时代的丰富资讯所带来的好处。
在《点子就要秀出来》这本书里,作者透过一个又一个简单小巧的观念,帮我们建立起一
个健康的公开分享心态。如同人际关系教育大师 Dale Carnegie 曾经说过:“这世上随
处可见掠夺与自私的人,所以无私为他人服务的少数人享有很大的优势,几乎没什么对手
。”公开分享,可以帮你建立优势。
接下来我摘录书中 7 个网络公开分享的秘诀。
1.当一个业余爱好者
有一个心态设定,可以让我们更乐于分享,那就是“当一个业余爱好者”。
英文的“业余” amateur 这个字,在法文里面意指“情人”。业余爱好者是指充满热情
、坠入情网般疯狂投入作品的人,他们不会去计较可能得到的名声、酬劳和职业成就。正
因为业余者不计得失,他们会愿意冒险、实验、随兴发挥,勇于分享结果。
如同日本禅师铃木俊隆(Shunryu Suzuki)所说:“初学者的心,面向无限可能;老手的
心则饱受羁绊。”在展现热情和实验精神的方面,业余爱好者通常比专业人士更有优势。
Austin 提到,如果你想开始分享,别担心该怎么获利或如何经营,别再想当专家,只要
尽情展现你的业余爱好,志同道合的人就会自然找到你。
我想起《在大脑外思考》书中提到的一项研究“专家只能表达自己所知的大约 30%”。研
究人员请专门治疗创伤的外科医师,说明如何将分流器插入股动脉,结果发现,外科医师
遗漏了将近 70% 的步骤。针对专业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他们说明自己设计实验、
分析资料的步骤,平均的疏漏与错误率达到 75%。一项针对专业电脑程式设计师的研究发
现,他们所列举的电脑程式除错步骤,比实际做的少了一半。
专家往往容易忽略了身为专家的盲点。如果你分享的东西,是从初学阶段始学习和改进,
那么你的内容对于初学者而言,会比起专家的内容更显得亲切易读。
2.不要囤积,而是分享
作者建议我们不要只是“囤积”资讯,而是要适时“分享”出来。
分享的内容包含:“你的灵感从哪里来?你读什么书?你浏览什么网站?你听什么音乐?
你看什么电影?你的剪贴簿里有什么?你书桌前面的软木板上钉了什么?你崇拜谁的作品
?你偷谁的点子?”为什么要分享这些东西?因为这可以让人们推断出“你是谁”和“你
做的事情”,其透漏出来的线索甚至比你自己的作品本身还多。
我在读到这段的时候,也想起“收藏家谬误”(Collector’s Fallacy)这个现象,尤其
在数位工具发达的现代,我们很轻松可以在手机、网页上面收藏、标注书签、稍后再读,
误以为收藏越多,就懂得越多。但是,资讯不等于知识,我们只是误把“知道”当成了“
理解”。 实际上,资讯只有经过消化、理解、实践、分享出来之后,才能成为真正能为
我们自己的知识。
如果你想分享别人的作品,请一定要标明出处,要像是发表自己的创作一样,要怀着尊重
及关怀之心。作者提到:“如果你不能好好说明作品的出处,你不只是掠夺了原创者的心
血,同时也掠夺了与你分享这个作品的观众权利。”你可以详细描述这个作品是什么?这
个作品是谁做的?为什么你要分享?为什么别人该关心?把这个动作想成是博物馆作品旁
边的小小“说明牌”。
分享可以展现出更真实的自己,也会留下面包屑,让人能够回溯到你最初的灵感来源。
3.网络是一个自我发明的载具
每当谈到要在网络上公开分享,一个问题就浮现出来:该在部落格分享吗?该在社群平台
分享吗?我该分享哪些内容才好呢?
作者认为不需要把这件事情想得这么严肃,也不要一开始就想得太过商业,他说:“不要
把网站当成自我推销的工具,而是当作是自我发明的载具。在网络上,你可以尽情展露自
我,在你的网站上尽情挥洒你的作品和想法、以及你真正在乎的一切。”把你在网络上发
表的东西,当成是展现进度和兴趣的过程。
视觉艺术家 Rafaël Rozendaal 也曾在一段谈论艺术和网络的访谈时指出:“如果你把
网络当成一个促销工具,那就变成了日常杂务。但是当你把它视为一个平台,并说‘我不
打算用 Instagram 促销,我要用它来展示我正在做的事情,我只是秀出我的草稿,我只
是开放我的工作室给你看’这才是真正的促销——你已经彻底颠覆了参观工作室的想法。
”1
我则回想起自己创立《阅读前哨站》的时候,只是秉持着一股“分享阅读”的喜悦就开始
了这段旅程。在过程中,我不断创作一篇又一篇新的文章,随着这些文章的累积,也形塑
了我在网络上的全新样貌。这让我充分感受到“透过网络,我可以形塑自己的未来,我可
以创造我想成为的自己”。把网络当成是一个自我发明的载具,而不只是炫耀成就的橱窗

你在网络上发表的一切,不只是展现你的过去,更透露了你即将成为的未来。
4.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谈到在社群平台上面公开分享的原因,或许“让人追踪你”是一个驱动你的前进原动力。
作者认为,你想让人追踪你,就要成为值得追踪的人。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成为一
个有趣的人。让自己抱有好奇心,时时刻刻注意周遭,练习“不断投射出兴趣”。你想当
一个有趣的人,自己得先对事物有兴趣。做你喜欢的事,谈你喜爱的事,就会自然而然吸
引喜欢这种事的人。
另外,你也可以继续把你感兴趣的事情、刚学到的事情分享出来,因为“教导”别人并不
会贬低你工作的价值,反而是增值。你教某人如何做你的工作,其实是让别人对你的工作
更有兴趣,大家会觉得与你的工作更亲近,因为你让他们见识到你所知道的东西。
如同 Charles Munger 的《穷查理的普通常识》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要得到你
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拥有。”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展现兴
趣的人、分享所学的人,自然而然地,你就会成为一个值得追踪的人。
5.主动分享你的幸运
如果你的分享之路愈来愈顺畅,逐渐获得了名望和成功。别忘了分享你的幸运。
《魔球》的作者 Michael Lewis 是一位广为人知的美国报导文学作家,他在 2012 年一
场对普林斯顿学生的演讲中提到:“成功总是被合理化,因为成功的人不想承认他们只是
非常幸运。更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也不想意识到这一点。”他接着说:“要知道如果你成
功了,代表你也拥有好运。伴随好运而来的是责任,你有亏欠,不只是亏欠你的神,还亏
欠那些不幸的人。”他认为我们不该将好运据为己有,而是要尽可能分享我们的好运。
具体而言,作者提供了更具体的作法:你成功之后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运用你的资源
和影响力,帮助那些一路上帮你走到今日地位的人。赞扬你的老师、启蒙恩师、英雄偶像
、影响你的人、同侪以及粉丝。给他们机会秀出自己的作品,把机会传给他们。我想起
James Clear 也时常在他的文章和电子信里面,感谢和提及给他灵感来源的那些人,他这
么做往往促进了更多的分享和互动。
主动分享幸运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幸运。
6.处理酸言酸语的方法
许多人想到要公开分享自己的作品,心里面可能会担心:“如果遇到网友的酸言酸语怎么
办?”
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妙的故事。他曾经也被这种困扰所苦,而且很犹豫是不是要把那些难听
的言论删除掉。他的太太给了他绝佳的建议:“如果有人跑来你家客厅大便,你不会让那
玩意儿就这样放著,对吧?”他这才豁然开朗,面对难听的评论也是一样,你应该把这种
东西扫起来丢垃圾桶。
很碰巧地,我最近读到华顿商学院心理学家 Adam Grant 对于网络批评的一段话:“‘批
评’既轻松又快速。‘创造’既困难又缓慢。你花两个小时阅读的书和电影,通常需要两
年以上的准备时间。任何人都有权利批评别人的作品。但是真正洞见来自于你是否能帮他
们改进,或是打造一个你自己的。”我认为这段话除了说给网络酸民听之外(好吧,他们
或许不会听),更重要的是让创作者和分享者知道,什么留言是有建设性的洞见,什么留
言要快速清空。
不要让昨天的酸言酸语,夺走了你今天创作的好心情。
7.不是从头来过,而是从经验开始
不要因为精通了某项技艺而自满,你必须鞭策自己回到学生的身分。
如果你想重新学习新的撰文技巧、重新学习新的绘画技巧、重新学习新的弹奏技巧,这个
时候,你该如何分享?你害怕在别人眼中自己看起来又像菜鸟一样吗?之前累积的那些成
果,难道就弃之不顾了吗?
书中有一个耐人省思的故事。喜剧演员 Louis C.K. 十五年来都只准备同样时间份量的内
容,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偶像 George Carlin 每年都会把手上的材料丢掉,重新准备一份
新的。他本来不敢学 George 的做法,但他尝试过一次之后,整个人如释重负:“如果你
已经懒得再讲飞机和小狗的笑话,就把这些题材丢了,然后你还有什么呢?你只能再深入
一点。你会开始谈自己的感受,谈论自己本身,然后你用这些当笑话题材,讲完就丢掉。
你得再深入一点。”丢掉旧的作品,其实是挪出空位给新的作品。
这里的重点是,你绝对不会是真的“从头来过”,你不会失去所有之前的作品。就算你把
旧作品扔在一旁,你已经“学习过的经验”也会渗入下一件作品。就像是软件业常说的“
叠代”(iteration),指的是一个重复回馈过程的活动,目的通常是为了接近所需的目
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被称为一次“叠代”,而每一次叠代得到的结果会被用来
作为下一次叠代的初始值。
你只要允许自己再次成为业余爱好者,寻找新的事物来学习,公开学习过程,纪录你的进
度,并且一路分享,让其他人也可以跟着你一起学习。不要害怕从头来过,因为这一次你
是从经验开始。
后记:分享会形成正向的循环
《点子就要秀出来》跟其他三部曲一样,由插画和简短的文字组成,简单好读,却寓意富
饶。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断想起另一本书《WOL大声工作法》的作者 John Stepper
提倡要“公开分享自己的工作内容”,他说:“当你分享自己的工内容、正在做或学习的
事情,建立人脉圈,让同个人脉圈的所有人都能互相分享及回馈,形成正向循环的一种工
作方法。”我认为,无论你分享的是草稿、作品或工作,你都会获得这套方法带来的效益

公开分享除了对自己有帮助之外,你同样对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作者提到,观众
不只想发现绝佳的作品,他们也渴望有创意,也想成为创作过程的一份子。当你“持续把
过程公诸于世,你就可以与顾客建立一种关系,让他们看到产品背后的灵魂人物。”持续
展现,就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我自己对这本书的实践,就是开始实行了一个有趣的计画,每天张贴一则简短笔记2。像
是我最近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分享的“自责和自省的差异”和“写作是淬炼想法
的工具”笔记,就是这种练习之下的产物,我很期待这个练习长久下来会带来什么影响。
而现在,不用去想像太多,继续把点子秀出来就对了。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22-04-08 12:41:00
谢谢分享
作者: mepe1018 (mepe1018)   2022-04-08 21:25:00
谢谢分享
作者: cybeth (峰妈)   2022-04-08 22:01:00
谢谢分享空间真的好贵QQ哇抱歉按到其他多余的字
作者: emile1224   2022-04-09 23:43:00
谢谢分享
作者: pinball1973 (pinball1973)   2022-04-10 16:20:00
感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