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成为编辑或校稿?

楼主: jodawa (jodaway)   2022-02-26 21:49:13
※ 引述《MrTaxes (谢谢提醒)》之铭言:
: 最近有不少讨论都跟台湾出版界的编辑有关
: 想请问要进入出版社当编辑或校稿须具备何等资格?
: 编辑可能很多时候要跟作者沟通
: 但是校稿的话是不是就只是检查错字的功能?
: 像网络上偶尔会出现"抓错字魔人" 是不是就很适合去做校正的工作?
: 除此之外有没有什么学历或经历的门槛?
蛮想趁这个机会跟各位做过编辑的大大请教
我自己曾在出版社做过编辑 现在的工作属性也仍是编辑(但公司非出版社)
就我看来 [编辑]一职的核心任务
理想上是策画或引进好的书籍内容,确保出书流程,校对书籍内容确保正确性
最后是适切的行销达到理想的销量
可是现在书市似乎越来越竞争
一方面阅读习惯已经多元化,然后内容取得也更多元化(包括二手书、图书馆、网络),
然而过去的几个大出版社体量依然在那里,
小出版社可能倒了,但是中大型出版社感觉好像将出版量不减反增,争相增加品项,
以企图维持总营收。
结果就是台湾人有着世界平均最高的人均新书出版量
可是大家应该同意,台湾人的书籍阅读量和购买量绝对不会是世界排名前面。
这个现象的结果就是,市面有大量设计精良、行销良好、品项相当多的书在竞争,
去争取越来越有限的掏钱买书人。
有点像走进一间夜市,一群老板声嘶力竭地推销叫卖,但是消费者只取一瓢饮。
当然也可以说算是消费者的一种幸福吧。
另外也看过一种说法,台湾过去的文化水平提升了,于是有更多可说是抱着热忱
的人才仍然前扑后继的踏入出版社,待遇未必好,换言之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自我燃烧,
换得书市的出版上的繁荣。有点像是下面柴火明明越来越少,可是火却越烧越旺,
因为在旁搧风的人已经做到满身大汗。
在这之下,每个编辑(and出版社)均分到的利润可能更低,而且工作压力更重。
为了争利,书本身的内容当然重要,但是似乎在现实上有更重要的事了。
[无论如何书卖越多越好]
于是编辑要费心的事越来越多,挑书不能只看内容,
要思考读者愿不愿意买,多少人会买,评估市场价值;
如何包装能得到最大销量? 但是设计得太要求可能成本过高?
作者的沟通、通路的沟通、老板同仁的沟通、设计的沟通、印务的沟通、译者的沟通...
文字要校对,内容真确要校对。换言之学问要广泛,但是又没太多时间(出版压力)
行销也要烧脑,没人能说准一本书的[理想销量]应该是多少,
换言之,感觉有市场的书就当畅销书处理,希望越卖越好。
书封、文案、活动、书评、介绍文,乃至拍影片、广播... 无所不用
只要编辑有时间就全力出击,因为根本无从客观评估它该卖多少,
既然目标是卖越多越好,那么做书的编辑自然就是越累越好。
可是这样搞到底能赚多少?
能包干这些事的应该已经不只是人才而已了吧,某种程度来说有点像殉道者了。
而如果用更现实的话来形容的话,像是在瞎忙。
(某些)一群文化素养良好的人才,在抢夺一块越来越小的饼。
就我个人来看,过度的包装、广宣、炒作,来企图刺激销量,
这些并不是出版理想上的"本质"。(个人看法)
却似乎成为现今出版界的必要之恶....
虽然我想业界诸君可能有不同看法,此外畅销书也能来庞大利润,
但是各位想想,就像现在的新闻或网络文章,过度的竞争导致腥羶色、标题党、
抢眼球、刺激阅读欲的各种现象出现;而曾几何时出版市场是否也走上这条路?
旧书新译、包装再出版...等等。
身为读者当然很感谢出版社的辛劳,但是有时觉得有点无奈。
有时候看到对岸大陆的一些出版品,朴实而内容扎实,让读者能尽量纯粹出自
对内容或知识的喜爱而去买。(这还包括价格问题,行销包装也是一个成本)
我想这是因为它们的图书市场大且仍有利润,反能去做这样反朴归真的事。
而台湾的出版市场已成熟多年,也可以说更加的商业化和市场趋向。
封面下功夫、文案下功夫、行销下功夫、炒话题下功夫。
已经不知道到底是卖内容,还是卖书皮、还是卖满足好奇、解决知识焦虑的虚荣感
可是我相信长期热爱阅读的读者,应该还是希望回归好的内容;
就如同真正在乎新闻价值的读者,应该更想看"重要"的新闻吧。
不过现实的商业环境下,这些都稍稍有点走样的感觉。
看看现在台湾市场的畅销书,大量的投资理财书一本接一本、大量的心理励志,
不然就是漫画、写真集,名人、艺人、政治人物,甚至宗教。
我不是说这些书不好。
当整个业界风气都在追逐"潮流"的时候,
本来出版的初衷: [发行好内容],似乎多少有点被排挤了。
就像新闻一样,可能数则新闻里面有一条是重要的,
其他都是尽可能抢目光的裸体加尸体。
而在这产业的背后,可能是一群本来抱着文化热忱的新鲜人踏入业界,
最后不知不觉才发现已身陷在追逐薄利的漩涡中。
多年日以继夜的商业奋斗,只为了能经手几本具有重大出版意义的好书。
所以回到原题:“当编辑需要的能力是什么?”
理想说来应该是知识水准、内容鉴赏力,和文字能力吧。
但是实务上,耐高工时、耐压、繁重杂务、"行销创意"、低薪,
以及一种为了[为了出版理想而愿意忍受这一切]的殉道者般的执著(?),
或许才是目前商业现实上能在编辑这一行长久走下去的条件吧...。
想来只是觉得有点无奈... 只是个人一时的想法,不知各位大大的看法如何,
也很想知道业界各位大大的看法~
作者: tek5615 (tek5615)   2022-02-26 23:01:00
你对台湾出版业的描述,让我想到日本的jpop。很多小团我觉得歌满主流的,也蛮好听的;但日本的乐坛因为自由多元,雨后春笋的小团多到不行,流量瓜分后,现在要靠玩团红起来几乎不可能。但也有那种一夕爆红的网络歌手出现,趁著流量跟话题,YT观看都是千万起跳。回到台湾的书店:目前发展已经算多元;而图像类的书籍,我觉得它的客群应该是有别于传统文学读者,所以说是瓜分原本的购书客群,我想也未必如此与;而投资类的书,目的性更强,我觉得应该是扩展以往不阅读的族群吧。所以目前台湾的书市,对于读者来说至少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对于创作端、出版业,如果依照市场经济发展,比较纯文学类的书籍会不会被挤压到活不下去,最后需要像保育类那样补助、保育它发展,就嘻嘻,我也不知道。
作者: niravaabhas (挨滴货)   2022-02-27 02:50:00
我是那种一年可以花好几万买书的老派读者,但我通常无视宣传跟包装,我只看(买)我有兴趣的书,追逐市场固然重要,但那不在我购买的考虑范围鸡汤励志类的书卖很好啊,但不是每个肯买书的人都吃这一套,起码身边的人都不是
作者: LoveSports (爱运动)   2022-02-27 08:06:00
我只是个读者,个人觉得心理励志类近年来的畅销是有变化的。距今十年前心理励志大多是偏宗教或新世纪(例如秘密或吸引力法则)那些种类,比较少有专业心理师跟医师写的书。后来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写的,我个人是乐见。因为这代表台湾的咨商跟精神医疗有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人愿意从心理学或精神医学上的问题去关注自己内心世界或人生中遇到的困难。我自己本身大概在30岁以前不太看心理励志多半看文学类(还有看很多漫画^^)其他就是历史相关或社会相关,个人觉得蛮遗憾没有早一点接触心理励志类。我现在很少看文学类,因为我变成直接面对潜意识,而不是想办法投射到那些文学故事或历史故事或社会现象上。写这些只是想说心理励志即使同样畅销还是有变化,而且我个人觉得是往好的方面变化。
作者: Alcatraz666 (lalalala)   2022-02-27 08:57:00
我也只是读者 不过个人觉得对中小型出版社来说好书的必要条件是要能有一定的销量要是以什么知识水准为首要考量 那出版社迟早会垮这不代表出版社只能无脑跟风 完全牺牲出好书的可能雅言出版社应该就是个蛮成功的例子
作者: typered (打字红)   2022-02-27 12:49:00
先活下去再来谈理想,end
作者: lovesakuya (雪情)   2022-02-27 15:44:00
本地文学书出版其实也在行销化和明星化
作者: rehtra (武英殿大學士爾雅)   2022-02-27 16:10:00
唉唷,大家聊聊,不要嘘嘛
作者: Jimmy030489 (jimmychen)   2022-03-01 10:07: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