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童年》阶级如何影响下一代?

楼主: notebookpage (我找到接班人了)   2022-02-26 08:32:16
网志好读版:
https://bit.ly/3t9RNgr
社会阶级的影响性一直是社会学中我觉得感兴趣的一块,到底既定的阶级影响我们多少? “
你的父母社会阶级,可以决定你未来的人生成就”这句话听起来简单粗暴,却是可以传达这
本书论点的一句话。在现今社会,继承欧美主流观念,我们总觉得未来的成就是可以靠自己
打拼出来的,然而社会阶级的影响比我们想像中的深,父母的阶级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小孩的
阶级,而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分析当中的原因,以及用长期的实证研究资料证明。
但是,分析相关性可以用数据,发掘其中原因却不行。也因此这个研究不能依赖数据,而是
必须做田野调查,实地观察。这让人非常好奇,研究者到底该如何进行观察? 最后又可以
分析出怎么样的原因?
“田野调查”如何进行?
作者一开始就要定调要画出三种不同阶级的生活图像“中产阶级 vs 劳动 vs 贫穷阶级”,
因此不能使用太大样本,而是要筛选精准小样本作分析。为了证明实际是经济阶级而非种族
影响,作者必须找到种族平均的小学,学校中有黑人白人家庭,收入不同阶层,做为前述研
究对象。
从学校去联系这些受访家庭,一开始这些家庭都非常有压力且抗拒。研究人员必须长时间跟
家庭访谈,并且有时在身边观察家庭活动。作者提到,她花费不少力气让家庭理解研究的意
义,而她的研究人员也习惯看到大吼大叫、或是房间凌乱的场面,受访家庭觉得受访的需求
“很奇怪”,因为像被盯着尴尬而不自在,但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它们慢慢习惯研究人员的
存在,也渐渐能敞开心胸。研究人员会跟受访家庭安排好时间,而且尽量选在有不同活动的
时间段,像是上学前、中午午餐、晚上、周末活动等,尽可能观察到不同时段家庭的互动状
况,当慢慢打入家庭、家庭活动不在随着研究人员出现而有不同安排后,他们甚至带上录音
机录音。实地深入约15~20个家庭生活,观察孩子跟父母的生活起居以及各种对话,每个田
野调查员贴身观察父母和孩子约一年的时间,并且尽量做到只观察、不干涉,详细比较每个
田野调查员的日记,整理出一些重大差异。
不同阶级的童年有什么“不平等”的差异?
1.行程规划的差异
劳动阶级与中产阶级家庭,生活都一样非常“忙碌”,但忙碌重点不相同。中产阶级父母意
识到小孩参加活动的益处,因此常安排各式各样的活动,透过这些活动,小孩得以训练成年
人的规则与效率,学习与人相处、团队技巧,而这些职能在往后孩子的人生都可以运用的上

中产阶级父母倾向规划栽培,父母会有较大幅度介入孩子日常而劳动阶级父母,而劳动阶级
倾向让小孩自然成长,孩子花更多时间与家庭成员互动,家庭关系紧密,但无法学习到在有
成人领导规则下的团队组织下规划、选择、谈判,儿童常常被吩咐要顺从成年人。
“劳动和贫困阶级的孩子生活步调更缓慢、压力更小,对孩子的表现要求更低,也给予他们
更高自由度...他们普遍认为比起休息娱乐,最重要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贫困家庭要面临
比劳动家庭更困难的挑战是生活资源短缺,资源不足影响父母的工作、移动方式、幼儿照顾
,儿童的休闲活动案安排顺序更被往后延。
2.词汇发展的差异
与父母的语言互动,也受到阶级影响,并且带来不平等的结果,中产阶级培养孩子,大量用
到口头协商,而这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训练的协商能力、自我表达,都成为日后中产阶级
儿童成年后在社会立足谈判的能力。举一个书中例子来说,中产阶级家长让孩子看医生前,
会鼓励孩子先想好问医生的问题,训练他向成年人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时候甚至反驳成年人
,透过蒐集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得到成年人的尊重,这些语言优势,都让中产阶级孩子日
后求职时,能够用优异的语言能力更获得面试官青睐。
劳动阶级的父母认为自己的职责在于生理照护,提供足够的衣物住所,孩子拥有自由活动的
的空间,但很少挑战成人的指示,也从未掌握语言的权力感。与中产阶级相比,劳动阶级的
孩子较无法在成人面前对答如流,对成年人权威感到畏惧而服从。 在家庭生活方面,相较
于中产阶级家庭会讨论针对电视节目做深入的意见讨论,家长也适时引导小孩表达自己的意
见,劳动阶级较常透过肢体语言,例如点头、微笑或简短发表意见,语言偏向实用性,并非
说理工具、或情感表达的方式。在田野调查人员观察之下,劳动阶级小孩面对生活中的权威
人士时(例如医生),因为缺乏家长训练和引导,虽然可以回答问题,但却缺罚自信的表达和
主动的提出疑问,也较少以证据反驳并捍卫自己论述。
3.体制下互动的差异
“学校”是所有孩童面对的第一个社会体制,在这本书中,强调中产阶级家长会适时的干涉
体制,例如对学校老师提出要求、教导孩子怎么样拒绝不合理的邀请,而这些过程中的谈判
、协商技巧,咨询专业人士都是孩子在未来社会体制生存的有力武器,当孩子遇到学习困境
时,也能透过积极介入让孩子取得更多帮助。
田野调查者观察,劳动阶级家长虽然会配合学校的恳谈会、也会保持与老师的联系,但甚少
提出要求,其中一位家长的心态时若有问题学校会联系她,她预期孩子会正常学习,也很少
打电话咨询其他家长的意见,也因为她不会主动联系学校,她的女儿因为与老师产生冲突的
事情,她过了很久才知道。这可能是因为劳动阶级家长自己较少接触体制的经验和人脉,因
此感到与学校接触的不舒服感,甚至有些劳动阶级家长害怕学校会举发他们惩罚小孩的行为
。相较于中产阶级,劳动阶级家长与学校有距离感且显得无力、害怕,而这样态度也造成在
面对学校体制时资源不平等的差距。
田野调查者面临的困境
在观察的过程当中,作者认为最大的困难在于研究人员会“忍不住想干涉”。理智上,不同
家庭对于孩童教养有不同方法,身为外人应该给予尊重,不能过度强调中产阶级的做法; 但
情感上,想像你是研究人员,看到某位父亲拿着皮带打女儿,打到她头破血流,会不会想要
出声干涉? 诸如此类的场景不胜枚举,但研究人员必须强加定位自己只是观察者,不能试图
改变任何人。
纵向研究追踪
书中的研究计画开始于1990年开始准备,1994年正式开始进行家庭观察,直到1997年结束访
谈与观察。尔后,作者要追踪“这些孩子后来的状况”,因此于2003年开始为期一年的追踪
访谈,来看看当初中产阶级与劳动阶级的孩子后续状况。
结论或许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作者追踪这些田野观察小孩十年后状况,中产阶级孩子大部分
都读到州立大学,甚至常春藤大学,且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而劳动与贫穷阶级孩子大多并
未念大学,只有高中肄业就结婚或工作不稳定。但后续纵向观察,相比于一开始深入家庭的
访谈会有所限制,后续追踪只是粗浅的了解那些孩子的现况,无法证实访谈中口中的人生转
折、生活描述有更深入的观察分析。
访谈家庭的后续反应
这里提到有趣的是,2003作者的书出版上市,给了每个当初访谈的家庭一本,并且在后续访
谈中带过去让家庭成员看,不管是中产阶级家庭、还是劳动阶级家庭,很多家庭并不赞成书
中的描述,甚至气得不想跟作者联系。有些家庭觉得作者不懂状况,研究人员训练不足,没
有把家庭诚实的描绘出来。在一个描述劳动阶级家庭场景的段落,书中写道“孩子提了个问
题,但妈妈跟他说直接告诉大家答案是什么,其他家人没有对她的答案有反应,大家继续看
电视。”当年的孩子长大后否认记忆中有这个场景,并且抗议这段叙述暗示家人忽略她。
有些劳动家庭的反应更加剧烈,认为作者不该用俯视的角度描写他们家庭的状况,甚至指控
作者只是为了自己好处进行访谈,扭曲事实。虽然也有正面的回馈,但作者指出大多数受访
对象看到受访结果描述,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会是质性研究的一大挑战。 所有受访结果都
已经尽量客观,不同研究人员观察有共同的想法再进行汇整,并尽量寻求证据,受访结果还
是另受访家庭感到痛苦。即使这样,作者认为也不能事先让受访家庭看过草稿,因为受访内
容就可能因为家庭成员要求修正,而受到影响,作者认为研究就很难达到当初的目的与力道
,甚至可能会偏离研究目的。唯一能更做的,就是在研究前多跟家庭沟通研究的目的,让他
们了解研究的重要性,尽量取得共识。
试想,如果家里有个研究人员观察自己的家庭生活,然后记录状况,并且互相比较,若总结
有较负面叙述诸如“较没有让孩子有组织活动、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是不是也会反驳并
且觉得对方不懂自己家庭? 不难理解,后续访谈家庭看到这本书之后的反应,但大多时候,
人的记忆是短短暂而被扭曲,旁人的纪录反而更能清楚看到脉络。
还需要数据分析吗?
前述的质化分析透过日常对象的观察、倾听、询问、纪录近距离描述观察对象的生活,作者
认为量化分析是最后不可缺少的佐证。她收集了美国收入动态研究的纵向数据库,涵盖数据
指导专员给父母写的上千份问卷数据,用“家庭收入”“母亲的教育程度”代表中产阶级家
庭vs劳动阶级家庭分水岭,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之下,“母亲教育程度越高
”“家庭收入越高”,则孩童每周参加组织性活动时间越多、与亲戚接触时间越少,而种族
反而没有影响。
整本书量化分析的部分较薄弱,虽然用复回归验证母亲教育程度与孩童组织安排的时间成正
比,但此结论并无法完全佐证书中论点,这点作者自己也承认。也许这就是量化分析的限制
,美国的数据库已经详尽到令人讶异的程度了,竟然连孩童安排活动的时间都有相关资料,
但量化分析对数据的量与种类要求非常高,社会学的研究上会遇到一定难度。这可能也是社
会学必须透过质化研究,第一手观察并汇整资料得出结论的原因,本书探讨研究方法看的出
作者当年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在进行访谈、观察,近距离了解家庭的资料是第一手的,虽然人
的观察难免主观,但我相信研究人员已经尽力去除人为判断因素。
一些想法
在看本书过程中,不禁想到,假设劳动阶级的父母采用中产阶级的教养方式,是否结局就会
不同呢? 这个问题答案未可知,但假设应该不存在,因为上述的三点建筑在中产阶级父母
过去的资源背景而产生的教育方法,所以劳动阶级的人并无法拥有这样的背景,也就无法使
用相同的教养方式。作者提到,中产阶级的年轻人大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优势,而认为现在
的成果是靠自己努力。这也代表,阶级的影响远比我们想像的深远,即使知道这个现象的存
在,大多数人不会把它跟自身经验连结。
阶级之所以影响这么深的原因,在于这些优势是每天每天在不断扩大,孩童接触的资讯有限
,如果有大人来引导教这个体制的游戏规则,很多事情都会更快速上手,朝夕耳濡目染,日
积月累的优势差距是非常惊人。 现今资讯流通已经比10年前快非常多了,孩童取得资讯成
本也下降,因此父母的阶级影响会稍微不那么广泛,但取得资讯跟懂得用仍是两回事,所以
我想阶级的影响,在现今的社会仍然占非常大的因素。
本书所进行的质化分析有很多比量化分析更难处理之处,我想是因为人是情绪复杂的动物,
没有绝对标准,在每个观察的节点都会产生主观误差,而这也让人的分析更神秘而有魅力。
平常常做数据分析,偶尔怨叹数字难以清理,但想着质化分析要跟着家庭观察作笔记,还要
面对完稿后观察结果的质疑,很难以想像要应对的压力。我认为本书有价值的地方是书中研
究不是只有观察到的结论,作者描述质化分析过程、困境,忠实的记录访谈者的反应,更提
醒我们,有时候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书写观点网志:https://bit.ly/3t9RNgr
书写观点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303186957210841
作者: habodaha (零食)   2022-02-26 09:05:00
谢谢分享
作者: LoveSports (爱运动)   2022-02-26 12:46:00
推分享 不过看到类似这类的说法我总是有个疑问大多都是拿家与家之间比 好像很少看到比较家中差异即使实际上我认识非常多家庭都是有父母捧少数一两个还子,然后踩(牺牲)其中一个或多个孩子。造成手足阶级差"孩子" 打错然而这类研究好像意指他们接触的家庭都很平等对待孩子
作者: carie (雪雪猫猫)   2022-02-26 12:57:00
这类研究的重点是:面对权威时,不同阶级的因应差异
作者: wahaha01 (原来她是个机娘)   2022-02-26 12:57:00
正义一场思辩之旅有稍微提到,一般上哈佛的大多是家中第一个孩子。但是没做可靠统计的样子。
作者: sanma (sanma)   2022-02-26 12:57:00
可以衍生推荐阅读“拼教养”,台版的不平等的童年。
作者: carie (雪雪猫猫)   2022-02-26 12:58:00
因应资源不足而产生之资源分配优先级,因父母对孩子的偏好而产生的差异,这讨论起来是不同题目了阶级不平等问题在于容错率,社会金字塔越顶端,教育养成的容错率越高,孩子可以试误的资源越多。但是这是教育养成的阶段,如果到出社会创业养成的阶段,社会金字塔顶端决策错误的代价就远比底端高。所以养孩子要富著养,创业要穷著干。
作者: LoveSports (爱运动)   2022-02-26 14:25:00
我大概懂楼上板友说的意思 不过即使是以容错机会来比也不见得一个家中所有手足都有差不多的资源可以容错至于W板友说的,我实际认识几个台湾家庭是老大学历高的,而且是女生,但她们家中都有其他手足是牺牲者。而且那种差异并不是比方说顶大跟中字辈那种差别而已所以很好奇这类研究在做观察时真的都是能以家为单位吗另外看到比较极端的例子是高中白领一人vs小毕蓝领五人那五人中有一位很早就被逼到罹患精神疾病...那高毕的资产超过三千万已财富自由,从小踩手足往上爬很巧,刚好她的配偶也是踩手足的类型,儿子媳妇也是。所以会疑惑用家为单位论阶级好像不太符合我看到的现实既然是书板提一下:好奇有没有这方面的书?XD
作者: carie (雪雪猫猫)   2022-02-26 14:43:00
阶级问题始终都在。社会如是,家庭如是。手足之间的问题更在于竞争还是合作,若强弱有明显差异,强者往往倾向:我努力付出这么多,为何要和你均分?弱者接受自己比强者更弱的部分,找寻其他自身的强项来支持自身的生活,比期待强者的垂怜实际。强者求生存不如一般人想像中的容易,维持自身的优势是相当耗能的,若一味要求强者去照顾弱者,只怕更让强者感到自身生存受到威胁,更不利弱者生存。以上所述强弱立场皆可能互换,没有一定谁可以一路是强者到最后,弱者亦然。
作者: LoveSports (爱运动)   2022-02-26 15:05:00
用强弱来解释觉得不太合理喔。有的被牺牲只是因为是性别或个性或长相不符合期待,但父母认定的价值观不见得绝对就是对的。以上述高中白领来说,她本身有阅读障碍其实是家中六人手足中能力最差,长相也非完美(她的大姊跟被逼到精神疾患的小弟是电影明星等级人缘佳)但她较缺乏同理心,所以不断要求考不上也要念初中等等(除非说缺乏同理心算强者特质)至于被踩的人也不见得会像c大说的想垂怜求助,反而是踩人的没发现自己是靠踩人上位,还自以为自己是强者。有时候被踩的人也只是希望习惯牺牲别人手足多点同理心不要软土深掘,例如已经财富自由了还想继续牺牲别人:)也不要因为别人拒绝继续牺牲就崩溃嘲笑手足比较无能上述我提的之中有人真的是这样,很想了解是什么道理?其中一个案例,踩八个兄弟姊妹上国立大,有借钱读书,事后嘲笑只有高中毕的兄姊"比较不会念书"。但真相是人家得帮忙家业。以子女学经历比较,他兄姊的都更优秀。以这点就可以证明不是他兄姊真的比较差或是是弱者。如果有解释这种家中手足阶级差的书欢迎推荐~(漏写,国立是跟兄姊借钱重考的结果,第一次上私校尾)(兄姊蓝领,子弟台大硕博主管职or留美回国大学教授)
作者: brella (府城严选臭懒趴)   2022-02-26 15:26:00
很震撼
作者: carie (雪雪猫猫)   2022-02-26 15:38:00
3.4年级生很多L大说的状况。被踩的人开始学习拒绝牺牲是第一步,否则旁观者怎么看都以为是心甘情愿。
作者: kevinapo (龙羽)   2022-02-26 15:40:00
这还需要研究吗
作者: carie (雪雪猫猫)   2022-02-26 15:40:00
#1Wc-g8zr 推荐一个
作者: kevinapo (龙羽)   2022-02-26 15:41:00
让我想起“根据研究,帅哥美女在现实生活中活得比较吃香”
作者: carie (雪雪猫猫)   2022-02-26 15:42:00
drama板 搜寻 轮回道梅玲、彦博和工地主任阿丙这段梅玲提供性服务的部分,戏剧有两个不同处理模式的版本一个是梅玲是主动委曲求全的,一个是梅玲是被动被要求逼迫两个都是惨剧脉络,但两种选择仍有所不同。传统价值的温良恭俭让,没处理好总是有意无意误导弱者更弱不作无畏的牺牲和忍让是必要的,只是人为形势所趋,未必能有选择。
作者: LoveSports (爱运动)   2022-02-26 15:56:00
感谢分享我去看完了,好惊悚的戏剧剧情....有些不知道是不是不习惯反抗真的就是一直承受,但有些则是反抗会被做各种没同理心的恐怖攻击(包括毁谤之类)只能说刚好手足比较狠的话有时真的是没完没了还会被骂资质比较差的人居然不认命牺牲之类的。不好意思因为真的看很多家庭内的阶级跟资源差异有感再次强调并非否定这篇原po的书所提到的内容。感谢分享
作者: carie (雪雪猫猫)   2022-02-26 16:03:00
清初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也可参考。人事艰难,感谢分享同行。
作者: Ashiev (蓝白拖肥宅)   2022-02-26 17:10:00
有意思
楼主: notebookpage (我找到接班人了)   2022-02-26 21:48:00
感谢回应,我是原po,分享一下个人粗浅看法:阶级差距最重要在于资源的取得,有资源、有被认真安排就可以造就差距,依据文中说明的原因推衍,不仅是家对家,家内的资源差距也适用。但家中差距不太可能被质化研究,原因是这样的研究会让父母不愿意承认“偏心”拿上台面放大检视,书中连家对家的访谈都充满争议,家中不方便明说的大小眼更不能摊在阳光下。(量化更难做到)
作者: LoveSports (爱运动)   2022-02-27 07:51:00
感谢原po对岔题推文包容QQ 看了上面的说明觉得有道理的确多半父母可能不愿意承认偏心,便很难做这方面研究
作者: osmanthusjo (观念快扭曲了)   2022-02-27 16:48:00
问题是现在哪还有中产,几乎都是白领低薪劳动阶级研究时间拖太久,等做完时代又变了M型化社会找不到中产啊 改成上下两层吧
作者: carie (雪雪猫猫)   2022-02-27 18:32:00
偏心和因材施教、适性发展有时候很难区分。长期观看社会阶级的问题常常着重在补足基础教育这一块,后来觉得改善劳动环境也很重要。不是蓝领辛苦所以让孩子们去选择白领的工作,而应该是整体改善社会的劳动环境和条件,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否则目前先进国家的基础劳动工作都还是着重绩效层层外包,本国人不愿意做,找薪资更低、更年轻的外国劳工,但不保障劳动环境,全球化之后,永远都有社会底层被剥削。无论是白领或蓝领,被剥削之后的大人,回家是能有多少爱可以给孩子?
作者: GameTheory9 (赛局)   2022-03-02 02:26:00
推这本书,也推蓝珮嘉教授的“拼教养”。感谢超详细的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