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疫情酿的酒》读后感

楼主: MAXjames (麦酷斯)   2022-02-11 23:09:36
图文心得:https://maxjamesread.com/wine-brewed-during-covid-19/
2019年至今的肺炎疫情,可说彻底改变的人与人,甚至人与自已的互动关系。这本《疫情
酿的酒》是书粥老板高耀威,邀了九位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和十九位独立书店老板所共同书
写。去年台湾突升三级,宝岛被不安情绪垄罩,这本书便是想藉这些书店主与创作人在生
活中的反思,为社会带来一些力量。
三级疫情垄罩下的台湾, 焦躁郁闷的我们,在生存的夹缝中, 留下一些文字, 证明人
类一默默的在变种。
这本书是独立出版,仅在一些独立书店出没,惯常大通路都没上架。会知道此书,是前阵
子到新竹找朋友,顺路造访一直想去的MR Book Cafe 月读。书咖时,老板娘推荐给我的
。题外话,老板娘超温暖热情,对书的涉略更是独到,大家有机会务必去探探。
这篇心得,想先从疫情下的生活与自我出发,聊聊我从书中得到的启发,最后段落则私心
想谈谈书店。
【疫情下的生活】
这场全球大疫完全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去年的三级警戒,相信大家更有感。海量居家生
活,配上对疫情的茫然,让人不知该如何消化。面对这样充满未知状况,我在书中看到许
多有意思的回应。
在疫情中,在海一方的店主罗秀云开始实行日行一餐。因为只有一餐,反而更专注于吃进
什么,身体又是如何反应,下一餐又该如何调整。原来选择少了,反而能更专注。
混乱与陌生中,我逐渐建立秩序,如同这几年与岛共生所建立的那样,不急着向自己或周
遭要答案,而是在一次次接触中练习与厘清,被动式的引领。
小岛停琉的陈梵瑜则说,停业就像是活在一个慢半拍也时差的地区,突然觉得生活多了很
多“余裕”。
当生活充满减法,减去营业时间、减去外出、减少外食及减少社交,心情却变得更加自由
感受到拥有许多重要且自己有能力把握的事。
说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往往比想像中少。更重要的或许是我们怎么品味身边的一切吧。
你的生命品质总是由你如何体验生命来决定,而不是生命提供了你什么来决定
。 -《一个瑜珈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萨古鲁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时代,我们被动地接受海量资讯,无目的滑过涂鸦墙,扫过一则则限动
。如李惠真说的,我们长期处在忙碌、焦虑,过多的刺激与重复循环中。我们被动和被迫
浏览各种资讯,却没有“活起来”的感觉。
而疫情反而强迫人们停下来,认真地体察身边的事物。
给自己一个暂停的时刻,去观察当下此刻立足的地方,倾听万物,意识到自己
的生命正在绽放还是朝向枯萎,我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应该如何使用,才能活出一种生气盎然的姿态

登山家张元植便是如此。原本号称“年复一年往外跑,将存款兑换成各种攀登经验”的他
只能封关。但转向攀岩与越野的他,反而探掘许多在生活圈不远处,就能寻得得荒远角落
。又或转个弯,意外窥见树影间结庐泡茶的阿伯们。原来身边就存在许多平时不察的美好

人哪,当无法极目远眺时,反而会将视线收回身边,觉察周遭细小的美好。
或许如张元植说的,可以将疫情当成定锚的时刻。尽管没能在世界版图开出新的枝枒,却
也在根植的土壤中得到滋养。
【疫情下的自我】
病毒的伤害,不只是肉体上的,还有心里的,生活的,那个伤害不见得是字义
上的伤害,而是赤裸裸地彰显。
疫情影响的除了表面上的生活型态,更多的恐怕是人的内心。许多人被迫长期茧居,心都
被闷出病来。
世纪性的病毒,或许不是打两剂疫苗,追踪隔离戴着口罩就能安心一劳永逸,
而是当常日脱轨后,内心的焦虑和无依该如安置的问题。
我在【2021 Matters 年度问卷】曾提到疫情或许是个好机会,可以更认真的面对自己。
在书中,我看到人们向内窥探的各种方式。
植隐册室的黄士恩玩味的说,这波疫情,让很多“外向”人反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要
惯常于社交的他们宅在家面对自我相当痛苦。反而原本就习于独处的人,不管是读本书,
或是在动漫画中遨游,皆能自得。
渺渺书店的林彦汝提到,在书店休息时,反而找到该有的步调与模式。从原本的“这周行
程”、“该月目标”,转而将专注力回归到自身。从为经营书店奔忙的日常,转而能留心
于调整、寻找让自己自在的生活模式。喜欢她说的:
相信社会是齿轮之外有齿轮,如此运转的,我们自己转动着,却也彼此关系著
,而先得自己转动着。这段时间,对我而言需要的是好好看见自己。
如高耀威在后记说的:懂得留白是疫情带之下带给我的启发,对于习惯填满生活的我,是
一份生命的礼物。把自己过好,说来简单其实大不容易。疫情或许就提供这样的空余,让人有机会与自己相
处、对话吧。
【疫情下的书店】
最后,身为书店爱好者想私心谈谈来聊聊书店。
在这个连生命都飘茫的时代,真的还需要书店这样的“非必需品”吗?书中的店主们给出
了各种答案。
春阳渔港小书房的吴小枚便说:
我定义、期许春阳号是一个窗口、一处平台,可以透过它使人与地产生连结、让人与我进
行沟通。
一本书店的Miru也说:
书在生活中为我开路理路。生活是实践,需要的是磨练,而后抛光眼界、看待世界。因此
在疫情中,她更看重的是如何在这社会困顿的沉闷时期中,让读者振作起来,在生活
中谨慎而发光的感受到力量。
蝉语越读的庄逸轩则对书店别有意图,想让书店成为当代“社庙”。
思考许久了。发现想要让思想安放、要让事件发生,首先需要一个实体空间,
而什么样的实体空间最好,认为是书店。
于是他决定走出“店”的侷限,参与街市,探访民俗。想在土地的基础上复活思维的价值
,反映新时代的碎片。从他们脸书不时能看到各式有趣活动,大家有机会来高雄不妨来逛
逛。
跨个国来到香港,我看到人们对书店的另一种期待。
香港的见山书店的莘尧说,在香港,不单要抗疫还得“抗争”。相较台湾,处境可说更加
艰难。然也就因为如此,书在香港似乎反而更加不可或缺。
书在香港,变成了一个话题,一项时事,一种力量。
如他说的,读者会告诉他们要进什么书。那些放在台面的书,是前来阅读的人赋予它们生
命,令书店充满自己的色彩与生命力。我想,书与人的互动连结,正是书店迷人的地方。
书中,我看到每个书店都在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我想,人亦如是。在追寻中找到自我,
或许正是疫情能教会我们的事。
【后记:大疫之下】
原以为这是本可以秒杀的闲散小品,没想到反而花了不少时间阅读。不时得停下来沉思,
与自我呢喃对话。
其实去年三级时,我正身处验机地狱,每天与公司的垃圾新机台搏斗。每天早上跨国会议
完,就直奔无尘室讨伐问题,一日战完再披着夜色回家赶报告、整理资料。余下时间还要
赶那周的心得文。大疫之下,我的生活一切如常,甚至过常。
当然我是幸运的,疫情下还能猛赚加班费。但反过来说,我似乎就少了这样观看自我,找
寻安放的机会。阅读此书,让我汲取许多宝贵生活体悟。正好也趁著过年空档,重新审视
了些许自我。
最后,希望大疫快快过去,人们都能找到自我安放的位置,好好的活着
作者: brella (府城严选臭懒趴)   2022-02-12 13:55:00
作者: everythingis (万事皆互相效力)   2022-02-13 09:22:00
感谢分享!
作者: Rocketman (alansoftkey)   2022-02-17 08:45:00
这本买了也觉得很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