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年假才有时间打这篇回顾,2021年我重新开始写阅读笔记,也每月记录自己的阅读
进度,年度阅读的量比起往年稍微提升,到了67本,不过我一向重视阅读的“质”更甚于
“量”,有没有读到在心中留下深刻记忆与改变我人生观的书,对我来说更为重要。值得
庆幸的是,在2021年我同样与许多好书相遇,经过一番挣扎挑出了以下10本我最想推荐的
书。
medium好读版 : https://link.medium.com/ReajKGzSonb
过去和现在的苦难仿佛汪洋,将我们包围,海平面年复一年升高,最后几乎将我们淹没。闭
上眼睛转过身去也无济于事,因为它无处不在,向四面八方延伸直到天际。当时的我们不可
能是孤岛,也无意当孤岛。我们之中的义人,他们不是为自己犯的罪,而是为他人犯的罪感
到内疚、羞愧和苦痛,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无法置身事外,因为他们觉得在他们周遭、在眼前
和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无可挽回,再也无法洗刷干净,而且证明了每一个人,亦即全
人类,都有制造广袤无边苦痛的潜力。苦痛是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力量,无需付出代价,不
费力气。只要你不看,不听,不作为。
《灭顶与生还》/ 普利摩‧李维
的确如许多书评所说,是本会撼动人生价值的书。这是一个生活曾经惨遭灭顶的人,在幸
存后,试图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学识与理性,去爬梳这件悲剧背后的种种原因,希望能找
到一个为何受害者必须受到这些非人的折磨所苦的理由。过去所看过的纳粹相关作品,大
多诉诸感性,不是讲述在残暴之中乍现的光明之举,就是以悲惨的细节来赚人热泪。然而
本书作者李维却反其道而行,像是法医那样以冷静到近乎不带情绪的方式划开善与恶间的
灰色地带,剖析所有人性的黑暗面到连身为受害者的自己也不放过。阅读的过程中他仿佛
也在拷问着我们:“你们如果选择遗忘这样的历史,那么同样的事情只会再次上演。”
好莱坞电影中获救后未来仿佛就一片光明的结局并不存在,这些幸存者要面对的是已成一
片废墟的人生,而更艰难的是,他们或许都已经家庭破碎,这重建之路上他们只有自己一
人,这不是重生,因为失去生之喜悦的人生,只不过是余生,有更多的人在看不见终点的
苦痛中,选择自我了结。也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数度落泪,尤其是读到幸存者对自己独
活所产生的羞愧与罪恶感,心脏为之抽痛。也如杨翠在本书的导读中所说,“这个阅读过
程很痛苦,你可能灭顶,可能对人性失去信心,对所有的见证与言说失去信赖。”然而我
们或许也需要阅读这样的灭顶记事,才能感受到此刻我们的生还是如此幸运,并且提醒自
己,不再做那个对恶行别过头去的人。
***
人的自由,不存在于那种雄伟、英勇的故事。至少我们在最难熬时,还保有笑的自由。就连
处在最艰困难熬的状况之时,我们也拥有不被那状况困住的自由。“人是自由的”,这不是
指我们拥有众多的选择、众多的可能性,而是当我们被逼入现实的死角时,还有最后一样东
西留在那儿,没有被剥夺。那就是所谓的自由。
《片断人间》/ 岸政彦
在阅读这本轻薄的小书时,深刻感受到作者是个非常温柔、并且观察细腻的人。那或许不
只因他身为听过许多受访者人生故事的社会学家,还因为他也有身为社会少数的经验,让
他忍不住对社会上许多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提出质疑,而他对于多数的暴力(即使
有时那是以一种正向且不易被察觉的方式对少数族群造成压力)也相当敏锐。
我特别喜欢〈笑与自由〉这篇。我们被自己的人生所綑绑着,有时不得不接受那些不完美
甚至是令人受伤的现实,然而与其自怨自艾或对谁愤怒,我们还拥有一笑而过的自由。还
有〈掌中的按钮〉里提到我们对幸福的单一定义与意象,会对无法得到它的人,形成一种
暴力,仿佛不在世间所认可的标准下我们就无法得到幸福。诸如此类的社会观察,没有说
教的刻意感,反而像是一种温柔的提醒,让我们重新审视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个人自以
为是的正义,是否反而会对某些人造成伤害,因而对于自己说出的话与做出的事更加谨慎
。
***
人降生,然后死亡,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使是杀戮,也只是使过程加速,仍旧完成了这
个循环。死者会在墓园中受到吊念,前往另一个不同的世界。但是,吹笛手却扭曲了这个过
程──消失的人,既不是生者,也不是死者,他们将永远无法落地,这一点令我非常生气。
《天灾对策室》/ 薛西斯
这是去年最让我手不释卷的一本小说,虽然页数很多排版也很密,但从背景设定到情节安
排都很吸引我,尤其我本来就很喜欢科幻题材,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设定“天灾”并非我
们传统认知的天灾,而是一种异相与能力,它本身是中性的存在,既可以带来大规模死伤
,但在正义之士的运用之下,也能拯救许多人。而在精彩紧凑的剧情外,作者在人物的刻
画上也相当用心,要角们的个性都很鲜明也很有趣,我尤其欣赏薛西斯选择让角色先登场
并埋下“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样想”的好奇心,在后续揭露过去与隐情时,读者
能对他们的性格与选择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跟同理。
有别于其他科幻小说选择完全架空的背景,这部小说使用了台湾现有的地景跟人文,这种
在地化的描写让人更有亲切感,多了一种彩蛋跟寻宝的惊喜,很期待未来能看到这部小说
的续集,毕竟这个世界观还有很多能够发挥与延伸的地方,主角群的互动也让人更想看到
他们的其他故事。
***
与他人生活,在近处观察对方,教会了我许多事情。我知道世上存在着偏好、选择都和我截
然不同的人,也意识到过去不曾察觉的自身性格和明显特质。而最大的收获是,即便如此迥
异的人,仍能尊重彼此差异、一起生活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的共同点也和差异一样多。
倘若相似处会拉近彼此的距离,相异处就会填补两人之间的空隙。假如世界上真有与我一模
一样的人,就能成为理想的同居对象吗?恐怕我会打从心底认同他,但又感到很厌烦,最后
逃之夭夭吧。
《两个女人住一起》/ 金荷娜,黄善宇
异性恋女人若选择不走入婚姻,是否就意味着一定会孤独终老?金荷娜与黄善宇在这本书
为我们演示了另一种生活样貌,两个女人与四只猫的同居生活也可以很精采温馨。书中细
细描写两人从相识到决定共同买房的过程,她们有相似的兴趣与喜好,但同时在性格上也
有大相迳庭之处,两人一路磨合到现在习惯彼此的陪伴,也学会欣赏及尊重对方的不同,
这或许就是与人生活最大的收获与学习吧。
身处在韩国这个厌女情节特别严重的国家,她们在书中也记录下了未婚女性所遭遇的种种
歧视与质疑,我特别喜欢〈我们是女婿〉这一章,因为她们没有结婚,不是谁的“媳妇”
,所以在回对方家时不需要战战兢兢,反而能享有女婿般的待遇,这点应该也能让在台湾
的女性深感共鸣吧。而在〈家庭小精灵多比的诞生〉这一章则提到,男人事业有成的时候
会被周遭的人提议要找个会打理家务的太太,但是女强人却会被要求能同时把家务做得紧
紧有条,而非劝告她找个会打理家务的老公。诸如此类的社会观察都很有意思。
“一个人制造的是记忆,和别人一起却能成为回忆。”愿未来这个社会能接受更多元的家
庭组成。
***
人的同温层是自己经年累月捡择出来的,选择接受哪些讯息,和挑选吃进肚子里的食物成分
一样重要。中年人生必须保健,既然要承担卡路里,我只吃最喜欢的甜点;如果免不了折损
黄斑部,当然只看我有兴趣的。
《俗女日常》/ 江鹅
台湾的女性散文作家里,除了黄丽群以外,近来最喜欢的就是江鹅(两位最大的共通点大
概就是出书都不多吧)。有别于黄丽群信手捻来的华丽与精准,江鹅的文风显得更亲人一
些,前作《俗女养成记》回溯自己的出身与童年,新书《俗女日常》则将视角放回当下,
单身女子的社会观察,依然如此小题大作却让人深感共鸣,偏执到近乎苛刻的评论被浑然
天成的幽默给缓解,让人在点头称是的同时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凤梨酥这个人〉,同样身为偏好传统冬瓜馅甚于当下所流行的土凤
梨酥,不禁对这整篇拍案叫绝,请容我在这边引述其中一段:“名叫做凤梨酥一定要包凤
梨吗?释迦掰开来可没有摩尼佛。吃了一辈子冬瓜馅,我没有办法中年转投新凤梨酥党。
传统糕点吃的不就是情怀,难不成还吃字义吗?真要以字义为正义的话,连皮带叶直接把
凤梨烤酥才叫一百分呢。”真想看她写一篇南北粽大战的文章,但吃素的她或许会说碱粽
才是王道?
***
雀群数量惊人,渐渐形成一条环形的封闭河流,在屋子内外轮回往复。他停下动作,感到心
跳突地加速,好像有一只鸟飞进自己胸口猛烈振翅。他从屋子中央将谷粒一撮一撮往空中抛
。数百只雪雀陆续受困屋内,围绕他竞相争食。细微尘砂慢慢扬起,银辉羽毛无声飘落。云
雾似的空气中,窗口射入的斜阳呈现几道金黄色的流动轨迹,雪雀如鱼群洄游在光的海洋中
,闪耀着火焰似的鳞光。牠们的飞行轻巧敏捷,白色翅翼纵横交错,像一万把羽毛做成的刀
子,共同发出一种仿佛能割伤心脏的,让白玛几乎掉下眼泪的美丽风鸣声。
《驯羊记》/ 徐振辅
初读以为这是一本关于追寻雪豹的散文记事,或许是因为作者在开章的自然景物描绘太过
写实,我仿佛也进到青藏高原跟着他一同屏气凝神等待雪豹出现,在错失的瞬间与他一起
感到懊恼。直到书中书的《驯羊记》摘录出现,我才惊觉这是一本用各种体裁描绘西藏地
貌与历史的虚构小说。徐振辅的文笔细腻优雅,抒情之处可见传统文学的底蕴,叙事则有
著自然书写者的观察入微,西藏的过去与现在,就这样从纸页上栩栩如生至眼前。
或许正如吴明益在后记中所言,徐振辅不甘于只用记叙式的游记写他在西藏的所见所闻,
因为西藏对他来说不只是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旅游胜地,而是他在进一步爬梳这座城腥风
血雨的历史后,企图借由虚构故事将整个异地的文史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于读者眼前,
字里行间都看得见他对这块土地用情至深,才能捕捉那份幽微的哀愁。初试啼声之作就让
人如此惊艳,令我更加期待他后续的作品。
***
冰有记忆,钜细靡遗,且能持续百万年甚至更久。
冰记得森林大火和海面上升。冰记得十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开始时空气的化学成分。冰
记得五万年前的夏季总共有多少日照。冰记得全新世旱期某个降雪时分云层的温度。冰记得
一八一五年印尼坦博拉火山、一七八三年冰岛拉基火山、一四八二年华盛顿州圣海伦火山、
一四五三年瓦努阿图库瓦火山的爆发。冰记得罗马人的冶炼热潮,冰也记得二战后数十年间汽
油中致命的铅含量。冰记得,并开口诉说──诉说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反复无常,擅长迅速改
变、骤然翻转。
冰有记忆,而这记忆是蓝色。
深处的冰是蓝色,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颜色──时光之蓝。
时光之蓝如此美丽,将人的身体及心灵吸了过去。
《大地之下》/ 罗伯特‧麦克法伦
2020年读了《心向群山》后非常喜欢,很幸运的在去年就等到了麦克法伦的新书,这次他
从高山上的视野转向大地之下,以文字构筑出一个个更加神秘奇幻的世界,那是平常人更
少涉足之地,却以各种充满生命力的样貌颠覆我们原本狭隘的想像。从阴森但壮观的大型
墓地到必须以绝对黑暗之处为基地研究暗物质的实验室,从地衣与菌丝所交织而成的地下
植物生态,到巴黎地底犹如迷宫一般历史久远的洞窟城市,这些或人文建造或自然形成的
地下世界,虽然未能亲眼目睹,但在麦克法伦细腻的文笔下,让人光是阅读就忍不住啧啧
称奇。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提及冰河的两个章节。原来冰能够如同土石沉积那样纪录地球的活
动史,然而它又兼有加热后转瞬消失的特质,真的是很迷人的反差与极端。人类有限的语
言与分类法则难以将冰归类,正如麦克法伦所观察到的:“冰能抹销山脉,却能保存气泡
数千年之久,也能温柔地保存人体完整数百年。冰能沉默,也能发出嘎吱声或轰然响动。
冰能使人目光敏锐,也能制造海市蜃楼。”冰或许从来就不是静止的物质,而是一种充满
生命力的灵动物。麦克法伦这本书再次让我认识到,好的自然书写也能如虚构小说那样精
彩,因为同样都是用文字将一个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
自我成长书籍里有一整套次要的类别,主题五花八门到令人意外,而标题以“……的女人”
当开头,强调她们性格的缺点,将得不到快乐的原因归咎于她们自身:“爱太多的女人”、
“想太多的女人”、“做太多的女人”等等。(也许有些人生的问题用另类的标题来解释更
适合,像是“爱太少的男人”、“想太少的男人”、“做太少的男人”,不过奇怪的是,书
市上却看不到这样的书。)
在这些鼓舞人心的声音里,潜藏着用立的指责。这些推动了百亿商机的快乐产品和服务,传
达的核心讯息是:问题出在你身上!
《为什么我们拼命追求幸福,却依然不快乐?》/ 露丝‧惠普曼
本书是作者参加一系列美国“成长课程”等追求幸福的活动(说是卧底可能更贴切)后所整
理的心得,我个人也一向对这类课程没有什么好感,所以看到她以英国人特有的讽刺方式
去描绘这中间的矛盾时,感到十分痛快。这类课程最大的问题是,剥除了社会结构所造成
的问题,而将所有矛头与根源指向受害者本身,于是每个人都在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却仍然无法感到快乐。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篇章是“幸福企业里的工作狂”,里面所提及的快乐工作推动者谢
家苇,他所规划的城区计画原是想让人能在工作中充满正向能量,但最终导致数名参与者
自杀,为什么这些人明明是想追求快乐到最后反而丢了性命?据作者访谈的计画参与者之
一表示,因为这些人被“一定要表现得很快乐”这个念头给累积过多的压力,过度忽视与
压抑负面情感,其实是一件很不健康的事。最后很同意作者所说:“快乐应该在偶然间发
生,是过好生活的副产品。”想要快乐,先从好好生活开始吧!
***
我其实从小最讨厌听到的就是那些作品是“必读”的(包括我自己的作品),因为我无论从人
生的哪个角度来看,都没有任何作品是“非读不可”的。我不觉得文字,或者说文学会就此
死去,因为喜欢文字的人还是有这么多这么多,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理所当然地套在他人身
上,没有任何作品重要到不读就会死。我希望所有文字都是被真实的喜爱着的,无关利益,
也无关于对你有没有用。
我相信有许多人的人生,即使不读文字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文字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文
学给了许多人另外一种看世界的方法,比起被“非读不可”所绑架,我更希望人是因为爱才
接触文字。没有什么文学是必读的,人生就是最艰难的文学。
《孤岛通信》/ 宋尚纬
过去一直都有在追踪宋尚纬的脸书,喜欢看他写生活散文多过于诗,尤其是对时事的评论
,他一直都很关心性别平权的议题,也敢于对那些以“玩笑”包装的恶意予以挞伐,在那
些仗义的直言里时常能感到痛快般的慰藉。因此看到他出版散文集时,就马上买来读了,
里面许多篇章也一如过往让我深感共鸣。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爱你的人,在你活着时就会爱你”,我也还记得这篇的背景事件,
因而读了很有感触。网络暴力无所不在,名人受到的影响更是巨大,当时为此所苦最后自
杀的韩国女艺人,看着当她死去后才蜂拥而至的惋惜留言,不得不感到这些人的虚伪,同
时也体认到,如果你喜欢或爱着什么人,不要吝惜去为她/他留言鼓励,因为那些讨厌他
们的人从来不会放过任何诋毁他们的机会。正如书名所说,我们活在世上,或许都只是一
座座的孤岛,大多时候都是孤独一人的承受着生命中所有残酷与伤痛,然而我们偶尔可以
借由通信的方式,让那些正深陷悲痛经历的人发觉有人可以懂得自己所受的苦,而稍微能
够感到没那么孤单。
***
图书馆是个放空孤寂感的好地方,尽管四下无人,也会恍如加入一场延续数百年不休的对话
。图书馆是个细语岗哨。你用不着从书架取书下来,就能知道书中有人等著和你交谈,而且
书中人坚信不移的是,只要一开口,必定有人愿意聆听,总令我讶异的正是这一份信念。即
使是最诡异、最奇特的书,作者也秉持这种狂妄的勇气,深信总有等到知音翻开书的一天。
这种信念之宝贵、憨愚、勇敢,令我心惊。蒐集这些书,这些手稿,加以保存,是多么有必
要、多么希望满怀的行为。收藏书的举动等于是宣示,这些故事每一则通通都重要,同样重
要的是致力于创作的每一份心血,创作者只盼为你我搭建心灵桥梁,并连结往昔与来生。
《亲爱的图书馆》/ 苏珊‧欧琳
在这个数位时代,越来越多人开始阅读电子书,一向是纸本书爱好者的我,也不禁想问图
书馆还有存在的意义吗?直到读到这本以图书馆主角的书,作者苏珊欧琳从一场洛杉矶图
书馆大火的案件切入,以追寻悬案真相为钩子钓住读者胃口,在描述案件与嫌疑犯的过程
中,穿插这座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不只有历届馆长的奇人轶事,还介绍了馆员多种样态的
工作日常,可以说全书根本是作者写给图书馆的一封情书。现代的图书馆或许已不再是最
新的资讯取得处,但它的存在让故事得以与它的知音相遇,也让人们在此相聚、留下珍贵
的回忆。每当我对网络上所列的必读经典感到厌倦、对家中书柜的库存失去兴趣时,我总
会来到图书馆,抚摸著架上一本本书的背脊,侧耳倾听这些书想对我说的故事,我就能再
次找到阅读的动力与灵感。我想,这就是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