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offeeday (Keep Running)
2022-02-01 00:16:12https://pinkbee35.blogspot.com/2022/01/blog-post_31.html
(网志图文无音乐版)
你会怎么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大多数人会说“说服他”。但,若行不通呢?
“那就多说几次,或隔几天再试一次”、“改采威胁利诱试试看”等。
在使用方法之前,更多时候,其实我们应该先问“为什么他还不想改变?”
华顿商学院的行销教授博格(Jonah Berger)在《如何改变一个人》中分析了为什么人不
想改变的五个原因,并指出,
想要让对方改变,透过降低改变的门槛会更高明,
而运用“催化剂”(The Catalyst),会让事情更容易达成。
书中他分别就五种拒绝改变的原因(#),并找出对症下药的催化剂(※)。
但这些方法若没有真正的案例或身体力行,难以内化成自己的做人处事。
#抗拒心理
※提供选单
推荐者提到这项催化剂解决了他面对两岁女儿对什么都说“NO!”的叛逆期。与其问“要
不要吃饭饭?”,倒不如问“你要先吃饭饭,还是先喝汤汤呢?”
我们每个人多少都排斥那些命令我们该干嘛的要求,当别人要我别做某件事,通常都会有
反效果,我就偏偏不想听。
如果我们父母的家庭教育能明白这项道理,或许家庭会更加和乐些吧。
不过若对方提供选项给我?嗯,我或许会从中择一。
但真实生活中,更常见的是,给老板A、B两个选项,最后他会说出他要C的选项......
Well, 至少,这也是个方向。
※循循善诱
既然我们大多不喜欢从天而降的要求,但若要让我们自己参与,自行导出结论呢?
自然就会接受自己提出的方案。
※突显差距
与其说服对方放弃,不如使用“改变参照点”的方式。作者举了泰国健康推广基金会的“
抽菸的孩子”(Smoking Kid)广告。
有抽菸的人,对借个火应该都不会拒绝。但在这广告中,抽著菸的人,正拒绝镜头前借火
的人。Why?
因为这些借火的人,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广告结束前,孩子递给这些抽菸大人一张纸条,
写着“你关心我,那你为什么不关心你自己?”
听说广告播出后,打电话给戒菸协助电话的人暴增六成以上。
这是因为人通常会寻求内在的一致性,减少态度与行为相互冲突的不安感。
※从理解着手
#敝帚自珍
这项不愿意改变的成因多出自于惯性,或因为改变要付出的成本太大,保留旧的也没啥不
好的心态导致。
手机明明状况百出,但买新手机要重新设定太多东西,还是用旧的好了......
因为“离谱的东西会被换掉,但马马虎虎的东西会留在原地。糟糕的表现会引发行动,普
通的表现则带来得过且过。”
※让不采取行动的成本现行
作者举了理财专员面对保守型客户的例子,让我不禁自问,这种过于谨慎的偏好,根本就
是在说我自己吧...... 该是自我检视投资组合的时候了。
※破釜沉舟
或许不需要像远征墨西哥时烧掉所有西班牙船只的柯尔特斯一样巨大牺牲,
更符合现代世界的版本或许是,
IT人员向全公司不愿意更新软件版本的员工宣告,未来X个月后将停止维护服务......
#距离
这章作者提出很有趣的观察,通常我们会认为,当讲出事实的真相会获得对方承认错误
,
但无数研究证明,错!
有时候反而是会增强误解。
当给予人们正确资讯,反而使他们更可能相信相反的事。
这是不是与近几年分裂严重的美国社会有几分相似?!这时使用下面几种催化剂可能较有
收获。
※找出有争取空间的中间派
※从小忙问起
※改变场上位置,找出共通点
#不确定性
不确定网络上买的东西究竟喜不喜欢?那就晚点再看看吧~
如果不喜欢还要退货,好麻烦啊......
许多网络新兴产业、新品牌常运用下面几种方式来降低“不确定税”,
增加改变的可能性。
※运用免费增值
※降低前期成本
※让人有机会认识你
如何善用这项催化剂?作者举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当你的商品市场占有率不高时,要如何让大众认识他们根本不知道的品牌?
“把东西带到别人面前。”
有个儿童教材公司贩售教育性质的玩具,为刺激业绩,他们推出生日礼盒专案。
让家长帮小孩办庆生会时可以订购这款礼盒,不但能让孩子同欢,也能让数十位派对客人
认识这个品牌,并把纪念品带回家,未来更有可能成为新订户!
How brilliant!
※后悔也没关系
#佐证
※WHO
当愈来愈多人采取同样做法后,你会更容易从事这件事;医生等到好几位同行都开同一种
药时才开始使用新药品。
此外,与你品味愈“相似”的人做出的决定,也会让你更愿意相信。若两个完全不同类型
的人却都支持同一件事,这样的“多元”性,也能提供愈多佐证。
※WHEN
※HOW
要先区分是涉及强态度或弱态度的改变,才能判断要使用消防水带或洒水器的策略,要集
中资源,或是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