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志好读版】
https://s.yam.com/xHVdA
今天是2022年1月2日,回想2021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莫过于五月中开始因疫情进入三
级警戒而在家工作,改变了原本习惯的生活模式。以下,是我的阅读心得,和各位爱书
人分享与交流。
2019年底至2020年新春,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爆发新冠肺炎(covid-19),不只蔓延中国多
省,甚至席卷全世界,造成数百万人感染甚至离世。犹记当时在网络获知武汉封城的消息
,难以置信。2021年5月中旬,台湾被变种的新冠肺炎病毒侵扰,进入三级警戒,原本引
以为傲的防疫资优生褪了颜色,热闹的街道也安静了下来,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里远距上
课,像我这样的上班族匆匆打包文件在家上班,菜市场与百货卖场竟变成高风险确诊的地
方。
现在的抗疫肯定成为未来的历史,那么过去的瘟疫应该也有令人省思的地方吧?于
是趁9月疫情趋缓,图书馆开放提供预约服务之际,借阅这本20世纪的著名小说《鼠疫》
。
《鼠疫》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卡缪在1947年出版的小说,作者借由虚构的奥兰城─
──北非法属阿尔及利亚沿海的一个省城,描述人们遭遇瘟疫蹂躏过程的各种反应。
故事之初,是奥兰城开始出现一连串老鼠死亡的现象,从几只到几百只死老鼠,这
真的很不寻常,“晚报……责问市政府是否在准备行动,考虑采取什么紧急措施来对付这
一令人厌恶的现象,以保障市民的健康。可是政府根本没有打算,也根本没有考虑过什么
措施,只是先开了一次会进行讨论”事态越来越严重,除了几千只的死老鼠之外,主角里
厄医师的看门人死掉了──淋巴结肿胀、头痛欲裂、呓语不断,被淋巴腺鼠疫折磨而死。
“防微杜渐”是老生常谈,却不容易做到。主角里厄医生把自己的观察向上报告,“
黑死病”的可怕无人不晓,可惜当局的处理方式并没有正视事实,低调的措施,看得出是
不想惊动舆论。有可能就是当局的慢半拍,瘟疫终究在奥兰城蔓延开来,甚至不得不祭出
“封城”的手段。
试想,假若自己是主事者,当发现有件动摇民心的事情发生时,会用什么态度去面对
、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真的是“诚实至上”吗?
封城,会是什么的光景?这是我2020年以前想都没想过的。对地球来说,或许这是一
场针对“人类”坏菌的治疗手段,从许多报导可知,一些浅山环境的动物增加了,或像是
濒危海龟集体上岸产卵,少了人类的干扰,牠们获得较宽敞的活动范围,甚至有助绵延子
孙。
那么人类对于“封城”又有何种心态呢?“在此之间,尽管这些不平常的事件使本
城居民感到意外和忧虑,但每个人都能够各就各位照常办理自己的事情……一旦城是封闭
,他们就发觉大家、包括作者在内,都是一锅煮,只有想办法适应这种环境”是的,这意
味着没有人是局外人,对于有亲人在外省的人来说,封城代表的是一种离别。于是作者透
过朗贝尔这个外城来的记者,描述了人想逃出城的焦虑与心理变化。
朗贝尔觉得自己是外城人,不应该被困在奥兰城,更何况他心爱的未婚妻还在外城
,他放心不下,所以他用尽心机、寻求各种管道,就是要出城。我觉得这里有段话很有意
思,西班牙大娘问朗贝尔怕不怕把鼠疫传染给他的妻子,朗贝尔认为“传染的风险是有的
,但总的来说风险极小;可是他如果一直留在城哩,那么他俩就要冒着永远分离的风险。
”从这里来说,朗贝尔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如果他的未婚妻因他而染疫那还是幸福吗
?在这里我想到了2020年新春,中国很多省份陆续封城,引发人民恐慌,有本事的人连夜
逃离中国,有人甚至还吃感冒药以躲避检测,顺利搭上飞机到法国、美国等国家(这等离
谱行径应该要低调,怎么当事人还在网络上炫耀?),后来渐渐地就发生了全球covid-19
疫情。
最终,记者朗贝尔有了体悟:“要是只顾一个人自己的幸福,那就会感到羞耻”、“
我一直认为我是外地人,我跟你们毫无关系。但是现在我见到了我所见的事,我懂得,不
管我愿意或不愿意,我是这城里的人了。这件事跟我们大家都有关系。”于是朗贝尔加入
塔鲁所组成的卫生防疫团。没错,不管来自哪里,在这个地域生活这么久,对这里的人们
还是会有感情的,尤其是在这特殊时期。我又忍不住想到台湾的处境,大家都生活在这块
土地上,就应该同仇敌慨,一起面对看得见、看不见的敌人(病菌、外来势力)啊!
疫情之所以可怕,除了疾病未生命画下句点外,更为社会留下大量的删节号,让人产
生恐惧,害怕自己可能是下一个染疫者,甚至可能有怀疑对方是确诊者而造成猎巫行为,
社会充斥不信任感而撕裂和谐。记得那阵子新闻报导确诊者足迹、某地区确诊人数时,总
是心慌慌,深怕有个万一,就像文中一位巡夜老人说:“啊!要是这是一次地震倒好了!
一场剧烈的震动后,人们也就不谈了……点一下,多少人死了,多少人活着,事情就完了
。但是这个该死的瘟疫,就是还没有得病的人,心里头也摆脱不了它!”(P143)、作者的
比喻非常生动,他说“鼠疫的可怖日子并不像烧个不尽的残忍大火,而却像一种永不停止
的践踏,其势所至,一切都被踩得粉碎。”是啊,病毒与人类的战争,不是一死百了,而
是没完没了。
作者透过里厄医生、塔鲁圣徒、帕纳卢神父反思宗教信仰,借由人物对话进行哲理
思考。
主角里厄医师是人道主义的代表,他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对于沉重的
瘟疫,里厄医师选择“做好本分工作”,他说“这一切不是为了搞英雄主义,而是实事求
是。这种想法可能令人发笑,但是同鼠疫做斗争的唯一办法就是实事求是。”面对被宣布
隔离者的声嘶力竭,里厄医生不是没有心肝,否则他就不会对这些不幸的人感到怜悯,他
只能控制自己的心肠,尽可能地不动感情,否则就无法继续和鼠疫抗争。是啊!身处在疫
情时代下,最要感念的就是医护人员,他们牺牲与家人的相处时光,在疫场上为保护全民
健康而努力,他们要面对看不见的病毒,还要承受家属喜怒哀乐的反应,就像文中藉里厄
医生之口说:“在看不到尽头的时期里,他的职责不再是给人治病,而是诊断。发现,观
察,描述,登记,然后就断定病人罹患了不治之症,就是他的任务。……他在那儿不是为
了救人性命,而是为了下令隔离”。感谢疫情指挥官与团队承受各种舆论与压力,在无法
预知的情况下,只能依其所知宣布政策,风险责任也只能由其承担。
里厄的挚友塔鲁也不信上帝,他有兴趣的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圣人。他提到一段他
目睹代理检察长父亲起诉被告的过程,让他从此对父亲这位表面上的老好人反感,因为在
塔鲁看起来,这是一桩谋杀。塔鲁说:“我所处的这个社会是建筑在死刑的基础上的……
”、“人们告诉我,为了实现一个再也没有人杀人的世界,这些人的死是必要的。在某种
意义上来说,当时这是对的” 关于死刑存废这是个大议题,对于罪大恶极的人来说,我
觉得死刑是必要的,可是谁来执行,对于宣达这项命令或执行命令的人来说,他们会不会
也要承担某种业障?对于冤枉或情非得已的人来说,死刑是一种谋杀,例如江国庆的案子
。
塔鲁又说“即使是那些比别人更良善的人今天也不由自主地去杀人,或者听任别人
去杀人,因为这是符合他们的生活的逻辑的。我也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一举一动
都可能导致一些人的死亡。”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疫苗推行政策,这件事让我感到矛盾与痛
苦。自小我们都有接种卡介苗、B型肝炎这类的疫苗,而2020年因为covid-19肆虐,欧美
国家陆续研发疫苗,2021年全球开始施打疫苗,却也零星传如格林巴利症候群、心肌炎、
血栓等不良情形。对于宣传施打疫苗的政府来说,应该是出自好意,可是却有民众不幸死
亡或产生不良反应,这些不可逆的结果是任谁都不想看到的。面对covid-19不断变种,已
经施打二剂的以色列还开始进行第三剂,那未来是不是没完没了呢?重组蛋白疫苗究竟是
为了保护人的身体健康,还是意外地将人类推向不可知的未来。不晓得,只能静观其变。
帕纳卢神父是天主声音的拥护者,他说“对天主的爱是一种艰苦的爱。想具有这种
爱,就要具有一种彻底的忘我精神,和一种无视个人安危的气魄。而且,也只有有了这种
爱,才能从精神上抹掉孩子的痛苦和死亡;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具有这种爱,才能使死亡
成为必不可少的;因为人们不可能懂得死亡,只能去求得死亡。”帕纳卢神父这段话,让
我想到好多不远千里在台湾展现大爱的外国传教士们,例如:马偕、马雅各、甘惠忠神父
、花莲玉里的刘一峰神父等,他们要克服思乡情怀、水土不服,以及如何说服当地人信奉
天主或上帝。回到本书,帕纳卢神父曾说“如果一个神父要请一个医生看病,那么准有矛
盾的地方。”作者藉帕纳卢延误治疗的行为,暗示了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最后,谈谈科塔尔,鼠疫的疫情升温,他非常快乐自在,因为混乱的社会无暇处理
他过去的不法,而当疫情趋缓,科塔尔急躁不安,他害怕终将面对的结果。科塔尔的心态
,就好比当大雄收到0分成绩单回家后,看到爸妈吵嘴反而开心,因为父母这时候不会记
得去看他的成绩单。平心而论,我们可能都曾经有过科塔尔这种侥幸心态,但将处境交由
外在环境来决定,容易让自己变得性格无常,终究无法一劳永逸,啊,这就不就是在说我
吗?《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或许该学学
塔鲁死前说的那样:“我不愿意死,我要斗争。不过要是我输了,我也希望有个好的结局
。”不求、争取、改变,最糟的情况大概就是死得其所吧!
小说的尾声,奥兰城的疫情趋缓,居民重燃起希望,街道的嘈杂声再度响起。里厄对
于城中震天的欢呼声却有所沉思:“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是在来上一次教训
,瘟神会再度发动祂的鼠群,驱使牠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牠们的葬身之地。”这
段话教人不寒而栗,还记得2003年的SARS在台湾夺走的无辜生命,2005年Mers的凶暴,
2020年covid-19肆虐全球,2021变种病毒一变再变。瘟神是不容忽视的存在,说到底,我
们只能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