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高手学习》学校老师没有教你的三个秘诀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1-12-30 10:46:19
《高手学习》读后心得:学校老师没有教你的三个秘诀
自学者必学的心法,一本给通才型人才的全方位学习指南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generalists-learning/
精彩,真是精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自学者”,那么这本书你绝对不容错过。你
想知道高手是如何学习的吗?什么才是一个有效的学习体系?什么才是有科学根据的学习
方法?这本书会帮你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破解许多旧的学习盲点和迷思。
这本书在说什么?
《高手学习》的作者是“得到”App 订阅专栏“菁英日课”的主讲者万维钢,他的另外两
著作《高手思维》和《高手赛局》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书。他擅长将复杂且深奥的科学和思
想,以说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快速得到实用的知识和观点。在这本书里,他同样
以科学为基础,来说明“学习”这件事。
作者认为,任何人想透过“自学”成为高手,必须掌握以下六种技巧。
第一是“学精”,透过刻意练习和强化记忆,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养分。第二是“学广”
,养成持续涉略多元学科的习惯。第三是“创造”,善于连结不同领域的知识,创造出新
的观点和解决方法。第四是“策略”,懂得帮自己设定学习路径,透过测验和回馈来加强
学习效果。第五是“兵器”,如何写出有效的读书笔记和派得上用场的心智图。第六是“
无为”,对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之后进入浑然忘我的境界。
这本书也充分展现了“学习”可以是一件完全由你自己“掌控”的事情。
市面上许多成功人士享的成功诀窍,即使你十分努力照着做,但是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你
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你只要懂得“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完全自己设定步调、掌
控学习的方向,你将会得到学习的“成效”。这本书所谈的,都是经过科学验证有效的方
法,是一本给自学者必备的秘笈。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New Science of Learning for Generalists”,
意思是“通才学习的新科学”,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目前的世界的“通才型人才”有愈来
愈占优的趋势。通才型的人才该怎么学习,效果最好呢?关键围绕在三件事情上面:建立
连结、间隔、测验。
建立连结:外行人的洞见
以“创新”来说,我们可能会以为创新就是“前无古人”的全新想法。其实,创新就是一
种对想法“建立连结”的过程,也就是把一个遥远的想法和你手里的东西连结在一起,提
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作者提到一个有趣的故事,Netflix 曾经举办过一个竞赛,悬赏百万美元,给第一个能把
它电影推荐引擎的准确度提升 10% 的团队。总共有两万多支队伍参赛,最终排名第 17
名的一对父女特别引人注目。
女儿只提供简单的数学支援,而父亲名字叫做盖文.波特(Gavin Potter),他没什么特
别的专业背景,人们只知道他是《快思慢想》这本书作者丹尼尔.康纳曼(Daniel
Kahneman)的粉丝。比赛期间,他联想到康纳曼曾经提过一个叫做“锚定效应”的心理学
理论。意思是,一个人在做预测或判断一个数值的时候,事先看一个比较大或比较小的数
字,那他的判断也会是一个比较大或比较小的数字。
接着,波特就假设这个情境,当一个人连续在 Netflix 看了两部电影,如果第一部他不
喜欢,这种心情就会影响他,让他给第二部电影一个“过低”的评分。因此,当推荐引擎
在参考那个人的评分资料时,就要考虑到锚定效应的影响,调高他给第二部电影的评价。
波特最后把推荐引擎的准确度提高了 9.06%。有趣的是,之前波特在 Netflix 的交流会
上,曾把这个概念分享给其他队伍,最终获得第一名的队伍实际上也运用了这个概念。
这就叫做神来之笔,非常遥远的两个东西连结在一起,然后把问题解决了。
间隔:加深记忆力的方法
我自己在阅读书籍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我喜欢同时阅读两到三本书,彼此交错著读(今天
读 A、明天读 B、后天读 A)。我自己感觉这种同时读好几本书的“间隔”读法挺不错的
,因此也推荐给了很多其他的读者。从这本书里面,我找到了关于这种阅读方法的科学根
据。
作者介绍了一个“记忆力理论模型”,这是由一对加州大学的教授夫妻提出的理论,能够
解释遗忘和记忆的现象。我们一般人常以为,记忆力就好像在沙滩上面写的字,随着时间
的流逝、海水的冲刷,最终逐渐淡忘。而这个比喻是错的。
这对教授夫妻指出,人的记忆有两个强度:“储存强度”和“提取强度”。
首先,“储存强度”不会随着时间减弱,我们的大脑每天接受许多资讯,撇除掉被“忽略
”掉的那些资讯,真正进到脑袋的资讯,就永远在那里了(例如一个人名、一个电话号码
)。下一次你再想起这个资讯,储存强度就会更加增强。储存强度只增不减。
其次,我们之所以会忘记,是因为自己不再去“提取”这些记忆了。如果没有复习,“提
取强度”就会随着时间减弱。就像是,现在让你回忆二十年前同学的容貌,你肯定想不太
清楚。可是当你们突然碰面,当初的回忆就会涌上心头。记忆一直都在,只是容不容易提
取出来。
因此,如果你要加强记忆力,必须时常复习,增加“提取强度”。而当你提取记忆的时候
,“储存强度”也会同时增加。如此一来,资讯才会被记得牢。
所以作者建议,读书应该随时都有好几本在读,今天这本书读了一章就放下,隔天换另一
本读。过几天后,再把这本拿起来,每次读之前都先提取上一次的记忆,这样反而能加深
记忆力。
这个发现带给我的启发是:专心做一件工作时要“极度专注”,可是当你想要记得许多资
讯时,反而可以鼓励自己“多工吸收”,适度在不同资讯之间来回切换。 需要注意的是
,如同《为什么要睡觉》这本书指出人类大脑在每天睡觉之后都会重整和储存一次记忆,
因此切换的频率不宜太高,以“天”为单位是最好的。
测验:有困难才是真学习
书中引用了一个心理学上知名的理论“有利的困难” (desirable difficulty),意思
是说,某件事情看起来是很困难,但是你“想要”这个困难,因为它能让你学得更深。而
什么事情会让我们感到很困难?那就是对自己进行“测验”了,无论在学习前、学习中、
学习后进行,测验都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学习成效。
我想起以前读过两位华盛顿大学的教授进行的一项实验。他们找来了两组大学生,阅读一
些科学文章。第一组的学生读完一次之后,直接重新阅读三次,第二组学生只能阅读一次
,然后对自己自问自答,做三次回想测验,尽可能写下他们记住了多少。相较之下,第二
组学生面临的困难度,比第一组高出许多。
实验结束之后的五分钟,研究人员马上对两组学生进行内容测验。结果第一组的学生记
得 80% 的内容,第二组的学生只记得 70%。短期内,重复阅读的学生占了上风。
隔了一个礼拜,研究人员再度把两组学生找回来,给他 7 分钟温习上一次的文章内容,
然后就进行内容测验。结果,第一组学生只记得 40% 的内容(大幅衰退),第二组学生
还记得 60% 的内容(小幅衰退)。第二组学生在一个礼拜前,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提出
的困难测验,反而帮他们保存了更多的资讯。
最有趣的现象是,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他们问受测试的学生的体验,第一组重新阅读组的
学生觉得自己会有比较好的记忆,第二组反而显得没那么有信心。难怪大多数人会觉得单
纯的重复阅读有帮助,因为对短期记忆会比较好,可是对长期记忆却表现得很差。
作者提到,学习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后发才能先制,慢功夫才是真功夫,遭遇困难才
是真正的学习”。这就是学习的门槛,用来区分内行人和外行人。想要学得更好、记得更
深,得对自己提出挑战、接受测验、在困难当中持续前进。
后记:跟高手比肩学习
《高手学习》是一本十分精采的书,这本书涵盖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我这一篇文
章所摘录的几则重点。作者万维钢毫无疑问是我心目中的“高手”,他身为一位“科学专
栏作家”秉持着三个原则“要新、要够硬、要让读者得到”,以及他独门的“读书笔记”
和“心智图”用法,让我重新检视自己的笔记和写作方式。
原本我想一口气整理书中所有重点,可是我发现太困难。因此,我绕了个弯,套用了一个
研究结果的框架。根据 2007 年美国教育部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经得起科学验证的学习
方法只有三个:间隔、测验和建立连结。书中的诸多内容,都让我不断联想到这三个方法
,所以我就用这个脉络来整理这篇文章。
最后,作者的这句话适合送给每一位走在学习路上的创作者:“也许你身上真的有某种创
作天赋,如果带着这个天赋默默死去,是很遗憾的事情。但是,能把这样的天赋充分发挥
出来,那就很幸福。”学习是一件我们能完全掌握的事,人生中有太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学
习,太多的潜能等待我们去发挥。
能跟这么一位高手比肩学习,我们也很幸福。
作者: lucky78 (嗯哈嘿囉哈)   2021-12-30 20:28:00
谢谢瓦基持续的分享
作者: ingshine (妹妹)   2021-12-31 06:57:00
谢谢分享, 非常捧的重点精要整理.
作者: brella (府城严选臭懒趴)   2020-01-01 13:45:00
感谢
作者: RLH (我们很近也很远)   2020-01-03 08:50:00
谢谢
作者: UYC (静心)   2020-01-03 13:42:00
非常谢谢你分享这本好书
作者: dimple0119 (dimple)   2020-01-08 08:20:00
谢谢那么详细分享这本书的重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