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深度职场力》热情是一个迷思

楼主: wk3261h (WK)   2021-12-30 09:33:10
图文好读:https://3261h.com/so-good-cant-ignore/
你是否也跟我一样,从小就深信着有个叫做"热情"的东西在等著自己挖掘?每当考试考
不好、跑步跑得比人慢,就在想: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件事情是我天生就热爱,而且做得比
人好的!只要找到它,就可以只要专注做这件事,然后自然赚到很多钱,从此过著幸福快
乐的日子。
很遗憾的,几十年下来,即使做过各种心理测验、读过几本书,我到今天都还是没找到。
大概除了热爱玩"听前奏猜歌名"这种不知道要怎么拿来当饭吃的技能,而且练得还不错
以外,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平凡。
有没有可能,我们一开始就搞错了什么?这本书的作者Cal Newport为此提供了完整论述

这本书在说什么?
"推翻热情假设"这个立场,Cal Newport也许不是第一位提出的。其实在《一人公司》
中,Paul Jarvis也有谈到自身经验,支持这个立场。但身为教授的Cal Newport,善用做
学问的长才,严谨的将这个立场发展出一套论述。
《深度职场力》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不要追随热情"、"技能的重要"、"自主性的
重要"与"使命的重要"。换个角度来看,就是先提出"不要追随热情"的论点,接着提
出解决方案(培养超强技能、取得工作自主性、找到使命),并解释为什么这些解决方案
很重要、以及如何实作。
不要追随热情
我们先来看看广为流传的"热情假设",虽然说法不同,但大抵上的概念是:一个人能否
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关键在于先找出自己的热情所在,接着去找符合那个热情的工作。
提倡这个假设的名人之一正是Steve Jobs,他在史丹佛大学给毕业生的演讲中说:你一定
要找到热情所在,这是把事情做得有声有色的唯一方法。如果你还没找到,就继续找,不
要勉强、将就。但如果去研究贾伯斯的故事,会发现其实他真正热情的东西是禅修,只是
后来误打误撞创办苹果、成为传奇。我们当然相信,后来的贾伯斯的确对工作产生热情,
但关键的问题是:究竟该怎么找到热爱的工作?
强到让人无法忽视你
Cal Newport将美好工作拆解成以下三个特质:创意、影响力、自主性。而为了得到美好
工作,我们必须用职涯资本来换取,其实也就是竞争力。以贾伯斯为例,以珍贵稀有的
Apple I电路板,换取可以由自己的决定的职涯发展、也为世界创造了影响力。
当然,即使已经认同了这个想法,要变的强到没人可忽视也不容易,因此书中也提出了刻
意练习的概念,帮助读者们前进。作者访谈了几位拥有职涯资本的人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
间,值得参考。
自主性-梦幻工作的万灵丹
数十年的研究显示,自主性是一个人追寻快乐、成功、有意义的生活时,最重要的特质之
一。除此之外,也能为企业带来成长性和生产力。现今已开始有公司采取一种全新理念来
营运,叫做"只看成果的工作环境"(ROWE,Result-Only Work Environment)。意思公
司只看你的成果,至于何时上下班、休假、查看电子邮件的频率,都没有人在乎。成果显
示参与员工的幸福感和绩效都提升了。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性要在准备充足的职涯资本后才能实现,否则可能会带来风险。譬如
贸然决定要辞职环游世界、成为部落客,希望能够由流量带来收入,却因为没有准备充足
而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另一方面,传统雇主可能会希望将人才留在传统的职涯路径上,
借此让人才继续为其工作。但这样一来,就失去自主性了。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作者建议以"财务可行性法则"作为依据。
财务可行性
判断你该不该去追寻诱人的目标,以争取更多自主性时,你应该先证明有人愿意为那件事
买单。找得到证据,就继续去追求;找不到证据,就别再多想了。
使命的力量
拥有职涯资本、自主性之后,我们就可以快乐的工作了吗?如果范畴只局限于工作,也许
是的。但当谈到职涯的时候,牵涉的范围就更广了,举例来说:我们的人生应该要怎么度
过?是否有一个目标,是即使换过多个工作后都持续追求的?换句话来说,该如何把职涯
变的精采、或者有主题性?这就是使命。
如同热情不会忽然从天上掉下来,使命也是经过多方尝试后寻找而来。以莎拉为例,起初
,她并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理论研究或者往应用发展。总觉得自己的兴趣太广泛了,甚至
觉得其他人都是天才,不知道自己的立足点在哪里。在探索的过程中,莎拉累积了职涯资
本、到达顶尖,并且拥有足够的耐心,才找到自己的使命:用基因演算来消灭古老疾病。
小赌注
总结来说, 莎拉 之所以能够找出使命,绝对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而是依赖许多试探性
的行动。为了提高实现使命的机率,需要运用许多具体的小实验,以便获得具体的意见回
馈。这些小赌注让你试探性地探索某个使命周边的具体选择,寻找出有可能促成出色结果
的选项。
这就好像现在大学里有许多不分系,并不强迫学生在大一的年纪就立定志向、知道以后要
以什么维生,而是透过广泛的修课和探索,接着到二年级才确立方向。这样一来,即使修
到一门不喜欢的课,代价也不过是时间、或者重修所花的经历,比起花费四年研读一门不
喜欢的知识、或者花大把的时间转系,这个赌注实在划算。
引人注目法则
当然,使命也不能只有自己玩得很开心。即使在借由不同的小赌注,确认正确的发展路径
后,为什么有的点子获得关注、其他的却乏人问津?Cal Newport建议,使命还必须引人
注目。举例来说,如果《深度职场力》的介绍是给毕业生的职涯建议,也许大众会觉得很
实用,但不见得会马上掏出手机、发到社群媒体跟朋友分享。相对的,直接提出犀利的见
解:追求热情是糟糕的建议!反而会让人想要推荐给身边的人。
不只如此,我们还必须把这个使命在适合的场合宣传、积极的传播自己的作品。这也是为
什么作者是先在部落格累积起广大的读者和口碑,甚至许多文章早就被引用、转发了上万
次,在这样深厚的基础下,进而出书。相对的,如果作者只是在演讲中提出一样的论点,
很有可能不会有同样的结果,因为演讲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关注。
读到这里,马上让我想起《大人的十一堂写作课》中也有相似论述。作者粥佐罗直言"只
有公开写作才是真正完整的写作"。关键就在于,如果是私密写作,无论写得好不好都不
会有人回应,久了自然容易懈怠,而经由公开写作的众人留言,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习惯
,不停的写。在过程中取得回馈、打磨技巧、接着强到让人无法忽视,同时也累积了足够
的声量。
后记
回头看来,我并不会认为以往所做的适性测验、心理测验都该被推翻。相反的,这些测验
让我们明白"自己在拥有哪些特色的工作场域比较容易发挥"。举例而言,一个拥有目标
导向特质的人就很适合被放在一个提供绩效奖金的位置上,像是业务。又或者分析能力强
的人可以选择顾问业或者资料科学领域。
就好像烘焙面包时要先筛选面粉,比较讲究的烘焙师,会先用一个孔隙比较大的筛子,将
结块的面粉先去除,接着,再用较小的筛子,筛出够细的面粉。同样的,我们可以由这些
测验给的方向去缩小范围,选出要尝试的路线,接着在过程中拿到意见回馈,最后选定道
路、琢磨技巧,让自己强到无法被忽视,进而产生热情,也可能找到了使命。总之,就是
先上路就对了!
最后,我想抛出一个问题,听听大家的想法:你觉得择偶,也可以用一样的逻辑吗?
我们是应该相信一见钟情、或者像是买车一样,条列式的列出需求,接着只要找到符合条
件的对象后,就可以保证幸福快乐?还是应该先不要默认立场,早早进入交往阶段,接着
努力经营这段关系,看看能不能把一段交往关系变成真爱?
换句话来说,Mr/Ms.Right是一出场就决定的吗?还是随着时间,慢慢成为the one? 期
待听到你的想法!
作者: XDXDCCC (开心开心)   2020-01-01 11:19:00
谢谢分享
作者: brella (府城严选臭懒趴)   2020-01-01 19:13:00
不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