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枪砲、病菌与钢铁

楼主: biemelo157 (瓜瓜)   2021-10-13 17:16:20
作者简介
《枪砲、病菌与钢铁》一书由 Jared Diamond(以下简称戴蒙)所著。戴蒙是美国著名的
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科普书作家。他以这本《枪砲、病菌与钢铁》
赢得普立兹奖,也因此闻名于世。戴蒙的斜杠事业令人玩味,他在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理学
,也以生理学研究(肠道吸收机制)的成绩,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但本书显然不是
一本“肠道吸收科普书”,这本书的专业知识来自戴蒙的另一个背景:“田野生物学家”
。从七岁开始,戴蒙就对赏鸟产生了兴趣,在剑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恰好有机会到
纽几内亚高地上做有关鸟类观察的研究,从此,田野生物学与生理学就成为戴蒙的两个平
行事业。同时,在纽几内亚高地上遇到的不同族群的人也开启的戴蒙对人类学的兴趣。若
对戴蒙的生平有兴趣,在《Case 说书人》节目中讨论《第三种猩猩》的那一集,请到了
本书译者王道还教授,里头除了对本书做了介绍与讨论之外,也介绍了戴蒙的生平趣事。
书籍简介
《枪砲、病菌与钢铁》一书的副标题是“人类社会的命运”,显而易见,本书想要探讨的
主题便是影响人类社会的种种因素。本书以作者在新几内亚遇见的政治领袖“亚力”提出
的一个问题为楔子,说明本书要回答的问题:为何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
现,而非其他形式?例如,为什么越过大洋进行杀戮、征服和灭绝的,不是美洲、非洲或
澳洲的土著,而是欧洲人和亚洲人?
亚力的问题有很多种回应方式,换句话说,造成亚力的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但作者在本
书中,不断告诉读者“近因”(proximate cause)与“终极因”(ultimate cause)的
不同,这本书试图寻找的是“终极因”而非“近因”。可以这样理解,与问题关系较近的
就是“近因”,而导致近因发生,位于更上一层维度的原因,便是“终极因”。有趣的是
,本书书名中提到的“枪砲、病菌与钢铁”只是“近因”,而非作者在本书陈述的“终极
因”。
本篇心得,我会分成三个部分介绍本书。首先,我会介绍亚力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终极因;
再来,我会谈谈有关这个终极因的具体叙述;最后,我想借由本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后述的
补充去讨论欧洲与中国的差异。另外,在本篇心得最后我附上了我阅读本书时做的章节笔
记,对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当作内容大纲参考一下。
内容简介
#亚力的问题:地理条件是终极因
现代世界的先进程度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有着全球化的商业连结、虚拟却能串联万物的互
联网、以及无数过去人们始料未及但现代人们却习以为常的用品。那么,这种进步是谁带
来的?换个问法,现代这么便利的社会,是全体人类一起进步向前的吗?还是总有一两个
发展的比较快的社会,将便利带给全世界?答案显然是后者。
就算在 2021 年的社会中,地球上每个不同大洲的人们过著的日子仍然大有差异。这种差
异可不是在 21 世纪才产生的,从史前时代开始,地球上各处的人类社会发展速率就各不
相同。这种历史上的不平等延续至今,作者在新几内亚做研究时遇到当地的政治领袖亚力
,而亚力问了作者这么一句话:“为什么是白人做出这么多货物,再运来这里?为什么我
们黑人没搞出过什么名堂?”这个问题简单又一针见血,我们可以重述这个问题如下:“
为何各大洲的人文发展速率迥异?”本书的所有内容便绕着这个问题展开。
针对上述问题,有一种解释方式是研究近代欧洲的殖民历史,列举那些有助于欧洲人征服
、杀戮其他族群的因素。其中主要的因素有枪砲、传染病、钢铁工具和工艺产品。这个解
释方式无疑是正确的,但却不完整。因为这些因素最多不过是解释历史事件的近因。近因
并没有解决亚力的问题,换个叙述就会变成:“为什么枪砲、病菌、钢铁站在欧洲人这一
边,而不是非洲土著或美洲土著?”
作者在本书提出的终极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那
是环境差异造成的,而非生物差异。”展开来说,有四大因素可以回答亚力问题:第一组
,洲际差异,就是可供驯化的动、植物资源。粮食生产非常重要,因为人类社会需要剩余
粮食喂养不事生物生产的专家,而在发展技术与政治优势之前,充足的粮食可以喂养更多
的人口,人口的优势很容易转化成军事优势,使社群进可攻退可守; 第二组因素,就是
那些影响传播与迁徙速率的条件;谈过了影响大陆内部传播的因素,接下来就是影响洲际
传播的因素了,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组;第四组也是最后一组因素,是各大洲在面积
或人口总数上的差异。面积越大、人口总数越多的大洲,就有更多的发明家,更多的社会
相互竞争,更多的创新、采借,维持新发明的压力更大,因为不这么做就会被竞争对手淘
汰。
这四大因素的主要内涵,便是“地理差异”。举例来说,洲际差异指的便是各大洲的气候
性质导致的动植物不同;影响传播与迁徙速率的条件便是地形障碍;洲际传播的方便与否
是由周遭海域与大洲是否相互连结决定的;面积与人口总是更不用说,面积便是地理本身
,而人口与农业息息相关,农业是否能顺利发展又是被大洲的气候以及当地的动植物性质
所决定。
#地理差异:大陆轴线、农业与病菌
上面的内容我们提到,影响各大洲发展速率差异的终极因是“地理差异”。在本书中,所
谓的地理差异其实包含了诸多细节,我在这里提出两点和各位介绍。
1. 大陆轴线
大陆轴线的走向(美洲南北走向、欧亚东西走向)关乎作物和牲畜的传播速率,也间接影
响到文字、轮子等发明的传输。美洲土著、非洲人和欧亚近五百年来经验的迥异,正是基
本的地理特色造成的。要理解这点,我们得先知道一件事:野生植物的驯化是不简单的。
在 Mark Blumler 的博士论文《Seed Weight and Environment in Mediterranean-type
Grasslands in California and Isreal》中,列出了在全世界栽种的 56 种野生种禾本
科植物的种子重量(约在 10 毫克到 40 毫克之间,为世界各地禾本植物平均值的 10 倍
)。而这 56 种植物占所有禾本植物不到 1%。简单来说,就是能演化成适合栽种的现代
作物的野生种实在是不多。我们可以从上述的内容推论出:某种野生植物一旦驯化,该作
物就会快速传播到其他地区(因为其他野生种的驯化困难),同一种野生植物就没有再次
驯化的必要(这也称作“单次驯化”)。
换句话说,某一作物的快速传播,在一支独秀之下,源于同一始祖的物种以及与始祖物种
有亲缘关系的植物,都没有驯化的机会。如果你家的豌豆已相当优异,何必从豌豆的野生
始祖从头驯化?也没有必要去驯化和野生豌豆相近的物种吧。反过来说,若我们发现同一
种野生植物在好几个地区驯化,就可以推断该作物传播的速率很慢,才会使得其他地区的
同种植物有驯化的机会。
于是,便有学者基于上述的逻辑,检视新世界主要作物的基因。结果发现,粮食生产从西
南亚向外传播的速率要比美洲快,也可能比非洲亚撒哈拉地区快。为什么肥沃月湾作物的
传播如此神速?部分答案就在欧亚的东西向陆轴。位于同一纬度的东西两地,每一天的长
度和季节变化相同,也有着类似的疾病,温度和降雨也差不多,栖境和生物群落区(biom
es)也大同小异。也就是说,在同纬度的状态下,植物的传播是难度比起跨纬度来说是低
上许多的。
2. 农业与病菌
上面我们提到,大陆轴线会影响粮食生产,也就是农业的发展速率。那农业发展速度快的
社会为何就可以战胜那些仍然维持狩猎采集的社会呢?假如农夫和猎人一对一赤身裸体打
斗起来,农夫未必会赢。但当两大社会起冲突时,从来就不会做一对一的决斗。农业的奇
蹟在于创造高人口密度。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夫和猎人都不是“一丝不挂”:农夫的鼻息会呼出可怕的病菌,背
后还有优势武器、先进科技和有文字的中央政治体制。这些都是争战的利器。这里我们讨
论病菌。所有的军事史只知歌颂伟大的将领,而忽略一个让人泄气的事实:在过去的战争
中,并非有杰出的将领和卓越的武器就可所向无敌,事实上,胜利者常常是那些把可怕病
菌散播到敌人阵营的人。
对现代人来说,疾病并非无法处理的上天惩罚,我们知道各种疾病的起因其实就是各种微
生物在作怪。传染病的发展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微生物的快速传播、病症的急速发展,
使得某个地区的人口很快被感染,结果有的死、有的康复而且获得免疫力。由于这些微生
物只能活在活生生的人体内存活,随着人体的死亡或康复,而自然绝迹,除非下一代受到
感染,或是有人自外地带来新的传染病。换句话说,人口数目是微生物生存发展的一大关
键,人口越稠密,越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群聚疾病只有在大而密集的人类社群才发展的起来。发展的起点始于一万年前农业的滥觞
,和几千年后如雨后春笋般一一兴起的城市。事实上,年代可考的传染病都很晚。为什么
农业的兴起会触发群聚传染病的演化?其中一个原因是,比起狩猎采集的生活型态,农业
得以养活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人口。第二个原因是,狩猎采集部落经常搬迁营地,留下富
含微生物和幼虫的粪便。但采定居型态的农夫生活圈不出自己的污水排放区,等于是为微
生物提供一条侵入人体和水源的捷径。 如果农业的滥觞是微生物兴旺之因,城市的兴起
则使微生物更加繁盛。
除了人口数量之外,农业社会与狩猎采集社会的另一大差异便是动物的驯养。而动物也是
微生物大量增长的因素之一。传染病要在动物界传播开来,同样需要庞大的数量和密集这
两项条件。而且他们不会随便挑上一种动物:理想的目标是数量庞大的群居动物。因此,
像牛和猪这种人类社群大规模饲养的动物,身上早有一大群等著登陆人体的微生物。没错
,许多流行在人群中的疾病就是从动物身上传染过来的。
我们可以用目前的疾病来追踪一下病菌从动物演化到人类社群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数十种宠物或牲畜直接传染给我们的疾病。就人类病源的演化史而言,这些
微生物还在发展初期,无法在人群间传播,能从动物传播到人类,已经很了不起,所以也
不常见。
- 第二阶段:这种源于动物的病源已可在人类社群之间传播,成为传染病。之后,这种传
染病会绝迹有几个原因,如现代医学的疗效或个人都得过病了,不是有免疫力就是死亡。
- 第三阶段:曾以动物为宿主后来转进人体的病原,尚未绝迹(还早呢),仍在人类社群
耀武扬威,杀人如麻。
- 第四阶段:病原演化的最后阶段就是在人类社群生根,成为人类专属的传染病。
纯属动物的疾病如何转变成人类专属的疾病?媒介的改变是一大关键:一个微生物本来是
靠某种节肢动物作为媒介而来到新宿主的身上,有一天在逼不得已之下不得不利用别的媒
介(斑疹伤寒:老鼠跳蚤、人类蝨子、飞鼠)。
为什么致命传染病不能在美洲兴起?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回答:这些
病菌是从什么微生物演化来的?欧亚大陆的群聚传染病是从牲口身上来的。欧亚大陆可豢
养的牲畜不少,但在美洲驯化的只有五种。源于动物的疾病代表重大的历史意义,相形之
下,新旧世界的冲突反倒变得微不足道。
#领先的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
上面我们提及的地理差异造成各大洲发展速率不同的概念,我相信并不难理解。但这个说
法会带来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同属欧亚大陆的欧洲与中国,为何在近代史中是西方远超
了东方,而不是东方主宰世界呢?
作者在本书最后给出了他的见解:仍然是地理差异。虽然欧洲各国与中国同属欧亚大陆,
但其地形并不相同。欧洲的地形障碍较多,中国主要以平原为主,无论东西南北都没有太
大的障碍。等等,没有障碍难道不是比较好吗?没有碍障能让植物、动物、文字、技术等
等的交流更加快速吧。
当然,上面的想法完全正确,这也正是中国在唐朝时,是全世界最先进地区的原因。但这
是这种地理条件最后让中国付出了代价:中国的政权往往都是大一统帝国。只要独裁者一
个决定,就能阻滞创新,这样的事史不绝书。欧洲的情况完全不同,地理的障碍促成许多
相互竞争的小国。每个小国都是一个创新中心。要是其中一个小国拒绝一项创新,其他国
接纳了,就会迫使邻国跟进,否则就会落伍或被淘汰。欧洲的地理障碍足以妨碍统一,又
不会妨碍技术与观念的流通。
欧洲分裂导致的结果,与发生在统一中国的事,成为尖锐的对比。想想哥伦布如果是中国
人,上报朝廷说要出外探险,一旦被拒绝,他便没有任何其它可以支持他出航的官方管道
了。但在欧洲,哥伦布便能到处游说诸多国家的国王,只要有一位愿意支持,他便能成功
出发冒险(历史也正是如此)。
欧洲与中国的例子,除了大历史的启发之外,还告诉我们一个有关群体组织的通则。如果
你的目标是创新与竞争能力,那就不可太强调统一,过于分裂也不好。反之,若是希望将
你的国家、产业、工业地带或公司分成若干群体,使之相互竞争,就得注重自由沟通。
心得
这本书实在不是那么好阅读。
首先,如果对世界地理没有那么熟悉的话,在阅读特定章节的体验特别差,对地名之间的
连结完全没有感觉。还有一些语言学的专业知识也是让我看到一个头两个大。但本书的主
要逻辑还是很清晰的:要解释那些造成近因产生的终极因。
除了戴蒙对于大历史的洞见外,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还是戴蒙问问题的能力。在每一个
章节中,戴蒙提出的问题都带有承先启后的功能。在本书结尾,戴蒙更是整理了四个值得
读者深思讨论的问题:新西兰的毛瑟枪之战;为何势力扩张到全球的是欧洲人,而非中国
人;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古代世界与现代商业世界的类同点;以及为什么今日有些社会富裕
繁荣,有些贫穷困顿?
连续看了《第三种猩猩》和《枪砲、病菌与钢铁》,暂时有点不想再阅读这么大份量又超
出我知识领域的专业书籍了,《大崩坏》估计会放到 11 月才读。最后,我在后面附上我
阅读本书时做的章节笔记,欢迎大家当作概要参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本书真的内容庞
大,又过于艰涩,所以我的章节笔记也没办法把每一章的所有重点都记下来这样。对本书
有兴趣的朋友还是建议直接阅读本书,感受一下现代经典之作的厚重份量。
章节笔记
开场白 亚力的问题
- 本篇算是前言。作者以在新几内亚遇见的政治领袖“亚力”提出的一个问题为楔子,说
明本书要回答的问题:为何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例
如,为什么越过大洋进行杀戮、征服和灭绝的,不是美洲、非洲或澳洲的土著,而是欧洲
人和亚洲人?过去的解答往往不能让我们满意:人种差异、灌溉系统等等。拿人口差异来
说明,并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各族群间有智力的差异。再者,针对智力的天择压力,
或许在新几内亚社会中表现得更为赤裸裸(主要死因是谋杀)。相较之下,人口稠密、政
治组织复杂的欧洲,天择鉴别的是身体化学(主要死因是传染病)。比较能让人们接受的
原因是:枪砲、病菌与钢铁。但是这个假设并不完整,因为直接因素,最多不过是解释历
史事件的近因。找出近因后,自然引出终极因的问题:为什么枪砲、病菌、钢铁站在欧洲
人这一道,而不是非洲土著或美洲土著。如何解答亚力的问题,目前尚无共识。我们对近
因已有腹案:有些族群著了先鞭,发展出枪砲、病菌、钢铁,以及其他增进政治、经济力
量的条件;有些族群什么名堂都没搞出来。仍不明确的是终极因。而本书便要试图探讨这
些终极因。
第一篇 从伊甸园到印加帝国
第一章 人类社会的起跑线
- 本章讨论人类发展的史前史。主要内容在《第三种猩猩》中都有提及,这边我就不再赘
述。念完这章,除了让我眼花撩乱的一堆地理名词与专业历史名词之外,更让我体悟到“
问对问题”的重要性。要怎么问出一个好问题?作者在本章反驳了许多先前历史界对某些
现象提出的解释,但他也没有极度肯定自己的猜测,反而是有顺序性的列出许多事实,并
且借由这些事实抛出更后续的问题。如果不是作者在每个关键处丢下一两个与先前内容有
关,能延续后方内容的问题的话,这一章真的会生硬到让人看不下去。
第二章 历史的自然实验
- 本章以玻里尼西亚为例,试图说明人类社会的环境差异。玻里尼西下的环境变因至少有
六种:岛屿气候、地理型态、海洋资源、面积、岛屿本身的完整性和隔离的程度。由于我
们无法真的使用人类去做这种差异化的实验,因此只能检视这种自然实验。而玻里尼西亚
的小型群岛环境就能很好地成为我们的范例。作者在一开始以莫里奥里人和毛利人的历史
说明一个小型、为时不长的自然实验:这两族人源自于相同祖先,但因为所到环境不同,
因而采取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前者回归狩猎采集而后者是农业社会。 以玻里尼西亚而言
,一个政治单位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交互作用,会影响到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组
织。总之,面积会大、密度越高,科技和组织就越繁复。可想而知,农业社会能养活的人
数高于狩猎采集,也能培养专业化(不需找食物)的人才。因此这两族人在分家五百年后
再次相遇时,毛利人屠杀了莫里奥里人。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强者屠杀弱者的典型。不过,
玻里尼西亚的历史其实并不长(3200 年),其他州相对长的多,就连最晚起步的美洲也
有 13000 的历史。地球上其他地区的变量也比玻里尼西亚多得多,例如玻里尼西亚还是
石器阶段(新西兰除外),但欧洲和非洲大陆早有人开始铸铁,更甚著在玻里尼西亚殖民
底定前,欧亚大陆早已出现名符其实的帝国了。就人类社会的环境差异而言,玻里尼西亚
不失为一个可靠的范例。但是,各大洲是否如出一彻?果真如此的话,造成大陆差异的环
境变因又是什么?后来又导致了什么结果?
第三章 卡哈玛卡的冲突
- 本章以 1532 年 11 月 16 日这天,祕鲁高原上印加帝国的首都卡哈玛卡,国王阿塔花
普和西班牙远征军领袖皮萨罗相遇的事件为例,说明皮萨罗之俘虏阿塔花普代表几个欧洲
人征服美洲土著的可能原因。这些近因包括枪砲、武器和马匹的军事科技、来自欧亚大陆
的传染定、欧洲的海事技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文字。这个事件估计是史上最荒谬事
件,简单来说,就是一百多个西班牙人,大摇大摆的来到印加帝国(有八万多印地安勇士
)的聚会上(算是被邀请),当众俘虏了印加帝国国王阿塔花普。可笑的是阿塔花普后来
还答应了放出自己的条件:塞满一个房间的黄金。就在西班牙人拿到赎金之后,就一刀杀
了阿塔花普。本章回答了一些问题,例如:皮萨罗得以俘虏阿塔花普的原因何在?皮萨罗
的武力优势在于西班牙的枪砲、刀剑和马匹。而阿塔花普的军队做暂时没有骑乘任何动物
,武器也只有石头、铜器、木棒、狼牙棒、斧头,加上弹弓和其他拼揍起来的武器。这种
悬殊命定美洲土著等族群与欧洲人交锋时的命运。在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的过程中,枪
枝并非决定性的关键。那时,他们所用的枪叫做火绳枪(harquebus),子弹不好装,也
很难发射,而且皮萨罗也只有十来只,然而颇有虚张声势之效,那些印地安人看到他们拿
起枪来,就心生害怕。比起枪枝,刀剑、长毛等坚韧锐利的武器要来得更重要,是为他们
宰杀印地安人的利器。相较之下,印地安人的棍棒虽然能击打西班牙的士兵和马匹,却难
以致命,每每总被其金属甲盔和钢铁头盔挡了回去。除了武器,还有传染病的因素:阿塔
花普和其大军之所以在卡哈玛卡称王,是因为他们是内战获胜的一方,然而印加帝国也因
此陷入分裂,伤痕累累。内战的原因则是天花。若不是天花,皮萨罗等人面对的就会是一
个完整的印第安体系;为何阿塔花普会落入陷阱?我们不仅讶然,阿塔花普居然这么轻易
中计。西班牙人恐怕也会自己的侥幸暗自惊喜。文化的影响想必是唯一明显的因素。(唾
手可得的一个解释是,阿塔花普对西班牙人这个族群、军力和意图几乎一无所知。唯一的
消息来源,是花了两天时间随同皮萨罗阵营从海岸走到内陆的使者。阿塔花普全听信他的
片面之词:一群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只消两百个印地安勇士就可摆平。)文化使得西
班牙人得以继承人类行为和历史知识。相形之下,阿塔花普不但对西班牙人一无所知,也
没有应对外来入侵者的经验,也未曾经由听闻或阅读而起戒心。这种经验的鸿沟诱使阿塔
花普一步步走进皮萨罗设下的圈套。这些近因的集合就是本书的书名。当然,还有一些基
本问题待解决:为何这些优势大抵掌握在欧洲人之手,美洲土著只能望尘莫及?看完本章
,最让我深思的估计是“文化”的部分。面对陌生人就是参加一场未知目的的赛局。在《
三体》中似乎有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星球,最好的作法便是先全力攻击
。我想这个结论不尽然是真善美的,不过显然是自古以来的“文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篇 农业的起源与传播
第四章 农业与征服
- 本章将农业与征服这两点连结起来。 农业对枪砲、病菌和钢铁的发展而言,有间接的
影响。因此,从各大洲族群从事农牧的地理条件可看出日后的命运。第一个关联是最直接
的:越多的卡路里,就能养活越多人。农业指的是人类选择可以食用的动植物,使之生长
。这种土地利用的方式比起狩猎采集要高很多,可扬活十倍至百倍的农牧人口,也造成农
业族群最先的军事优势,人数上超越狩猎采集族群。1 这种种栽培作物和豢养家畜的方式
很直接,使得食物产量远比狩猎采集来的要多,因而造成稠密的人口。另一个比较间接的
原因是定居,这是粮食生产的前提。定居的社群的生产周期比起游牧快上一倍(不用带着
不会走路的孩子到处奔波时就可以大力生),定居社群的另一个结果是,得以储存多余的
食物。粮食的囤积不但可支援不是生产的专家,还可养活整个城镇的人。这也足以说明,
为何狩猎采集社群几乎没有全职的专家,有定居型态的社群才有。课征来的粮食,剩余、
囤积之后,即可供养君主、官僚和其他全职的专家。和征战最相关的就是,得以养活职业
士兵。不列颠帝国最后之所以能击败武器精良的毛利人,关键就在这里。除了农作物,农
业社会也会豢养动物。 在十九世纪铁路出现之前,大型哺乳动物之作为陆上运输工具,
可说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变革。在利用那些动物之前,运送货品唯一的办法就是人类自己来
背负。大型哺乳动物改变了这点:人类历史因而首见长距离、大量地载运货物之道,人类
自己也得以日行千里。 此外透过动物传染的病菌也能达到一样的效果,天花、麻疹、流
行性感冒等传染病菌,虽然只会传染给人类,但最初都是来自动物传染病病菌的突变种。
总结一下,作物和牲畜为人类带来更多的食物来源,也意味着更稠密的人口。在粮食得以
剩余、囤积,又有牲畜帮忙互通之下,并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从而建立一个安定、中央
集权、组织分明、经济制度复杂且拥有先进科技的社会。为何帝国、文明和钢铁武器在各
大洲的发展差异如此之大?终极因便是作物和牲畜的有无,加上马匹、骆驼和致命病媒这
几项因素,农业和征服这两点便连结起来了。那影响农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在本章作者
提到,大陆的轴线方向(东西或南北)可能是某个族群得以征服其他族群的终极因,由这
个终极因引发的一连串因果的连锁,最后会产生某个族群得以征服其他族群的直接原因,
亦即枪砲、病菌与钢铁。
第五章 如何在历史上领先群伦
- 本章基于农业展开讨论。让人费解是,有些地区生态条件明明不错,今日已成为世上的
农牧业重心,那么过去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生产粮食的生计?其中特别令人不解的,就是加
州以及美国太平洋岸其他各州、阿根廷彭巴草原、澳洲的西南和东南部,以及南非好望角
地区;各地发展农牧业的方式不一样,也令人困惑。有些地区的人驯化当地的动植物,自
行发展出农牧业,大部分地区则由农牧业的原生地,引进农作物、牲口和农牧技术。既然
这些地区在史前时代就有生产粮食的潜力,为什么当地土著没能自行发展农牧业呢?他们
也可以驯化土产的植物、动物,不是吗?另外,就自行发展出农牧业的地区而言,为何各
地并不同步,先来后到相距久远。至于那些在史前时代就已从外地引进农业的地区,引进
时间为何也有落差?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地区发展出农业,农业萌芽的时间也不一致,有
很大的差距。在那些核心地区的四周,有些狩猎采集族群学会了生产食物的技能。其他邻
近地区的族群,则给连根拔起,来自核心地区的农民是征服者,各地的征服时间也不一致
,有很大的差距。最后,有些族群即使生活在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既没有在史前时代发
展出农牧业,也没有从外地采借过农牧业。结果就是历史上一连串富国与穷国的冲突。农
业发生的时间和模式有很大的地理差异,我们如何解释呢?这是史前史最重要的问题。除
了上述的讨论,本章也介绍了一些专业的历史学方式,例如碳十四年代测定法的一些问题

第六章 下田好,还是打猎好
- 本章讨论农业与狩猎采集社群的相互关系。各地的第一批农民从未见识过农业,他们务
农显然不是出自刻意的选择,也不是有意识的以发展农业为目标。实况正相反,生产粮食
的行当是逐渐演化出现的,是无心插柳的结果。我们该问的问题是:生产粮食的行当为什
么会演化出现?为什么他只在某些地方演化?为何有时间和地理的差异?为何不是更早或
更晚?首先,作者订正了两个常见的错误观念:我们认为狩猎采集生活和生产粮食的行当
必然泾渭分明;一流动,一定居。事实上狩猎采集与生产粮食的定居与流动不是固定的。
第二,农民积极的经营土地,而狩猎采集族群只是收集土地上的野生物。实际上这个分野
不符合实情。生产粮食的行当是从狩猎采集阶段就已经出现的技术,一步一步发展成功的
,并非所有的必要技术都是很短的期间内发展出来的,在一个地方驯化的动、植物,也不
会是同时驯化的。我们不该假定从事农耕是在真空中做成的决定,农民先前也不是没有糊
口的生计。我们必须把狩猎采集、农耕当作两个不同的选项,两者是竞争的对手。混合型
也是一个选项。然而,人类最近一万年的历史彰彰在目的事实,就是人类生计的变迁,以
从狩猎采集转变为农耕为主流。因此我们必须询问的是:哪些因素让农耕显得有利,使其
他的生技类型都失色了?作者提供了五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野生食物日渐稀少;第二
个因素是野生动物与家生生物的消长。野生动物越来越少,狩猎日益困难;可供驯化的植
物越来越多,提高了培育作物的报酬;第三个因素,是生产粮食的技术(例如采收、处理
和储藏)不段改进;第四个因素是人口密度增加与农业兴起的双向关联。全世界只要找得
到妥善证据的地方,考古学家都发现:人口密度的增长与生产食物生计的出现有关;最后
一个因素在狩猎采集族群和农民的边界地区,有决定性的影响。农业社群的人口极为稠密
,因此凭数量优势就足以驱逐或消灭狩猎采集族群,更别提农民其他的优势了(包括技术
、病菌和职业军人)。有趣的是第四个“双向关系”。 实行农业印证了我们称为自体催
化(autocatalystic)的过程:在一个正回馈循环中不断催化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
开展,循环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人口密度逐渐增加,迫使人们取得更多食物,那些无意
的跨入粮食行当的人,就受到了鼓舞。一旦人类社群开始生产粮食、定居下来,生育间隔
也缩短了,人口于是增加,需要更多的食物。这种农业与人口密度的双向关联,解释了一
个吊诡:农业虽然增加了土地的产值,但是农民的营养状态却大不如前。理由是:粮食增
加的速率稍稍落后于人口增加的速率。
第七章 杏仁的前世今生
- 本章讨论野生植物是怎么变成作物的?这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所有作物的前身都是野
生植物,尤其是许多作物的野生祖先,不是有毒就是难以入口,像杏仁;还有些作物和野
生祖先外观差别太大,如玉米。在本章,作者指出野生植物开始演化成作物的早期阶段,
不涉及意识(果实甜美容易被吃,种子就容易传播),植物演化出一些办法吸引人类来采
食而进行种子的传播。人类虽然在这个阶段帮助了植物的散布、繁殖,但也不是有意的。
举例来说,狩猎采集族群在选择采集哪些莓果时,总会挑那些比较大比较甜的。而这些莓
果的种子经过人体消化排泄之后,便成功的留存了下来。采集种子可谓驯化过程的第一阶
段,那野杏仁(有毒)到底是如何到达这个意外的第一阶段呢?原因是,有几颗杏仁树会
发生基因突变,而无法合成剧毒的杏仁咁。有趣的是,按照本章内容来看,似乎农民成功
驯化植物与“突变”有极大的关联。植物的演化还有其他重大改变不是人类能够察觉的。
有些情况是采收可得的植物造成的,有些则是看不到也得不到所致,或是挑选原则的改变
对植物产生影响。第一个改变是野生植物的种子传播机制。很多植物都有一套传播种子的
方法,以防人类大规模的采集。种子突变后,少了这套护身法宝,于是落到人类手里,最
后变成始祖作物。豌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第二种改变甚至不是古人所能察觉的。在气
候多变区的一年生植物,若是所有的种子同时快速发芽,就有绝种之虞。只要一阵干旱或
霜害就全军覆没,没有种子可以传递物种。因此,很多一年生植物必须演化出抑制发芽的
防御方式,使种子得以休眠,在多年后仍可发芽。 有趣的是,人类在野地里,从许多变
异个体中选择中意的,就创造了“驯化”的情境,在人类园圃里,个体之间互相竞争,受
到选拔的个体与在野地里受天择的青睐不同。这就像是农夫倒转天择方向:从前成功传递
下来的优质基因反倒成为劣质,而劣质基因却摇身一变成为优质基因。例如,在这一万年
以来,农夫不知不觉选择不会自行落粒的麦子,显然就是人类“改良”植物的第一步。
第八章 苹果不驯谁之过
- 本章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某些肥沃、条件好得不得了的地方发展不出农业?像是加州
、欧洲、气候温和的澳洲和赤道非洲地带。此外,就农业发生地而言,有的一马当先,有
的则远远落在后头,为什么发展时间有这种天壤之别?针对这个问题,有 有两组互相对
照的解释:一、问题出在当地人的身上;二,问题出在当地、现有的野生植物。从一方面
来说,凡是热带或温带湿度良好的地区,都可长出许多可供驯化的野生植物。若环境不是
问题,问题就出在当地的族群文化。从另一方面来看,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或多或少
都会有实验精神,想去驯化植物,只有缺乏适合的野生植物这点得以解释:为何上述生态
条件不错的地方迟迟发展不出农业?作者在本章论述,农业发展的差异显然是环境与该地
野生动植物的组合影响造成的,并没有太多的族群文化因素在其中。呼应本章标题,作者
得出的结论是:北美土著不能驯化苹果,问题在于北美整个野生动物的组合。这个组合的
发展潜力有限,就是北美粮食生产瞠乎其后的主因。本章有趣的地方在于,随著作者次次
丢出的问题与证据,去认识更多的事情。当然,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但作者透过这个问
题让我们触类旁通更多内容,例如“土著生物学”还有更多的假设性问题。有趣的是,一
些农业发展迟缓的地区,其原始状态被打破是在欧洲大航海时代开始之时,若欧洲人没有
登陆,例如澳洲,也许澳洲也能渐渐发展出不错的农业成果。但追根究底,就是一开始地
理位置与生物组合形成的发展潜力有差别,才会造成各地农业发展速率的不同。
第九章 斑马、不幸的婚姻与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 本章介绍动物驯化的差异。作者借由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指出:驯化的
动物都一样;驯化不成的动物每一种都有独特的原因。这句话在小说的原文是“幸福的家
庭都一样;不幸的假停每一个都有独特的原因。”托尔斯泰的意思是,婚姻要幸福必须具
备举多要素:两性的吸引、对金钱的共识、教养儿女的方式、宗教、姻亲等。只要一个遗
憾,婚姻就可能触礁。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婚姻,也可延伸到人生的其他面向。对于成功
,我们总想找一个简单的、只涉及单一因素的原则。然而,对大部分事物来说,要获得成
功,实际上必须避免失败的因子,只是可能造成失败的因子有许多,而且彼此互不相关。
本章指出,全世界有一百四十八种大型野生食草哺乳动物都是有希望成为家畜的候选人,
但只有十四种通过考验。 为什么其他一百三十四种都失败了?我们可以从安娜.卡列尼
娜原则寻求解答。驯养的候选人必须具备许多特质才能脱颖而出。少了任何一点都有可能
功败垂成。驯养失败的问题,至少可找出六大原因:饮食、发育速率、人工环境中繁殖的
困难、凶残成性、容易恐慌的性情、社群结构。
第十章 大陆轴线—历史的伏笔
- 本章说明大陆轴线的走向关乎作物和牲畜的传播速率,也间接影响到文字、轮子等发明
的传输。美洲土著、非洲人和欧亚近五百年来经验的迥异,正是基本的地理特色造成的。
首先,如何判断东西轴大陆与南北轴大陆的传播速率有异? 地理对于传播的影响,可以
从学者称为占先驯化(preemptive domestication)的现象来看。大多数后来发展成农作
物的野生植物,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变种,因为不同的地区会累积不同的遗传突变。所以研
究后来流行的农作物品种,大概可以推测最先完成驯化的地点。如果我们对新世界的主要
作物进行基因分析,将发现很多种类都有两种以上的野生变种。这表示作物至少在两地以
上驯化,有些作物变种已具地方特色。单次驯化的证据表示,某种野生植物一旦驯化,该
作物就会快速传播到其他地区,同一种野生植物就没有再次驯化的必要。然而,若我们发
现同一种野生植物在好几个地区驯化,就可以推断该作物传播的速率很慢,才会使得其他
地区的同种植物有驯化的机会。某一作物的快速传播,在一支独秀之下,源于同一始祖的
物种以及与始祖物种有亲缘关系的植物,都没有驯化的机会。如果你家的豌豆已相当优异
,何必从豌豆的野生始祖从头驯化?也没有必要去驯化和野生豌豆相近的物种吧。接受了
传播速率有异之后,便要去解释他。作者以肥沃月湾作物飞快的传播速度为例:为什么肥
沃月湾作物的传播如此神速?部分答案就在欧亚的东西向陆轴。位于同一纬度的东西两地
,每一天的长度和季节变化相同,也有着类似的疾病,温度和降雨也差不多,栖境和生物
群落区(biomes)也大同小异。当然,纬度并非可决定一切,位于同一纬度毗连的两个地
方,未必不一定有相同的气候型态(虽然白昼的长度完全一样)。地形和生态障碍对某些
大洲的影响特别显著,因此造成局部传播的困难。但大陆的轴向还是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传
播阻力的大小,而且不只作物。虽然轮子和书写系统不像作物,与纬度、白昼的长度关系
没那么直接。但这些发明都是粮食生产系统及其结果的产物,可说是间接受到了纬度的影
响。作物、牲畜和科技交流频繁,其他方面的传输也会活络。
第三篇 从粮食到枪砲、病菌与钢铁
第十一章 病菌屠城记
- 本章讨论病菌。欧亚大陆的病菌传到美洲而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我想这不是需要重新介
绍的事情。本章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致命传染病不能在美洲兴起?当十几个来自旧
世界的恶性传染病在新世界占得一席之地的同时,却没有一项致命病菌是从美洲传到欧洲
的。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瞧瞧传染病,也就是微生物引起的症状,是怎么形成的
。 近代史上的人类杀手有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和霍乱等,这
些传染病都是由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作者以目前的疾病来追踪病菌从动物演化到人类社
群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数十种宠物或牲畜直接传染给我们的疾病。就人类病源的演化
史而言,这些微生物还在发展初期,无法在人群间传播,能从动物传播到人类,已经很了
不起,所以也不常见; 第二阶段:这种源于动物的病源已可在人类社群之间传播,成为
传染病。之后,这种传染病会绝迹有几个原因,如现代医学的疗效或个人都得过病了,不
是有免疫力就是死亡;第三阶段:曾以动物为宿主后来转进人体的病原,尚未绝迹(还早
呢),仍在人类社群耀武扬威,杀人如麻;第四阶段:病原演化的最后阶段就是在人类社
群生根,成为人类专属的传染病。那这些纯属动物的疾病如何转变成人类专属的疾病?媒
介的改变是一大关键:一个微生物本来是靠某种节肢动物作为媒介而来到新宿主的身上,
有一天在逼不得已之下不得不利用别的媒介。于是,为什么致命传染病不能在美洲兴起?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回答:这些病菌是从什么微生物演化来的?欧亚
大陆的群聚传染病是从牲口身上来的。欧亚大陆可豢养的牲畜不少,但在美洲驯化的只有
五种。那为何物种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在前几章已有讨论。另外,本章一开始讨论
了,病菌为何演化出与宿主同归于尽的策略?简单来说,从病毒的观点来看,这个结果纯
属意外,是积极传播的副产品。最后,作者做出结论:源于动物的疾病代表重大的历史意
义,相形之下,新旧世界的冲突反倒变得微不足道。
第十二章 文字的起源
- 本章讨论文字。文字从起源地开始向外传播后,随即浮现几个重要的问题:例如,为什
么文字是从肥沃月湾传到衣索必亚和阿拉伯,而墨西哥的文字却没有传到安地斯山区?此
外,文字的传播是借由抄本,还是附近地区得到启发后,自己也来发明文字?某一个语言
相合的文字系统如何让另一种语言套用?文字的发明我略过不提,其中内容过于专业了,
例如:在文字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苏美人的采用语音代表符号。碰到无法描绘出
的抽象名词时,他们就用同音而且可以画出来的名词来代表。例如,“弓”易画,“生命
”却难以描绘,但在苏美人的语言中,两者的发音相同,所以就用“弓”来代表“生命”
这个字。然而,在看到“弓”这个符号时,我们如何断定是“弓”还是“生命”?为了避
免混淆不清,苏美仁在前面加上一个无声的符号(限定词,determinative),来指示名
词的类别。语言学润诶这种做法真是一大突破,这也就是今天双关语或谜语的创造原则。
可以发现,苏美文字是一个复杂的组合,包括语标(用以代表一整个字或名字)、语音符
号(以拼出音节、字母、加入文法标示或运用一部分的字)和限定词(不发音,只用来断
定字义)这三种符号。上述的内容还是比较易懂的截取,也许对文字学有涉略的朋友会比
较能吸收这一章的内容。在文字发明之外,文字传播是本章的一大重点, 发明的传播有
很多,一种是依照“蓝本”,照单全收或略加修改后拿来运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是
取其神髓,属于一种“意念”的传输,学的只是基本概念,再来研发细节。但无论是哪一
种,在早期文字发明出来的阶段,都带有实用性质以及模糊与限制性。若有人想从文字去
了解公元前三千年苏美人的想法,必定大失所望。最早的苏美文字只是朝廷和庙宇官员帐
册,极其索然无味。而对于今日的文字学家而言,我们不禁要问:古老的文字为何这么不
明确,导致书写的功能大受限制,且沦为少数人的工具?但这个问题又凸显出另一个问题
:古代观点和今人对文字普及的期望之间有鸿沟。古代文字是刻意模糊的,限制也是故意
造成的。苏美人的国王和祭司都希望文字只操在少数官员之手,由他们来记载课征的绵羊
数目,而不是大众作诗或图谋不轨的工具。正如人类学家 Claude Levi-Strauss 所言,
古代书写的主要目的就是“作为奴役他人之用”。早期文字的用途与限制,就是文字为何
在人类演化这条路上姗姗来迟的主因。所有可能独立发明书写系统(苏美、墨西哥、中国
和埃及),和早期采借这些文字的地区(克里特、伊朗、土耳其、印度河河谷和马雅)的
共同特点是:社会阶层严明、有着复杂的中央集权政府。书写系统的演化除了与几千年社
会的演变有关之外,粮食生产也是重点(毕竟需要专门的人来发明、纪录与使用文字)。
这就和导致人类传染病的微生物演化模式相似了。
第十三章 发明为需求之母
- 本章讨论技术的发明。本章一开始,作者以菲士托碟举例,说明其实在中国发明印刷术
之前就有其他文明曾经有过相同创意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技术并不是一个天才发明出
来的,所有的现代发明,只要有完整的文献可考,都能发现同样的发展模式:通常大家承
认的发明家,都在前人既有的基础上改进,而前人在同样动机的驱使下,已经完成了设计
、制作出原型、甚至生产出受欢迎的产品(就像纽康曼的蒸汽机)。我们可以换句话问:
世界史的基本模式,会不会因为某些天才没有在某时某地出生而发生有意义的变化?答案
很明显:历史上从来没有那样的人物。所有世人熟悉的著名发明家,既有先驱,也后继有
人,他们都很上道。他们之所以让人记得,关键在于:在社会有能力利用他们的产品时,
他们做出了适当的贡献。菲士托圆碟上的字模工艺尽管已经很完善了,但是社会没有能力
大规模的利用这项发明。这真是发明家的悲哀。在上述的结论之外,作者还讨论的发明的
其他面向,也就是本章的标题:发明为需求之母。相对于每一件找到用途的发明,有无数
的发明根本找不到用途。甚至起出能满足原始目的的发明,后来也可能因为发现新用途而
变得更有价值。瓦特的蒸汽机原本是为了从矿坑中抽水设计的,后来却用来推动轧棉机,
连火车与船都用上了。十九世纪化学家发现分馏产物中,中间那一层可以用来点灯。化学
家将最容易挥发的石油分馏物(汽油)丢弃,当他是废物。直到发明了内燃机,才发现汽
油是最理想的内燃机燃料。汽油是现代文明的燃料,今天谁还记得汽油也是一个必寻找用
途的发明呢?除了关于发明本身的概念,作者在这章也讨论了发明在各大洲速率不同的因
素:生产粮食的生计出现的年代、传播的障碍、人口数量。
第十四章 国家的诞生
- 本章讨论社群的演变。直接讲结论,人类社群从小到大(队群、部落、酋邦、国家)的
历程显然与天择的道理类似: 同一类型的社群相互竞争,若情况允许,可能会产生复杂
程度较高的社群。部落间的征战造成兼并,最后形成的社群,大小可能接近国家;国家间
的兼并,会产生帝国。可是,若“竞争”就能造成社群的演化,那为何“国家”的产生竟
然是在人类历史的极为后端的部分?作者提出的解释是“人口压力”。被击败了的社群会
遭遇的命运,与人口密度有关。如果都是小社群,人口很小,那么被击败的一方只要跑远
一点就好;如果是中等社群,通常胜利的一方会把另一边的财产带走,其余毁去;如果是
大型社群,那战败的一方对于胜利方来说就有许多利用价值了(缴税、奴隶)。因此,在
本章作者做出结论:粮食生产及社群间的竞争与兼并,都是终极因,征服的各种近因(病
菌、文字、技术、中央政治组织)都是从终极因发展出来的,其间的因果锁链在细节上各
不相同,但是全部涉及密集的人口与定居的生活型态。
第四篇 环游世界
第十五章 亚力的族人
- 本章讨论大澳洲。首先作者讨论了澳洲与新几内亚的差异,然后解释了为何澳洲土著四
万年都发展不出来现代文明,但欧洲殖民者在几十年间便能将澳洲打造成现代社会。先谈
谈新几内亚,新几内亚在历史上和肥沃月湾、中国等地并立,都是独立发展出农业的中心
。可是新几内亚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也是野蛮的很,为什么农业发展如此之早却没能更加
进步呢?作者指出了几个因素:新几内亚土著受到了好几重生物和地理的束缚:第一,新
几内亚高地虽然土生土长了农业,却没有生产出多少蛋白质,不足以支持土著人口的高度
成长。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口,恶毒的传染病菌也演化不出来,日后对付入侵的欧洲人时,
就少了有效的生物武器;第二,高地上耕地面积有限;第三,新几内亚适于集约农耕的土
地仅限于中海拔地带,在新几内亚从来没有发展出“垂直分工”的经济体系。除此之外,
新几内亚除了人口不多、人口分裂的现实,妨碍了发展之外,另一个限制新几内亚发展
的因素,是地理的隔绝,使外界的技术、观念难以传入。那澳洲又如何?澳洲比新几内亚
又更落后一些,但明明文化是回流动的,为何新几内亚的技术没有传递到澳洲去呢?答案
是:新几内亚与澳洲间的文化交流,由于托雷斯海峡中的岛屿逐步传递,最后双方收到的
是严重失真的讯息。就像是传话游戏一样,一开始传出的语词与最后传达到的语词总是不
同。好了,最后让我们看看澳洲土著与欧洲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不会是“人种
差异”,作者指出,欧洲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在澳洲发展的如此迅速,是因为牠们搬来的
技术、文字、政治制度都是欧洲现成的。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发明家,只是搬运工,然后
刚好澳洲这片土地可以适应这些被搬运过来的东西罢了。
第十六章 中国—东亚之光
- 本章简单讨论中国。中国跟其他大陆不同,不仅不是个“民族大熔炉”,连“中国是怎
么变成中国的?”这样的问题听来都觉得荒谬。中国早就是中国了,中国有史以来,就是
中国。主要的原因是地理限制很少,中国的文化无论东西南北都很容易交流,因为没有西
欧或新几内亚那样蛮横的阻碍。中国在东亚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说中国
是东亚唯一的文明起源地,朝鲜、日本等地也有自己的文化,只是在中国鼎盛之时吸收融
入了中国领先的技术这样。
第十七章 飞航大洋洲
- 本章讨论东亚,也就是南岛语族的历史。我发现,在念这些大历史的时候,对于地理位
置的熟悉与否很大程度的决定了阅读时的顺畅程度。建议如果要细读这些部分的读者,把
一张地图放在旁边对照会比较好。本章的结论是:任何对世界史感兴趣的人,都会觉得东
亚和太平洋的社会发人深省,因为他们提供了许多例子,展示了环境形塑历史的力量。怎
么说?南岛语族扩张的不同结果,清楚呈现了生产粮食生计在人类人口移动中的角色。南
岛语农民移民到两个不同的地区(新几内亚和印尼),而那两个地区的土著可能有亲缘关
系。印尼土著仍过著狩猎采集生活,而新几内亚土著能够生产粮食,并且发展出相应的结
果(例如稠密的人口、对疾病的抵抗力、先进的技社等等)。结果,南岛语族群消灭了印
尼土著,却在新几内亚遭到顽抗。老戏码一再重复上演:生态环境有发展农牧业的资源,
地理位置又方便采借别处的的技术,占有这些优势的族群,代换了不具有这些优势的族群
。换句话说,就是一波移民散布到不同的环境中,他们的后裔会发展出不同类型的生活方
式、社会、文化,全视环境而定。
第十八章 欧美大对抗
- 本章讨论欧亚大陆征服美洲的原因,共有三大终极因:第一,人类早就在旧世界生活;
第二,旧世界的粮食生产效率高,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适于人类驯养的动物;第三
,旧世界中地理、生态障碍比较不至于妨碍各地的交通。本章另外提到,欧亚大陆试图征
服美洲并不是在十五世纪,早在公元 874 年,住在北欧极圈的诺尔斯人就殖民了冰岛,
后续殖民英格兰(986)并好几次登陆北美东北海岸(1000~1350)。不过,这次殖民显然
是不成功的,因为他们的出身(挪威)、目标(英格兰、纽芬兰)、时机(公元 984~141
0),使得欧洲人已经拥有了的优势(粮食生产、技术、政治组织)完全不能发挥。按照
这个说法,当初欧洲人登陆美洲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欧亚大陆的许多工具(牲畜、
政治技术)能够适用于美洲大陆上。
第十九章 非洲大陆为什么黑暗
- 本章讨论非洲。简言之,欧洲人殖民非洲的事实,与欧洲人或非洲族群的天赋毫无关系
。那个事实源自地理与生物地理的意外,具体的说,就是两大洲面积不同、轴线方向不同
、生物资源同。换言之,非洲与欧洲有不同的历史发展,终极因是两大洲的族群继承的不
动产不同
收场白 人类史是历史科学
- 收场白整理了回答亚力问题的四大因素:第一组,洲际差异,就是可供驯化的动、植物
资源。粮食生产非常重要,因为人类社会需要剩余粮食喂养不事生物生产的专家,而在发
展技术与政治优势之前,充足的粮食可以喂养更多的人口,人口的优势很容易转化成军事
优势,使社群进可攻退可守; 第二组因素,就是那些影响传播与迁徙速率的条件;谈过
了影响大陆内部传播的因素,现在要谈谈相关的一组因素,就是影响洲际传播的因素,这
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组;第四组也是最后一组因素,是各大洲在面积或人口总数上的差
异。面积越大、人口总数越多的大洲,就有更多的发明家,更多的社会相互竞争,更多的
创新、采借,维持新发明的压力更大,因为不这么做就会被竞争对手淘汰。本章也讨论了
中国与欧洲发展的主要差异:传播速率。中国的传播速率比欧洲好,也因此造就了中国大
一统帝国的历史。但中国的地理条件最后让中国付出了代价:只要独裁者一个决定,就能
阻滞创新,这样的事史不绝书。欧洲的情况完全不同,地理的障碍促成许多相互竞争的小
国。每个小国都是一个创新中心。要是其中一个小国拒绝一项创新,其他国接纳了,就会
迫使邻国跟进,否则就会落伍或被淘汰。欧洲的地理障碍足以妨碍统一,又不会妨碍技术
与观念的流通。
作者: weian (林帛亨加油!!!)   2021-10-13 21:00:00
推辛苦做笔记分享,这本是经典值得慢慢看慢慢想
作者: sonans (邪恶的猪脑)   2021-10-13 21:40:00
胡说八道的烂书,他要怎么解释非洲到今天还黑暗?今天的科技让地理已经不是因素了,但非洲还是地狱,诺贝尔奖得主华生讲的才有道理:“因为黑人的智商太低。”
作者: syunysi (syunysi)   2021-10-13 21:47:00
看完这本要接着看“Why Nations Fail”,这可以解答楼上楼上的问题,如果你看过曼德拉的自传的话,你就不会说出黑人智商低这种话了Jared Diamond是讲前世,Daron Acemoglu讲今生
作者: sonans (邪恶的猪脑)   2021-10-13 21:59:00
国家失败那本书只不过证明是因为黑人智商低,假如只要采取广纳就可以让国家成功,为什么非洲的黑人不做?
作者: webster1112 (webster)   2021-10-13 22:43:00
当年读 大开眼界很新奇 现在读 更觉内容深远博大
作者: ctw01 (0000)   2021-10-13 23:10:00
推好书 然后二楼过去闹板被水桶纪录太多 大家不必理他
作者: alice78226 (紫)   2021-10-13 23:17:00
环境因素远大于个体因素。
作者: iQueen (漂流木)   2021-10-13 23:25:00
好书推
作者: iiii22i (微橙)   2021-10-14 00:17:00
经典好书推
作者: shawncarter (Duffy Huang)   2021-10-14 02:03:00
有些咖小连这种经典书都可以瞎掰钓鱼 直接黑名单最快
作者: sonans (邪恶的猪脑)   2021-10-14 06:58:00
烂书的读者理亏讲不赢就戴人钓鱼的帽子,难怪会被烂书骗
作者: NavBlack (NavBlack)   2021-10-14 08:31:00
谢谢2楼的出没又可以黑单了
作者: sonans (邪恶的猪脑)   2021-10-14 13:10:00
可怜喔,理亏讲不赢就只好黑单把头埋在沙里当鸵鸟。
作者: Agency (转瞬成空 )   2021-10-14 16:47:00
没什么啊,就是楼上的推文“毫无参考价值”
作者: Samus (阿建)   2021-10-14 19:52:00
感谢版友提醒特定ID。回原PO:这本书不容易耶 感谢大纲笔记
作者: MScorsese (^^)   2021-10-15 18:33:00
作者: roger29 (想不到)   2021-10-17 00:56:00
认为原因是黑人智商低 也要拿出可以让人信服的论述啊屁一堆有洨用 人家至少写了一本书阐述论点 你推文嘴几句谁会鸟你XD
作者: sonans (邪恶的猪脑)   2021-10-17 12:47:00
原来胡说积成书就不是胡说,真理不够厚就不是真理。难怪逻辑难怪会被胡说八道的烂书骗。
作者: MsSheng (酒酿复杂团团)   2021-10-17 17:14:00
最近刚读完+1 佩服原po每章节都做笔记
作者: Samus (阿建)   2021-10-18 08:00:00
刚重看,原PO提到地理差异为重点,让我更有问题意识,感谢觉得这篇要M,推一个
作者: querencia (当地球停止转动)   2021-10-18 12:11:00
感谢原po之前分享“人类大历史”,透过哈拉瑞又把“枪砲、病菌与钢铁”借来看,日前才看完,这二本书的确是发人深思,再次感谢您的介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