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心得:https://maxjamesread.com/south-never-snows/
这本《南方从来不下雪》,是好前些日子到三余闲晃时看到的书。起初觉得书名有趣,稍
稍细看才发现是本以我的故乡高雄,为舞台的短篇小说集。出于对家乡的情感投射,加上
看到出版社是逗点,便理所当然地带它回家了。
此书是陈育萱第二本小说。作者介绍说她虽是彰化人,但曾在南方教书七年,高雄可说是
精神意义上的第二故乡。看到她曾任教于高雄中学实在倍感亲切,遗憾没机会让她教到。
当然我高中国文老师也很棒啦(笑)。
《南方从来不下雪》共收录六个短篇小说:
-归位
-南方从来不下雪
-明天我们去看海
-放生
-反光
-第三次警告,冠升五金行
故事都发生在高雄,内容面貌多元,视角切入深刻,陈育萱娴熟地穿梭过去与现在,直插
被忽略的社会角落。以下我想试着用一个“在地人”的心情,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想法。
建构六种残酷现场,述说一段仍持续碎裂、坏毁的理想。
【纪录片感】
老实说初读此书时,并没有很快投入的感觉。可能上本读的是《推拿》,刚被那波涛汹涌
,高潮迭起的文字晃动得厉害,转场到这本书,突然有点不适应。要说平吗,似乎是吧,
但这种气味,我好像也满喜欢的。
读著读著,突然有一个想法,或许这可说是种“纪录片”感吧?如果说《推拿》是部悬疑
片,看毕飞宇高明的操弄各种剧情;这本《南方从来不下雪》就像是部写实纪录片,借由
陈育萱的文字切进小人物的生活中。同样是带读者探寻社会上的边缘地带,表现方式却是
截然不同。
用这角度来思考,或许就可解释为什么其描述看似平淡,却依然让我感受到故事的力道。
陈育萱用较简明直接的角度,保持些许距离,让我看到这些平时没注意到的身边故事。
当然这终究是小说,陈育萱的场景调度与人物刻划依然是厉害的。用内敛克制的文字,精
准运镜带你进入小人物的视角中,但又不带煽动地让你自行体察。
【小人物的众生相】
书中场景带到高雄气爆、淹水等真实事件,内容则触及白色恐怖、工伤意外、都更等议题
。而书中的脚色,其实就是你身边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们。
不管是从部落到都市“高就”的邮差张世祺;带着白色恐怖阴影,回到高雄独居的林国义
;被政府抛下的眷村老兵邓文成;又或是坚守五金行,却被都更无情驱逐的郭振发。仿佛
都是你街头巷尾会遇到的陌生人们。
但虽然他们离我很近,却没真正了解过他们的世界。
作者将这些画面带到我眼前,不带强烈控诉性地述说,让我不会完全被故事吸进去,而能
稍留点余裕,静静思索这些问题。
白色恐怖是书中反复触及的事件之一。《南方从来不下雪》中,即便林国义已然退休,应
当是云淡风轻的年纪,但那白色魅影依旧如影随形。一身雪白的帅气海军父亲,被带走后
再没归来,直到多年后,才在六张犁找到那墓碑。南方不会下雪,冤屈也难以昭然。
《放生》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讲的是眷村老人邓文成的故事。少年离乡的他,跟者
孙立人师长征战穿梭,又随军渡海来到台湾这小岛。但随着同袍被带走,白幕也找上了他
与他的家人。最后连安身的村都被碾平,实在唏嘘。
拆除的与搬移的意象同样处处可见。除了《放生》的眷村拆迁,还有《归位》中,因为违
建而“被”搬到小港国宅的原民们,以及《第三次警告,冠升五金行》里,因观光大业而
遭都更剥除的五金业。旧败的过去,在进步的大旗下,被舍弃得有点理所当然。
微小劳工也是书中探照到的重要面向。像是《明天我们去看海》便借由简泰伟的视角切入
,带到他那曾为工厂奉献却被无情资遣,抗争后才要回微薄遣散费的妈妈。一辈子辛苦庸
碌的妈妈,最后终究是躺在病床上了。最后靠着淹水划橡皮艇出海,虽荒谬但似乎反而是
个出口。遗憾最后终究得上岸。
《反光》则是从转学生李佑安角度书写,讲他与在当高墙清洗工人的爸爸,在都市中辗转
生活,甚至只能住在环境奇差的地下室中。而弱微的人不会有反脆弱力,在工商意外后,
还只能依靠不知道能不能成的校内急难救助金。当社会前进时,弱势往往落下的那一群。
【熟悉又陌生的故乡】
作为高雄人,这本书以高雄为背景的书,理当是要很熟悉的。但在阅读时,却有种莫名的
生疏感。
翻开第一篇故事,映入眼帘的就是宛若末日现场的情节。往下瞧才发现,说的是高雄气爆
事件。
承受高温的瓦斯气体爆炸摧折的柏油路成为障碍赛的关卡,沿途轿车陷落,路树倾斜折裂
,不时窜出的火舌使道路两旁的民众惊嚷着…
我对气爆案其实是陌生的。事件发生时正在新竹读研究所。晃然看到新闻,才忙不迭打回
家,还好一切平安。而我对这事的理解,与外乡人无异。有种既是当事人,又置身事外的
荒怪感。
大淹水也是。近来几次雨水喧腾,泛滥成灾的时候,我都在南科工作。当然台南同样淹得
厉害,但我并未真实见识。对于那些雨水如何攀爬上楼,推人倒车的“壮举”,我同样只
能借由新闻画面,次一层的理解。
坐在艇中,离自身所在的水面无浪,只是天空的洞还未补上,并随着毫不歇止的落雨,累
积上涨。
如果说对事件陌生,是因不再场的身不由己,对书中那些弱小人物的的不关心,就只能说
是自己冷漠了。身边没有白色恐怖受害者。而被父亲在当兵时对军人培养出来的敌意所感
染,我对眷村世界没太大理解意愿。直到长大了些,才从一些资料发现,受白色机器迫害
的族群,比我想得还要广得多。
同样的,弱势劳工的处境,我多是从新闻得知。纵使时不时看到前员工们的陈情抗议,试
图向恶性倒闭的工厂讨回属于自己的尊严,对我来说仍是远的。
还有一些是我所不熟悉的港都历史。像是都更、眷村迁移,我同样备感陌生,只偶从报导
知悉。因著书中内容,才从一些网络资源,略为深入地了解这些被移除的过去。
有些历史甚至是我全然不知道的。像是《第三次警告,冠升五金行》提到层极为兴盛的拆
船与五金业。时常去驳二听音乐找乐子的我,完全不知道原来这小文青世界,曾有个的地
方,再次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
“废铁变黄金”的传奇故事,台湾拆船业如何从无到有、从兴盛走到没落?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2503
当年高雄的拆船业,其实是成就十大建设的大功臣之一?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kaohsiung-shipbreaking-industry/
再见!公园路五金街~
https://www.peopo.org/news/85696
【后记:书写的力量】
一直觉得小说的厉害之处,是能用更沉浸的方式,让读者进入世界的真实之中。读这本书
,我仿佛进入一个我熟悉又不那么认识的港都。被书的内容诱著,将阴暗的背面翻出来。
让那些断裂、不堪的事物展到我眼前。
陈育萱对弱势的关注,对读者如我的穿透力是很强的。遗憾面对这些幽微的声音,我没能
关心足够。如她说的:“脆弱性”在发声最微,资源最匮乏的人身上,遭受辗压的创伤程
度最为巨大。
书末收录的〈连明伟×陈育萱——当代青年小说家的书写与等待〉,借由两位作家的深度
笔谈,探索写作的价值,相当精彩。
连明伟对此书内容说的极为妥贴:
此虚构之笔,描述人们不修边幅的面貌,向读者展示南方覆辙而来的寻常苦难,不悲情,
不轻易给予怜悯,穿云透雾聚焦个人、历史之间的互动。
我没能力做到这样的书写,所以我诚挚地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希望借由她的笔,让你探入
平时忽视与不察的角落。
愿我所生所长的南方,伤痕能逐渐被抚平,而港都能继续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