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感官的历史:200 年前的人如何听?

楼主: nameofroses (玫瑰的名字)   2021-06-02 12:13:34
我们今天太容易接收到视觉刺激,让我们忘记了这件事的时代意义。我今天随便上网就可
以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画
家林布兰,他一辈子没看过《蒙娜丽莎的微笑》。
不止如此,我们今天熟知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画家,他们的油画、壁画,林布兰可能都
没有看过。他唯一能接触这些画的方式,是透过版画家所画下的临摹版画。连林布兰都如
此,那更不用说一般人了。
所以以前的欧洲人,当他们有幸旅行到罗马、到佛罗伦斯,看到前辈画家的伟大作品时,
真的会在画作前面痛哭流涕。相较于此,我们今天就算买了机票飞到巴黎进到罗浮宫,也
只有 30 秒的时间可以看《蒙娜丽莎的微笑》,自拍的时间都不太够,更不用说痛哭一场
了。
▎感官也有历史:200 年前的人究竟看到/听到了什么?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份古今之间的差距。这份差距,为历史学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
就算一幅画有流传下来,我们要怎么知道 200 年前的人在看这幅画的时候,心里会有哪
些触动?看那幅画,会牵动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物理意义上相同的一幅画,放到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下,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幅
画。声音也是如此。同样的声音,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声
音。
从 1970 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史家很认真地看待这个问题,并且开创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叫做感官的文化史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perception)。
最早开拓这个领域的人之一,就是法国的历史学家 Alain Corbin。他在《大地的钟声》
(Village Bells) 一书中,就清楚地示范了何谓感官的文化史。
书一开头,Corbin 就让我们看到一连串我们今天已经不能理解的狂热场景。
▎200 年前法国农民对钟声的狂热
1799 11 月 25 日,在法国布列纳这个地方,一群妇女带着小孩,他们不惜违抗法令,用
肉身冲破了教堂钟楼的大门,登上钟楼狂热地敲钟。随后政府官员赶来,以法律的名义要
求他们停下来,否则会被逮捕。出乎官员意料的是,到了晚上八点,又有一群孩童趁著夜
色潜入了钟楼,开始大敲特敲。究其原因,原来他们只是想要庆祝圣卡特琳娜节(天主教
的圣徒节日)。
另一个场景:1830 年 12 月某日,在布列纳堡这个地方,村民叫骂着冲进了镇政府大厅
。究其原因,只是因为镇议会决定将镇上一口裂开的钟拍卖掉。
布列纳堡原有四口钟,裂开的这一口,已经好几年都无法敲了。卖掉的话,可以得到
5000 法郎的收入,足够为学校再盖一栋校舍,还能再为镇上添购一口时钟。但村民们拒
绝卖掉它。在拍卖会当天,被卸下的钟刚一落地,人群就涌了上来。男人们拥抱着钟,嘴
里不断起誓,女人们念叨著所有圣人的名字,想阻止它被破坏。她们哭泣著献上最深情的
话语,并让孙子们亲吻钟身。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 200 年前的法国村民对钟如此痴情、如此狂爱?
▎钟声的日常功能
其中一个理由,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钟具有相当重要的功能。比如早上敲钟人会敲晨钟
,中午会敲午钟,黄昏会敲昏钟,甚至晚上还要敲“回家钟”,提醒在外访友、玩乐的人
该回家了。
我们今天已经不需要钟来报时了,但当时的农民、工人却都需要这个。如果钟早敲了、晚
敲了,或忘记敲了,不但可能引发劳雇纠纷,还可能引爆全部村民的不满。
尤其在冬天的时候,天色很快就暗下来。如果黄昏钟晚敲了,那么很多人就要摸黑回家,
提高意外发生的机率。
而在夏天的时候,由于人们一大早就要到田里干活,晚上很早就睡了,因此村民们都会希
望夏夜晚间的“回家钟”能够提早,以免干扰睡眠。如果敲晚了,就可能引发全村的人集
体抗议。
▎钟声的宗教功能
除了报时之外,钟的另一种重要功能,就是宣告宗教仪式的庄严、神圣。重要的宗教节日
,例如复活节、圣诞节、耶稣升天节,那是一定要敲钟的。
另外像是出生受洗时、死亡下葬时,也都是要敲的。而且怎么敲、敲多大力、敲几下,还
都有严格的规定。依照身分地位的不同,敲钟的待遇也不同。
例如私生子女受洗时,可能就是不敲钟的。女子结婚后,如果在第七个月或第八个月就生
下了孩子,洗礼时也可能不敲钟。
至于丧钟的敲法,不同地方往往有不同的规定。例如在讷沙泰勒这个地方,男人死亡时是
敲 15 下钟;女人死亡时是敲 12 下钟。而在比利、埃斯克拉韦尔等地,人们为男人敲
13 下钟,为女人敲 11 下钟,为儿童敲 7 下钟。在古尔奈,男人是 12 下,女人是 8
下。
这些规定,我们今天看来可能觉得很琐碎,但当时的人真的是非常在意这些细微的差异,
而他们的耳朵也被训练成能够分辨出这些细微的差异。如果敲不对或少敲了,亡者的遗族
很可能会产生屈辱感,甚至因此和教士发生冲突。而当钟声正确地敲响的时候,钟也就能
够发挥抚慰心灵的力量。
▎钟声凝聚了整个村镇
除了日常的功能和宗教的功能外,钟还有另一项重大的功能,那就是它可以凝聚一整个村
镇的认同感。
以前欧洲有一种职业叫“铸钟匠”,他们平时游走在各村庄和小镇之间,等到有谁需要铸
造钟了,就可以把铸钟匠请过去。
但造钟这件事,绝不是付钱雇工就完事了,而是全村都要动员起来的。铸钟匠来了之后,
村民们一定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不但要帮忙跑腿、搬东西,家家户户还要轮流请
铸钟师傅吃饭。
至于铸钟的金属哪里来?除了向铸钟师傅购买之外,人们也都会捐出家里不用的废金属,
例如旧铜锅、锡碗碟、旧平底锅、变形的烛台、柴架、研钵,或是铜币。
由于各种金属的比例未必正确,敲久了,也就往往发生钟裂开的情况。但无论如何,这样
造出来钟,显然已经是整个村镇集体记忆的一部分。钟铸造完成的那天,必定是个大日子
。人们往往聚集到小酒馆里,或者去到神父家,一起吃饭、一起唱歌。
▎城市的兴起与钟声的衰落
然而整个 19 世纪,其实就是一段钟声的重要性渐渐衰落的历程。一方面是因为政教逐渐
分离,法国正式成为一个世俗主义的国家,钟声的宗教力量也就没有那么强大了。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的兴起。1908~,法国《震旦报》刊出一篇文章,标题叫〈
钟的折磨〉,内文是这么写的:
“在如今的时代,直到子夜时分仍待在戏院或咖啡馆里看表演的人数不胜数,敲钟召唤几
个罕见的教徒去做早弥撒,真是荒谬透顶。”
至此,晚睡晚起的都市人,他们在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之后,开始要求“安静的权利”。
▎20 世纪值得铭记的钟声
不过,也正因为世俗主义的介入,20 世纪两场世界大战开打的时候,国家都调用了钟声
,在开战时刻,全国的钟楼全部敲响,创造出了世俗性的集体声音记忆。
在《大地的钟声》这本书之外,我特别想提到的是:二战末期,巴黎从纳粹德国手中解放
的那一天,全巴黎的教堂一齐敲响的钟声,也是许多老巴黎人心中永难磨灭的记忆。
作为一个法国人,20 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家西蒙波娃也经历了那一天。在她的回
忆录里,当西蒙波娃回忆起那一天的巴黎,她心中响起的声音,既不是最后一发战争砲火
的声音,也不是巴黎市民欢腾涌上街的声音,甚至不是收音机传来英国广播公司正式宣告
巴黎解放的声音,而是巴黎各个教堂此起彼落敲响的钟声。
.
如果你对这个主题有兴趣,欢迎你收听我的 Podcast 节目衣橱里的读者
第16集:【历史学】19世纪法国农民的听觉世界|Village Bells。
在这一集里,我不仅介绍了史家 Alain Corbin 的书,也聊到了巴黎圣母院在大火之后,
第一次敲响的钟声。
收听连结:
Apple Podcasts|https://apple.co/3p5zxCm
Spotify|https://spoti.fi/3uzN4Dn
Google Podcasts|https://bit.ly/3p6DGWs
YouTube|https://youtu.be/H882nBUYOBg
楼主: nameofroses (玫瑰的名字)   2021-06-02 12:17:00
本文网页版:https://bit.ly/3vKpKnF
作者: k27lin (Lin)   2021-06-02 12:37:00
推好文、整理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21-06-02 12:54:00
谢谢分享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1-06-02 13:21:00
这个有趣。也让我对"爱因斯坦的梦"里面一个关于洪钟的小故事更有感觉。钟这种东西在过去古早时的台湾并不像在西方文化那样强烈塑造出时间的印象。然后有点理解"回到未来"为何把坏钟楼当成重要场景。
作者: geo (geo)   2021-06-02 19:33:00
好特别,谢谢分享~
作者: emmayates (搪谜)   2021-06-02 22:17:00
推!
作者: webster1112 (webster)   2021-06-03 10:11:00
小时候 村子里就如此 庙里 有鼓跟钟 早晚 各一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