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亮点,导读《也许你该找人聊聊》
作者:萝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译者:朱怡康
出版社:行路
搭配2张书中插图,原文服用
Medium|https://tinyurl.com/ydam6cz7
Matters|https://tinyurl.com/y9o6agg7
不是小说,但层次递进;不是工具书,但知识点像沙金般,自然地流泻......在不剧透的
前提下,本文摘出4个亮点,导读《也许你该找人聊聊》。
□
【就像怪奇物语】
会把这本书与Netflix上的《怪奇物语》联想在一起的,大概是头一遭吧!太跳Tone啦!
《也许你该找人聊聊》的故事线有5条,采用“多线叙事”的手法——就像《怪奇物语》
一样——巧妙的今昔穿插,层层堆叠的剧情,却丝毫不会感到紊乱,我想可能是因为作者
先前担任过好莱坞编剧的关系,爱听故事,也爱说故事。
”我一直很爱听故事,而且我感兴趣的不只是故事的内容,还有说故事的方式。“
大抵交代一下这5条故事线(5位个案),分别是:
* 自恋的好莱坞制片约翰,40岁,与妻子相处不睦,觉得身边充满一群“白痴”。
* 大学教授茉莉,33岁,因蜜月后确诊癌症求助。
* 离婚老妇丽塔,69岁,宣称一年后生日要自我了结。
* 年轻女性夏绿蒂,25岁,有酗酒问题,总是勾搭上错误的对象。
* 咨商心理师萝蕊——也是本书作者——40多岁,因意外分手而情绪溃堤,朋友建议她“
也许你该找人聊聊”,故寻求另一名心理师温德尔的协助。
故事均环绕在作者“第一人称视角”下展开,分镜与叙事手法,强烈带给我“观看影集”
的感受,从目录的编排,“每一集”都置入充满张力的标题,已见端倪。
□
【戏剧性职业生涯】
关于作者的职涯发展,是如何从娱乐产业“半路出家”转到医疗产业去的?书中钜细弥遗
地交代。
”虽然我才是该牵起她的手的人,虽然她才是截肢又大范围感染的人,可是是她在安抚我
。虽然这能为《急诊室的春天》带出一条很棒的故事线,但一刹那间,我知道我不会做这
份工作多久了。“
在台湾,这种“转职”真是难以想像。
后来有一天,偶然滑到一篇天下杂志的文章:《美国至少10万医生来自文组!单一筛选标
准,让台湾错过多少优秀医生?》,才多少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
▍美国是“后医制”,读完大学以后,才能考医学系。
□
【译者是乡民吧】
除了作者本身文笔幽默——时而“神来一笔”蹦出惊喜——这个因素,本书的翻译无疑是
大加分,读起来相当“滑顺”,完全不会有“涩涩的”阻碍感。
不禁令人怀疑,译者是不是常驻于批踢踢的“乡民”?各种网络流行语连发,我有印象的
有:
▍键盘柯南、科科、阿杂、爆雷、登愣、潮、啊不就好棒棒......。
这些用语用在自嘲或内心独白居多,和作者第一人称视角、生动活泼的笔触,融合地恰到
好处,相得益彰。
□
【自然流泻的沙金】
对于喜欢追求知识点的读者(包括我)而言,这本书的“含金量”仍足以让我这个“淘金客
”满载而归。
光看作者的身份切换就十分有趣,以她既是“心理师”又是“病人”的双重视角,去看待
一段咨商历程是怎么发展的;以及在“分饰两角”下,反思咨商过程中,所悟出的不同心
声。
书中适时穿插的心理学知识,或是这一行特有的职人经验,该在什么时机带到,就自然而
然地呈现出来了。不刻意造作,也没有“被灌输”的感觉,尽管不是这么“系统性”。
▍像是在河边拿筛子舀起,顺水流泻出的沙金,自然写意。
例如作者与温德尔的第一次面晤,对那“不按牌理出牌”的咨商室布置满腹狐疑。这里顺
势带到“正常情况下”咨商室的布置原则,很有趣。
”可是……心理师椅不是该在咨商室中间,病人座位不是该靠墙吗?(我们实习时学到要
坐得离门近一点,以便“事态严重”时逃生。)“
□
【后记:真的要拍影集】
出自好奇,以英文书名,在英文版维基百科查询,得知ABC Studios计画要把本书翻拍成
剧集。
不知道透过摄影机——第三人称视角呈现,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甚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