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穷忙:我们这样的世代》一书由 David K. Shipler (以下简称大卫)所著。大卫在 1
966 年至 1988 年任职于《纽约时报》,著名的经历是在 1987 年以《Arab and Jew:Wo
unded Spirits in a Promised Land》荣获普立兹奖。大卫后来任教于多所大学,也担任
过普立兹奖委员会的成员,其专业性不言而喻。
书籍简介
《穷忙:我们这样的时代》出版于 2004 年,是书面的纪录片,大卫花了数年时间,采访
了十多个家庭,并描写出他们面对的困境。本书与单纯纪录及其不同的地方是,大卫在新
闻报导上的专业性使得他能深入的挖掘这些家庭面对困境的真正原因,并且结合社会体制
进行讨论与检讨。本书以各个角度讨论“穷忙族”,以家庭、移民、性、花费、教育等等
的不同主题带领读者以不同的视角认识何谓贫穷。
我想,每个看完这本书的人至少都会在心中涌现出一次这个想法:“原来贫穷跟我想的不
一样。”贫穷的原因不是不努力,贫穷这个现象背后代表了几乎是无止境、好几代的恶性
循环,是社会性、系统性的全面失败。本篇心得,我会以“何谓贫穷”以及“成功教育”
为主题来介绍这本书。在本篇心得的最后,我也附上了我阅读本书时做的章节笔记,欢迎
大家参考。
内容简介
#何谓贫穷:贫穷跟你我想的都不一样
“穷人或近乎贫穷的人被问到贫穷的定义时,他们讲的不只是皮夹里有多少钱,而是脑子
里或心理想些什么。”
你会称呼怎么样的人是贫穷的?你对贫穷的定义又是什么?在《穷忙:我们这样的时代》
中,作者大卫采访了一名新罕布夏州的十五岁女孩,她的回答是:“绝望”在另一边,一
位洛杉矶的男子回答说:“除了绝望,更多的是无助。”诚实地说,在 21 世纪的现代已
经很难在已开发国家找到历史课本上出现过的那种贫穷了:例如大跃进时期引起的广大饥
荒。不过,现代的贫穷更多的是陷入无限的问题与麻烦之中,感受看不见光亮的绝望。那
种孤独、无助的心里感受,好像十八世纪时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产下的遗毒还是存在于世
界上,300 年前在煤矿场的工人与现代在洛杉矶大道旁的非法移工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词对乔底下的员工没什么说服力。乔是一间缝纫工厂的老板,
负责为那些专攻小众市场、高品质的设计师服务,在一线城市,他也只能为这些客户服务
,大部分的大型量产缝纫都南移至墨西哥或是西移至亚洲了。如果衣服的质感可以相对粗
糙一些,制造商也愿意为了成品多等几个月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把布料运送到技术比较不
纯熟的海外制作。可是对于这些设计师来说,瞬息万变的时尚界品味必须在几周之内得到
满足,这就是乔的工厂能够生存的原因。在工厂旁的衣架上架著一件黑色无肩带礼服,售
价大约在两百到三百美元之间,而乔只收到设计师支付的二十美元的费用,大约只比制作
成本多了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更遗憾的是,在乔的缝纫工厂中光是劳力成本就占了开支的
七成,所以乔没有办法提高工资,否则就会失去竞争力。
所以乔的工人非常努力,但仍然非常贫困。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另外一间缝纫公司中薪
水的计算方式是每车缝一间裤子只能拿到零点七五美分。让我们借由上述的事实先订正一
个概念吧:“贫穷不等于不努力。”作者大卫在本书中指出,事实上,支撑美国这个庞大
经济体不可或缺的因素:底层劳动力,就是由这些“穷忙族”提供的,换句话说,这些贫
穷的人们作为美国伟大的基石,却过著毫不相称、黯淡悲惨的生活。
贫穷的本质并不是不努力,反而是一连串恶性循换体现出来的结果。贫穷是种奇怪、在暗
中危害人的东西:原因导致许多后果,而后果又反过来加强原因;或者是后果的成因就是
后果本身所造成的,就看你从哪里开始分析。例如,贫困的家庭状况使得家长无法照顾孩
子的学习状况,孩子学习状况差劲自然是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长
大后也不太可能找到高薪工作,因此又会组成一个贫困的家庭,周而复始。上述的例子还
只提到了“学习”层面,别忘了贫困的家庭往往住在贫困的社区,贫困的社区往往治安极
差,毒品、色情、枪枝随处可见,或是通常学识越低的族群越容易早产,越容易形成单亲
家庭,这又进一步加深了这个循环的惨况。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先明确定义问题。在我们下次跟别人讨论贫穷之前,在我们日后每一
次看到贫困议题的时候,我想,先有“贫穷是一连串恶性循环”而非“单纯的因果关系”
的想法是极为重要的。
#成功教育:脱离穷忙的一种解方
SOME(So Other Might Eat)计画奏效了!透过 SOME 计画,许多穷忙族、更生人都重
获新生,纷纷被各大企业或工厂录取,还有学员在几年之后历经了大幅加薪,俨然是该工
作的重要人力资源。
“每名团队成员每天都要体验一次成功”该计画中心的副主任透露了一点秘密,他意识到
是失败的模式让学员沦落至此“他们有很多恐惧,那是最主要的障碍,就像是ꀠ‘我从来
都没有成功过,所以我怎么可能做到?没人期望我成功,没人想要我成功,没人在乎我成
不成功。’他们对于尝试新事物和打破内向孤僻,是有很多恐惧的。”所以让穷忙族脱离
贫穷,重要的不是教会他们一技之长,而是为他们重新做一次心理建设?
位于阿克伦的蓝德马克塑胶公司也有类似的见解,他们每年人员流动率超过百分之百,于
是公司决定要在离职面谈十问清楚为什么大家要离职,结果答案让经理深感讶异。离职员
工抱怨的不是令头脑麻木的重复工序,也不是噪音或塑胶粉尘,甚至也不是每小时七美元
的低薪,而是比较没那么具体的事情:“他们并没有感到被需要,觉得自己可有可无。”
让员工感到被重视、被需要,比起给高薪更为重要。
事实上,很多低阶工作不需要专业技能,甚至不需要会写字或懂数学,需要的不过是工人
准时上班、不无故旷职。一间汉堡王的经理说“基本上唯一需要的技能就是职业道德,但
有时连这个也得教他们。”这种“软技能”应该是在家庭中学习到的,不过在穷忙族的背
景中,很多种情况下,家庭放弃了这个角色,丢给了学校;反过来,学校又把这个角色丢
给雇主,雇主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在这里,我们又看见了另一个层面的恶性循环。
不过好在这个循环没有其他类型的那么无解,例如 SOME 计画就成功地在日后培养起这些
人的“软技能”能力,使得他们在职场上顺遂许多。
我想,书中举的这个例子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出发点:既然问题是出在人身上,那就必须
以人为出发点去解决,而不是把人当作机器,哪里坏掉就修理保养哪里。跟一个时常无故
旷职的人说不要在迟到与不来工作是没有用的,雇主要做的是告诉员工他对这分工作来说
有多重要,大家有多需要他的存在。
心得
贫穷离我们很遥远吗?
我认为一个很现实的标准是:“面对风险的能力。”金钱也许不是万能,但是却常常能够
阻绝问题环环相扣带来的麻烦。有能力的家庭不会因为汽车突然坏掉而陷入绝境,但贫困
的家庭可能会因为维修费以及无法去上班陷入绝境。有能力的家庭遇上智力发展迟缓的孩
子有很多救济手段,但贫困的家庭往往只能放著摆烂陷入下一个恶性循环。
其实阅读本书时,我几乎来不及同情他们,我觉得我自己就跟他们好像。除了吃好一点、
用好一点、穿好一点外,我面对风险的能力基本跟这群人同一个水平,这是让我极度恐惧
的事情:“会不会我也是作者笔下的穷忙族啊?”看看书中的叙述,非法移工的时薪一般
落在 7.5 美元上下,那可是台币 200 多元啊,比台湾最低工资的 160 还高出ꀠ25% 。
当然当地物价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为什么在读这本书之前
,我都没有“我可能是穷忙族的自觉”呢?
我想最主要的因素是环境,台湾的环境提供了许多简单的工作机会,餐厅全职的工作都有
30k 上下,求职只要不是眼界太高基本是无忧无虑的。更为关键的或许是健保,低价位
的医疗资源带给人们无后顾之忧的心态是无价的。阅读完本书,比起心里涌现的那种高大
上的“我要拯救穷人”的感觉,我脑中有一个更大而且更自私一点的想法:“我要怎么做
才能避免成为穷忙族呢”?
也许分清楚“想要和需要”并且拥有一点存款是重要的;也许找到更加符合“自我实现”
的工作是必要的。好奇怪,为什么自己在阅读这么大的题目的时候,思考点却是着眼在这
么小的自己呢?
好拉,我的自言自语就先停在这边。本书其实收录了许多更深刻的事实,有那些难以忍受
的,也有让人读完渐渐充满信心的,希望大家看完都有自己的一套深刻见解。我会把这本
书推荐给想要看看这个世界其他视角的人们,或是那些对于社会议题很有兴趣的朋友,后
面是我阅读本书时做的章节笔记,有兴趣想先一览全书概要的版友欢迎参考。
章节笔记
前言 在贫穷边缘
在前言中,作者试图跟我们说明何谓贫穷。“穷人或近乎贫穷的人被问到贫穷的定义时,
他们讲的不只是皮夹里有多少钱,而是脑子里或心理想些什么”月光族不一定是穷人,但
穷人通常是月光族,而且还是绝望且无助的月光族。光是看完前言,就让我产生了很多有
关贫穷的想法:那些人是怎么生活着的?他们是做了什么错误决定才落入这个惨境?他们
是否曾经有机会摆脱这种状况却不自知?台湾也有这种人吗?政府的作为呢?看完前言我
的心有一点混乱,我觉得世界好像走的太远了。同志人权真的重要吗?女权运动真的必要
吗?在所有人(大部分人)摆脱贫困之前,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去讨论那些事情呢?难
道不应该花最大的力气先解决贫困这件事吗?同志能不能结婚、女性主管的薪水比男性低
难道会比好几个负债累累的家庭拥有更高的讨论优先级吗?我不知道,但我的情绪是被煽
动起来了。好可怕,会不会我们都忽略了不应该被忽略的事情啊?
第一章 金钱与金钱的背面
本章以“花费”为主角介绍各种与穷人相关的金钱事件。有些有趣的现象像是美国的贫困
家庭是可以领所得税退税的,通常这笔退税还会跟着一笔补助一起发放。不过这些都需要
申请,而低收人士没有足够的基本学识申请,因此一些银行便从中作梗。另外,还有各地
的某些商家会提供一种“发薪日贷款”的服务,举例来说,当你还有两周才发薪,但已经
急需用钱的时候,你可以到这些商家签下一张 1200 元的支票,然后商家会给你 1000 元
现金。那如果到了发薪日你都还没还钱的话,没问题,你可以申请延期,只是要多付 200
元,这样无限循环下去。本章还提到一个好玩的现象,贫困家庭的支出状态:“如果你
致力于帮助贫穷家庭的男男女女坐在一块儿,你经常会发现,他们当中有一、两个仿佛得
到授权,会义正严辞地批评他们的服务对象挥霍无度。”挥霍无度?没钱怎么挥霍无度?
例如他们不会存钱,反而会把钱拿去租电影、付有限频道的钱等等。看完这章我有两个启
发,第一个是比起赚富人的钱,赚中产或是穷人的钱是更为容易的(无论合法与否、道德
与否);第二是贫困家庭的花费是一个很大的陷阱,万维纲菁英日课第一季有一集叫“今
朝有酒今朝醉也是一种理性”说过这个现象,对他们来说,短期的获得比起长期的利益要
来的诱人许多,他们没有足够的学识、精神状态去脱贫。所以啊,像是本章副标题写的那
样:“你知道吗?当穷人可是很贵的”。
第二章 努力工作是行不通的
本章以“工作”为主题介绍穷人困苦的收支状态。勤奋工作没办法导致脱贫,这一章举出
许多故事说明这点。首先是贫困人士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以至于求职的
过程中没办法找到高薪或升迁到管理阶层。一步错,步步错,悲剧总是环环相扣。没有高
等教育导致没有好的薪资,没有好的薪资导致没有负债累累,就这样又开始了可怕的恶性
循环。念完这章我觉得就算是我陷入那样的情境,可能都很难脱贫。唯有做到大破大立,
系统性的改善自己的生活才有可能。但是帐单是现实的,生活费与伙食费都是必须且紧急
的, 就算先不讨论这些短期急用,以一个没有多少眼界的贫困人士来说,他们的大破大
立又能达到什么程度呢?本章举了一个只有高中学历所以求职困难的人,他跑去唸了副学
士学位,也因为这个学位受到很多苦头,例如就学贷款以及时间成本等等,最后发现副学
士学位只是一张纸,连政府的就业培训也几乎没有效果。最大的感触是作者在本章最后一
段写的:“金钱也许不是万能,但是却能够隔绝问题带来的环环相扣的麻烦”。
第三章 将第三世界引进美国
本章以“移民”为主题介绍那些在美国底层工作的人们。你看过生产流水线的工作吗?那
是不需要语言、不需要特殊技艺、不需要高等教育就能完成的工作,也是整个资本主义的
生产链中最底层的区域。曾经看过一个新闻很有趣,一个雇主花了 200 万买了杀手杀另
一个人,结果这个杀手将 100 万收起来,把另一百万拿去雇另一个杀手,这个杀手也没
闲著,将其中的 50 万收了起来,另外 50 万再拿去雇另一位杀手,这样循环下去,最后
一位杀手只拿到 5 万元的样子。很有去的新闻,但这个情形在资本主义市场其实非常常
见,本章以服装业举例,店内售价 300 美元的成衣,在缝纫场的员工一件只能拿到约 0.
75 美分的工资。除了工资过低,基本上会在这些场所工作的人都是非法移民,他们没有
保险没有福利,也几乎没有升迁的机会。美国的法律也不允许他们举发工厂,举发的后果
很有可能就是被遣送回国。美国的确是最强大的经济体,的确也有美国梦这种东西,不过
穷小子翻身已经是 20 世纪中后期的传说故事了,工人们没有奇蹟,只有在最底层苟延残
喘的现实生活。
第四章 充满耻辱的收割季
本章以“农田工作”为主题介绍在农场打工的人们。这些人多是墨西哥来的非法移民,来
的目的不为什么,就为了多挣一点钱寄回家乡。他们到美国工作,不是为了获得新生,只
是为了赚到比在家乡高出好几倍的薪水,一般来说,他们赚到一定金额就会回去。本章的
情节没有前几章那么绝望,甚至还描述了几位非常热心助人的雇主,还有联合起来跟企业
家与雇主谈判的公会,让人难得的感受到一点人性的美好与希望。我觉得本章跟上一章都
提到了一个重点:那些被社会漠视的人们其实都做着社会上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觉得这问
题莫名的巨大,最重要的底层工作居然是薪水最低的(与美国而不是墨西哥本土薪资相比
),那机器化究竟是会解放还是压迫这些人呢?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农产的收割,这些
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就不会再来到美国,还是只是跑去做其他行业的最底层工作呢?
第五章 令人畏惧的工作场所
本章以“工作”为主题介绍那些出生在贫困环境的人与更生人。相信大家多少都有听过监
狱中有所谓得职涯培训,目的是为了帮助更生人顺利重返这个社会,但是这个制度真的有
用吗?如果你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你会去聘雇一个普通大学生还是一个更生人?求职
的情况已经够糟了,但更糟的是这类型的人往往缺乏所谓的“职涯意识”:他们会任意旷
工、迟到。为什么?他们难道不知道要负责任吗?对,他们不知道,而且这很正常,因为
当一个人没有感觉自己“被需要”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无关紧要”,因此会做出这种
不负责任的行为。本章有一段很有趣,就是在讲上述的概念,一位经理想探讨底层员工流
动率太高的问题,结果研究的结论不是福利不够或是薪水不高,而是员工没有“被重视”
。看到这里,我在想我其实还不太了解马斯洛的五大需求,自我实现是在金字塔顶端的最
高层,尊重需求次之,原来这些东西真的比金钱也就是生存需求更高。在满足一定程度的
生存需求之后,要深入人心往往是得在更高层的金字塔中付出努力的。
第六章 父的罪行
本章以“性”为主题介绍那些在青少年时期遭受性侵害的人们。年幼时遭受的经历往往会
造成成人之后的性格扭曲,也许是封闭式的个性或是更严重的精神问题,但这些都只是小
问题。大问题是,这些经历会形成循环,在这些人成人之后生下小孩之后,通常会套用原
本家庭的教育方式,只因为他们“不晓得”有其他的教育方式,他们不懂要关怀小孩,要
给予自由创造的空间等等。本章提到一所监狱提供服刑人“家庭教育”的课程,而受刑人
往往是在这些课程中才学到正确的养育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其实不只是贫穷家庭会有教
育或性侵的问题,富有或是中产家庭也会有,只是在这些家庭中由于较好的经济条件、长
辈期望或是社交环境等等因素,比起贫穷家庭来说比较不会引起这么大的问题。这再度说
明了,钱不是万能,但钱能够作为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最后,让我感兴趣的是,在
台湾的家庭教育风气如何呢?是否也有城乡差距?也许可以利用托儿所的数量作为起点,
开始着手做一点调查。
第七章 亲情
本章以“关系网络”为主题介绍那些成功在社会网络的支撑下脱离贫困的人们。这一章的
标题是“亲情”但探讨的却是比亲情更大的“情感网络”。总归是一种爱与归属,社区、
教堂、真正的血缘关系都能组成这种网络,这种网络提供了一种突破贫困的解药:“你要
拥有比该付出的心力更多的心力”。唯有那种有依靠的感觉,唯有真正感受到被付出的人
,才能面对现实牺牲自己做出为他人付出的举动。这一章的故事很美好,但同时也指出一
些赤裸的现实:如果身处贫困的人没有足够的眼界去区分“想要和需要”并且提供孩子向
上与获得高等教育的动机的话,那是无法脱离贫困的循环的。用简单一点的话说,这一代
的目标不是脱贫致富,而是提供一个能让下一代活得更好的环境(也许需要期待下下一代
才能完全脱离贫困)这样。再换句话说,脱贫的方针就是长期主义。而支撑长期主义的往
往就是那些普世、不朽的原则,例如亲情与情感网络。
第八章 身体与心灵
本章以“营养不良”为主题介绍那些从小就饱受食物缺乏之苦的孩童家庭。饱受食物缺乏
这个词可能用的不够恰当,比较好的叙述是对营养知识缺乏的家庭,这些家庭不一定缺钱
买食物,毕竟有政府提供的食物券以及其他救济措施(当然也有缺钱的家庭),但这些家
庭时常把钱拿去买垃圾食物,买热狗而非新鲜蔬果、可乐而非奶粉等等,套句书里的话就
是买了“让婴儿感觉到饱但其实没啥营养”的食物。除了营养不良之外,小孩常常受到的
威胁还有过敏以及家庭压力。本章介绍了许多研究结论,诸如“基因需要与环境再进行交
互作用”等等,说明了穷困家庭的孩子为啥通常比中产家庭的小孩来的差。本章最有趣也
是最值得深思的内容是一间小儿科吧,这间诊所除了基本的医疗资源之外,还配备了“律
师部门”,不是为了处理医疗纠纷,而是为了替病患跟雇主、房东以及政府争取福利。医
生只能解决疾病,但产生疾病的原因往往超出医生能负责的范畴,这种更深入思考问题并
提出水平解决方案的思路是很有趣的,但从现实来看,需要这种服务的社会显得特别可悲
。
第九章 怀抱梦想
本章以“教育”为主题介绍那些偏远与缺乏资源的学校。我一直在想什么是教育,近期得
到了一个还算是满意的答案:影响一个年轻人的一生。身为在台北的补习班老师,这一点
其实不难做到,每个学生都丰衣足食,老师要做的只是稍微提起学生在某个领域的兴趣,
讲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可以做到。但是在本章介绍的学校中却不是这样,小孩饱受家庭、
食物以及环境之苦,往往无法专注在学习上,毕竟如果连饭都没能吃饱,那多项式或语言
文法又有什么意义?但这是个恶性循环,还是两圈形式的。第一圈是小孩,他们受苦而无
法学习,无法学习就无法获得高等教育,无法获得高等教育就无法获得理想的工作,进而
制造一个让自己下一代持续受苦的环境;第二圈是教师,小孩不念书的状态也会影响到教
师的热诚,以至于教师不愿意再多花时间在那些其实最需要帮忙的学生身上。政府的补助
也不均,偏乡教育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要怎么跳脱这种循环呢?要解决这个层面的
问题需要更高层面的思考模式,我在想补习班会不会是解套的方式呢?如果我真的志在教
育,那么这是我终有一天必定要面对到的问题。
第十章 工作行得通
本章以“职涯培训”为主题介绍那些在职涯中心接受训练后成功焕然一新的人们。一个职
涯中心最重要的核心是什么?是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吗?一般的职涯中心或许是这样,但
针对穷困人家做训练的中心却不能侷限于此。在先前的章节中作者不断提及,穷困家庭出
身的人在职场上很大的弱势是缺乏“软技能”,也就是与同事交流、准时上班等等的常识
。所以这些职涯中心必须从心里层面带领这些人向前走,首先必须建立信心“成功为成功
之母”,在训练期内不断提供小目标小成就让学员建立自信;再者必须建立沟通的渠道,
先让学员之间互相沟通、充满信任,这样学员结训之后才能面对与他人的交流。看完这章
我最大的感悟是,凡事都要多想一层,例如,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原因势必是不读书,但不
读书的原因不一定是孩子懒惰。
第十一章 能力与决心
本章以“政府政策”为主题呼吁国家正视穷困家庭的处境。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是没有
效果的,必须有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措施。或是限制理论也许能帮上一点忙?依照关系图找
出核心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这张图会异常巨大。我们陷入了一个困境,想找一个点去
突破问题,但往往解决这个问题又会产生其他问题,目前的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将问
题一次解决,也没有“决心”找出真正的核心问题。本章建议了很多方式,也比较了美国
各州采取的许多措施,还指出了穷忙族并没有替自己争取权益,例如投票,的事实。我的
想法是经济学能帮上忙吗?更高的基本工资或是更恰当的资源分配等等?我直觉这方面的
很多事情都跟经济学息息相关,也许明年可以抓个时间做个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