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这个不正常的人》作者:廖瞇
当时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觉得封面很美,随意看了一下简介似乎是与茧居的家人一
同相处的纪录,我的想像中应该是家人一同积极治疗并且完成治疗可以走入社会的美好结
局,结果和我想的完全不同。
此本散文与其说是纪实散文,比较像是采访,
对照顾弟弟的妈妈采访、
对不解的爸爸采访、
对长期关在房间的弟弟采访、
还有对身为弟弟的姊姊,家中的女儿。
也就是作者自己采访。
“我用‘涤’来代称这个弟弟,我都叫他‘ㄉ一ˊ’,不是弟弟的意思,只是一个发音。
还有因为他怕脏,他觉得这个世界很脏。“
涤,作者的弟弟,高敏感、强迫症、完美主义者。
毕业后长期失业,整日关在房间,只在固定时间出入。
对声音敏感,对人群敏感。
只要有人在客厅,连去厨房倒杯水,都是艰钜的工程。
作者其实一开始也不确定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也是因为得到了文学年金的缘故,继续写下去。
而透过一次又一次的对谈,拼凑出之前不了解的,之前以为自己了解的。
"咨商不是为了“变好”,而是为了“了解”"
对面精神疾病,往往比起疾病所带来的伤害,不了解所带来的歧视伤害更大,
因为未知就是最大的恐惧,比起了解,拒绝可能对一般人来说还比较容易。
"不正常并非不正确"
什么才是正常呢?会不会往往要让我们变得正常的那个部分反而才会让我们不正常?
也许对涤来说,变得正常会好一点,不过这个"好"是怎么认定的?还是这个"好"其实是对
一般大众来看,比较轻松,比较没有负担?
书中并没有太大的起伏,也并不是如同日剧一般的精彩,
一段一段缓慢的对谈,像是传接球一样。
也一步步的走入洞窟,尝试了解深邃黑暗中独自一人的涤。
家族的题材一直都是华文最熟悉的书写方式,
我觉得与一般的作品比较不同的地方在于,
这本书比较没有着重在这个部分,也因为如此抽离自身,
所以是很暴力的,对家庭或是对自身来说。
我觉得写这本书其实对作者来说是相当痛苦的一件事情,
书中的确也很多作者自身在烦恼和害怕的部分,最后也一并呈现了出来。
建立关系,往往都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