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娱乐至死

楼主: StarDog (泥娃娃)   2020-11-10 05:58:01
【书名】:娱乐至死
【作者】:波兹曼
【译者】:蔡承志
【出版】:猫头鹰
—————————————————————
完整心得:https://reurl.cc/0Ol88k
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embed/story/ckh8kpeau6twv0892p115r27l
大家可能都听过欧威尔在《一九八四》里所预言的老大哥, 老大哥会监视每一个人,
真理部负责宣传与重写历史, 确保所有的记录都符合老大哥的党的路线.
但还有另一个对未来的想像是来自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在那个未来里, 每个人一出生就已经注定阶层与要过的生活,
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领导阶级,
有的人出生的时候, 就用人工的方式使脑部缺氧, 变得痴呆, 一生都被奴役.
这里的每个人靠药物就可以维持快乐, 不需要思考, 只要照着规划好的生活方式就好.
欧威尔害怕禁书, 被剥夺知的权利,
但赫胥黎预言的世界里, 则是没有人想读书, 每个人都耽溺于享乐, 醉生梦死的过每一天.
《娱乐至死》这本书写于 1985 年, 是电视普及的年代,
作者批评生活在民主社会的我们可能躲过了欧威尔的预言,
但可能正在落入赫胥黎所描述的未来,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 受到很多批评, 觉得作者未免太过悲观,
电视是个多么好的发明呀, 把资讯带到每个家庭里, 只要打开电视, 切换频道,
就能接收到各式各样的资讯. 然而即使我们接触这么多的资讯,
并没有让我们了解得更多, 只是让人以为了解情况,
实际上却可能过目即忘, 或是偏离真相.
这个现象从电视世代进到网络世代后, 变得更为明显, 资讯多到几乎让人得了焦虑症,
但大众都可以接收到资讯并没有让真理越辩越明, 反而让社会越来越激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
1. 形式限制内容, 甚至改变内容
当我们想要传达一个想法或一个知识时, 其实会受到传达方式很大的影响.
我们原本以为传达方式只是媒介而已, 上面所承载的内容不会改变, 然而并非如此.
举例来讲, 瑞典的气候女孩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在 Facebook 上的贴文中, 读者会看到照片, 标题, 与部份演讲内容,
Twitter 的文字有限, 可能只截取了“HOW DARE YOU”的耸动标语,
文字还要全部都大写来传达愤怒情绪,
Instgram 上则是一张大大的女孩照片, 带着生气的表情,
在手机上一瞥过去的读者可能根本不知道这女孩做了一场演讲, 演讲内容是什么.
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形式会限制内容, 甚至改变内容”,
即使讲的都是同一件事, 对方能够接收到的重点与讯息就会大大不同.
电视播放新闻时, 每则新闻平均播报不到一分钟, 前后则新闻毫无连贯,
稍后还会出现毫无相关的广告, 我们对“新闻”的理解逐渐碎片化, 娱乐化,
新闻的价值不在于它对社会与政治决策上的影响, 只在于它是否新鲜, 猎奇,
这种传达方式改变了我们对新闻的看法, 新闻变得无关痛养,
反正 24 小时过后又会有新的事件发生, 仿佛每天都被按下 Reset 键.
这种碎片化的资讯到了社群媒体上更为明显,
上一则贴文是朋友出去玩的照片, 下一则贴文是转贴的某地发生的重大事故,
我们滑掉贴文的速度比关掉电视更快, 电视还是 45 秒的注意力,
网络的注意力可能不超过 5 秒, 论述要做成各种易于消化的懒人包,
直贴提供结论, 而不是让使用者自己生成意见,
而且社群媒体的推荐机制, 会持续喂养我们偏爱的内容,
如同赫胥黎的预言, 我们沉溺于同温层温暖的泡泡里,
而没有察觉到这些想法其实不是我们自己产生的, 而是被喂养的.
2. 形式塑造文化
作者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 “形式会塑造文化”,
传达方式影响了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智力高低, 看重的价值, 这些内涵形成了文化.
在印刷文字时代, 一个人的智力展现在于他是否能够领略抽象的譬喻,
是否能够做出前后立论一致的论述.
林肯虽然长得笨拙丑陋, 但是在辩论奴隶存废的时候,
他的观点与阐释让他得到了全国性的名声.
这场辩论长达七个小时, 成为美国史上最著名的辩论.
到了电视时代, 一个人在萤幕上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可能胜过他说话的内容,
新闻主播不能胖, 胖的人看起来没有说服力.
政治人物要抬头挺胸, 时时面带微笑, 感觉才够亲民.
到了网络时代, 社群媒体进一步让个人的私领域与公领域变得模糊,
我们不只看一个人在公开场合的发言, 还会看他私人的社群媒体动态,
拍了什么照片, 追踪了哪些粉丝专页, 按了哪些文章赞.
如果一个人不够展现自我, 个性不够放得开, 不够幽默风趣,
他在这个时代就会显得笨拙, 没有魅力.
在网络上, 我们不是把自己的形象呈现出来, 而是迎合大众想要的形象来呈现自己.
现在盛行的“取消文化”, 会因为一个人对于 A 议题的观点不够“政治正确”,
就抹煞了他在 B 议题上的看法.
现在的社会不用老大哥禁止我们发言, 正义魔人就会带头攻击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人,
挑他的语病, 挖他过去的行为, 标记他为“非我族类”,
网络的匿名性让公审的风气更为猖狂,
我们凭借著网络上的只字词组, 恣意的评论网络那端的他人,
网络的型态没有机会让我们去了解前后脉略,
有的只是当下的情绪反应, 举手可得的资讯成了我们拿来攻击人的武器,
而非用来帮助我们更贴近真实.
结论
作者在这本书的结论是: 我们很容易误以为科技是中立的,
但其实科技的传播方式会默默的改变内容, 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文化.
例如电视的形式必须要不断的刺激大众的感官, 因此抑制了讨论, 质疑, 思考的空间.
要让一个文化萎缩, 一个方式是欧威尔化, 让文化变成监狱,
一种是赫胥黎的方式, 让所有严肃的讨论都成为滑稽的闹剧.
我们当然不可能回到没有网络, 没有电视的时代,
但应该对于科技所带来的影响更为警觉.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20-11-10 07:07:00
推推推推推
作者: adakoo (ada)   2020-11-10 08:03:00
推~
作者: cknas (A.S)   2020-11-10 10:25:00
很棒的心得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0-11-10 10:48:00
作者: zerotime (小烧饼)   2020-11-10 13:13:00
推推!心得和这本书都很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