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囚犯的两难:赛局理论、冯纽曼,原子弹

楼主: biemelo157 (瓜瓜)   2020-11-08 18:14:57
作者简介
《囚犯的两难》一书由 William Poundstone 所著。他是《哈佛商业评论》与《纽约时报
》等知名媒体的撰稿人,至今曾经出版过 17 本书籍,比较出名的诸如《Fortune’s For
mula》与《Big Secrets》等等。
书籍简介
本书的完整标题是《囚犯的两难:赛局理论、数学天才冯纽曼,以及原子弹的谜题》。我
看的是中信出版社的版本,书中的译者注极为丰富,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繁中版本可以交
流一下。本书的内容写在副标题上,讨论的是赛局理论、冯纽曼(冯诺伊曼)与原子弹,
可以直接理解为本书在介绍 1950 年代的美国。1950 年代是二战刚结束,苏联刚崛起的
时期。二战的终局以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作为结局,但世界各国军备竞赛的故事才
正要开始。在美国丢下原子弹之后,苏联也迅速的研发出了原子弹,此时的美国笼罩在“
世界毁灭”的社会风气之下,赛局理论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雏形。
虽然本书的副标题一开始就写着“赛局理论”,但这本书的内容不像是一个单纯的科普书
籍,比较像是带有科普性质的传记,你会在本书中看到大量的社会资料用来侧写当时的社
会风气,以及用简单的数字作为例子的一些基本赛局。不用担心在这本书中看到大量的数
学运算,这本书唸起来是轻松的,甚至因为介绍的人物:冯诺伊曼,实在是太有趣以至于
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让我笑出声来。
本篇心得我会介绍两个主题,首先是本书要介绍的主角冯诺伊曼,我会节录书中内容以及
一些冯诺伊曼的小趣事,写成“不完美的天才:冯诺伊曼”;第二我会介绍一些有关囚徒
困境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我不是要介绍“囚徒困境”被命名出来的过程,而是想介绍
在“囚徒困境”这个名词被定义之前,古人是如何解决“囚徒困境”的:“在囚徒困境被
定义之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本篇心得的最后,我依旧会附上我阅读本书时做的章节笔记,如果对本书的内容以及编
排架构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参考!
内容简介
#不完美的天才:冯诺伊曼
你理想中的天才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像牛顿一样在生命中的某一年绽放了全部的光芒?还
是像爱因斯坦一样捡起了过去被抛弃的数学理论而发现了崭新的物理法则?我理想中的天
才是 John von Neumann,中文多译为冯诺伊曼。
冯诺伊曼为什么是个天才?让我以书中第四章提到的一个小故事说明。
冯诺伊曼现在为人所知的身份是“计算机、赛局理论”的开创者。当时,冯诺伊曼打算在
普林斯顿大学设计一台性能更好的计算机,那个时代的计算机每秒能完成大约 2000 次乘
法运算。那要怎么测试一台计算机的能力是否进步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设计一道难度适
当的题目交给这些机器去运算,可是为了知道计算机的工作是否正常,这些科学家必须事
先知道题目的答案。这导致了一场临时的竞赛,冯诺伊曼与计算机之间的计算对抗。竞赛
结果相信你也知道了:冯诺伊曼算出正确答案的速度比计算机更快。
但,如果只是因为足够聪明就是我理想中的天才的话,那格局未免也放的太小了。冯诺伊
曼还有另一个过人的特点:幽默感。
正当冯诺伊曼披星戴月地忙着写《博弈论和经济行为》这篇论文的时候,他的家庭关系出
现了一点矛盾。由于冯诺伊曼几乎是从早到晚都在准备论文,使得他的妻子变得十分愤怒
,她宣称她跟冯诺伊曼正在撰写的博弈论毫无关系(这位女性也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家与优
秀的计算机使用者),除非这篇论文中包括了“一只大象”。你猜结果如何?冯诺伊曼真
的在《博弈论和经济行为》这篇论文的第 64 页放进了一头隐藏在神秘图案中的大象。
不过冯诺伊曼最大的魅力来自他性格的两面性。他是一个温和可爱的人,他一方面怀疑人
类会因科学技术的误用而毁灭,另一方面又想促使美国发动一场核战争;你可以看见冯诺
伊曼刚大肆谈论完有关美苏之间的核武竞赛关系,又马上看到他一脸认真地跟一个 5 岁
小孩争论谁有优先权玩一套新的积木。如果把所有有关冯诺伊曼最有趣的故事做个分类,
其中大概会有一大种类属于恶作剧吧:有一次爱因斯坦要去纽约,冯诺伊曼自告奋勇地开
车送他去普林斯顿火车站,最后却故意把爱因斯坦送上一列往相反方向的火车上。
撇除这些流传甚广的轶事,冯诺伊曼的贡献也确实十分伟大。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
篇文章中,提到除了拓墣学和数论,冯诺伊曼对数学的每一个分支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不过在这些成就、轶事之外,最让我喜欢冯诺伊曼是他在人生最后的小故事:当死亡最终
逼近冯诺伊曼时,他改信了天主教。
一天早晨,冯诺伊曼对他妻子克拉拉说:“我要见一个祭司。”
他又补充了一句“但是,我要的是一个特殊的祭司,他还应该是个知识份子。”
作为一个理科天才,冯诺伊曼终其一生都是不可知论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改信基督教的
行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遐想。是冯诺伊曼运用博弈论预测到人类最后的命运终究是灭
亡,所以才向宗教求助?还是身体的病痛终究使得一个奉行理性主义的人屈服于寻找心灵
的慰藉,即使这个慰藉是之前的自己不予认同的?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因为有了这个故事
,才使得冯诺伊曼这个人可爱。正是有了这个不完美的小缺陷,才使得冯诺伊曼像个人。
冯诺伊曼的一生太完美了,1926 年就获得了数学的博士学位,那时的他才 22 岁;1931
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在 1933 年转入普频斯顿高等研究院,与爱因斯坦、奥
本海默、哥德尔、魏曼等人成为同事。最后还进入了原能会。并且在数学、几何学、量子
力学与经济学各种方面都拥有重大的成就,他完美的就不像是个人,又聪明、又幽默,似
乎只有在电视剧中才会看到这种被设计的如此的完人。
但改教的行为,让冯诺伊曼从一个完美无瑕的角色,顿时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当我自己
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我知道冯诺伊曼很厉害,但太完美到几乎无法让我
当作一个目标来追寻,但最后终于被我找到了他的一个弱点,哈。对,我对一个 100 多
年前的人起了忌妒心、挑战心,无论你怎么称呼这个情绪都好,总之这让我意识到冯诺伊
曼还是有脆弱的地方,冯诺伊曼还是一个“人”。
这让我不禁思考,当冯诺伊曼大喊著美国要“先发制人”地用核武制裁苏联,他背后的道
德思考历经了多大的挣扎?如果冯诺伊曼没有那个弱点,你可以直接了当的说冯诺伊曼是
用博弈论思考的机器;可是在你知道他也是一个具有感性的人时,你根本无法想像当年在
冯诺伊曼心中有关道德跟理性的辩论有多激烈。还有当“博弈论”热潮一过,被社会舆论
当作“军备竞赛悲剧”的合理解释理由而人人喊打的时候,冯诺伊曼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书里不讲这些,一本传记也不该讲这些,但这些挖掘并且思考这些东西才能让我们更深入
的去了解这个人。
#在囚徒困境被定义之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囚徒困境中,每个人的优势策略是背叛。不管对方怎么做,困境内的玩家最好总是选择
背叛;但导致最好的整体结果的另一个策略叫做合作。你可以这样理解,用个体的角度思
考时的利益,和用整体角度思考时的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就是囚徒困境。等等,你说这很
常见?非也,囚徒困境特指那些玩家根据自身利益做出选择后,得到的利益比考量整理利
益时还低的情困。
假设在警局中,在一间刑事案件中,有两个嫌疑犯,分别被关在两个不同房间。而检查官
给了两个嫌疑犯一份一模一样的行动建议:要码指控对方有犯罪,要码沉默不语。嫌疑犯
最终的处置会由双方的结果一起决定,若两人都指控对方犯罪,则两人轻判 3 年;若一
人指控一人沉默,则指控的无罪释放、沉没的重判 5 年;若两人都沉默,则两人都轻判
1 年。
规则如上,当然对嫌疑犯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两人的无罪释放,可惜事情常常事与愿违。我
们假设你是嫌疑犯之一,现在你面对两种状况,第一种状况是对方指控你,这时候如果你
选择沉默,你将面临判刑 5 年;如果你选择指控,你只要判刑 3 年。第二种状况是对方
沉默,这时候如果你选择沉默,你将面临判刑 1 年;如果你选择指控,你会被无罪释放
。你会怎么选择呢?无论是哪一种状况,选择指控的下场都比选择沉默要来的好;可是总
体来说,两个人都选则沉默才是对嫌疑犯来说最好的选择,这种个人与全体选择上的矛盾
,就称为“囚徒困境”。
的确,这种现象很有趣,不过研究这种现象有什么用呢?又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关到警局里
。就像国中的孩子会抱怨学数学有什么用,现实生活又用不到一样,你是否也认为囚徒困
境是仅限于一个名为赛局理论的温室中的奇花异草,其意义只能应用在学术理论上呢?当
然,答案是否定的。囚徒困境作为一种最典型的赛局类型,是与所有人都终生相伴的一个
悖论。
最为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搭便车效应”了,搭便车效应指的是不需付出成本就能享受和他
人同等的利益。举例来说,今天有一个小社区的一群住户决定要为小区内的一些暗道加装
路灯以增加安全性,因此要向每个住户收取 2000 元的工本费。那你的优势策略是什么?
你可以选择缴钱然后获得路灯带给你的效益,但你也可以选择不缴钱,可是依然享用路灯
带给你的效益。只要路灯一建成,就没有人有办法阻止你享受路灯带来的好处。问题是,
如果路灯建不成怎么办:如果每个人都抱持着一样的想法不付钱。
这还算是正面一点的例子,接着看看负面的。在 1964 年 3 月 13 日,28 岁的 Kitty G
enovese 在纽约皇后区的公寓楼外遇害身亡。据说当时有多达 38 名目击者,但是却没有
人报警或前去救助。让我们模拟一下当时目击者的心理:“干,好可怕。等等会有人去救
或是报警吧,这么大声诶。如果是我去救搞不好我还会受伤,我报警我还要跟警察做一堆
纪录好麻烦。反正会有人去做的拉,女孩,撑住!”这场困境最好的结果是目击者合力制
服犯人并且报警,但当每个人都选择个体最佳利益(不惹事)时,困境的结果就往最差的
一边移动:女孩惨遭奸杀。
当人们身处囚徒困境时,明明期待着最好的结果出现,却总是会因为私人的利益导致最糟
糕的情况。所以你会发现,人类的价值观,从古至今、由东至西都强调“合作”的可贵性
,由囚徒困境这类冲突所激发的伦理学规范到处可见。在《马太福音》中把下列待人规则
归于耶稣的教导:“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待别人。”这句话有个更让我们
熟悉的版本,也就是孔子他老人家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说上面那些待人处事的规则为的就是“解决”囚徒困境这类冲突的话,我相信并未过
份曲解。人们总是寻求自身的利益:只在互相合作才有可能互利的情况下,让人们放弃明
显的私利便成了不受欢迎的道德规范。而正是因为有这种情况,上述的道德规范才是必要
的。念完这本书我有个启发,就是高尚的情操被人讴歌并不是因为它真的高尚,而是当时
的人们必须使得这种情操高尚,如果不讴歌合作,那么人人都选择背叛的话,就会形成最
差劲的情况。
你看,囚徒困境就像是空气,从以前到现在都存在,古人一直到现代人都要应对这种类型
的难题。可是应对是一回事、懂得研究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好比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会利
用空气呼吸,但真的研究出空气的成分、甚至是自行制造出气体的人才能给当代科学带来
卓越的贡献。为什么人们要研究囚徒困境、要研究赛局?我想,是为了对这个延续的好几
千年的难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吧。
心得
《囚犯的两难》出版于 1992 年。哇,阅读一本 30 年前出版的书是多难能可贵的经验。
之前看书,或看别人写的心得时常常看到一种说法:“唸书,就是和那个时代的人事物进
行交流。”这句话我一直没有体悟,直到我看完这本书。20 世纪的美苏冷战,在我的记
忆中就只是历史上本上的一个叙述,没有感情,甚至我根本无法体会为何要冷战,当时的
我把冷战当成了动漫中好人跟坏人阵营的对峙,念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一切都没有我原来
想的这么线性、这么直观。
世界警察、好人阵营也曾经想要毁灭世界,坏人阵营也有步步为营的领袖。作者在这本书
内不时引入冷战当时的各个媒体的文章,替读者在线性的时间轴上绘上立体的社会模样。
除了对于当时社会的描述,作者在赛局理论的部分也下足了功夫。从最基本的“二难推论
”讲起,再一步一步的跟着冯诺伊曼的挖掘完整了初步的赛局理论,在这之后,作者更是
将赛局的类型以不同的回报值做了简易的分类介绍,最后,作者还把内容延伸至生物界,
讨论了自然界中诸多生物所面临的赛局。
本书一共三百多页,共十三个章节。章节的编排蛮有趣的,通常是一章纪录杂事(社会状
态、人物纪录),下一章接着的是赛局理论的内容。阅读起来还蛮轻松的,推荐这本书给
想对赛局有基础认识,或是想了解美苏冷战时的美国的人阅读。底下是我在读书时为各章
节做的章节笔记,欢迎大家参考。
章节笔记
第一章 二难推论
本章介绍博弈论的起源背景,博弈论亦即赛局理论。作者从二难问题出发,二难问题是一
种很经典的问题形式,例如:女朋友跟母亲掉到水里了,你选择救谁?由二难推论引出的
内在问题虽然简单,却令人十分困惑:在每一种情况下,是否都存在合情合理的行动方案
呢。而把二难问题的规模放大,就形成了博弈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美国跟苏联都有核弹,
谁要先发射呢?冯诺伊曼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提出博弈论的,在冯诺伊曼的术语中,“
博弈”就是一种冲突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一个人必须做出选择,并且知道对方也在做
出选择,所有的选择规定的某种方式将确定冲突的结果。
第二章 约翰 冯 诺伊曼
冯诺伊曼是完美的天才。本章纪录了冯诺伊曼从小到大的经济,以及粗略的生平介绍。冯
诺伊曼有多天才呢?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哥尔斯廷和韦格纳说,除了拓
墣学和数论,冯诺伊曼对数学的每一个分支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为什么许多数学家给予
了冯诺伊曼最高的评价呢?其原因在于,冯诺伊曼的大多数原创性成果是如此困难,以至
于无法向门外汉介绍。撇开这些专业的成就,冯诺伊曼的幽默感与处世之道也让人很感兴
趣。他在准备博弈论的论文时常常整天都在工作,以至于他的妻子非常生气:“博弈论跟
我一点关系都没有,除了里头包含了一头大象。”后来冯诺伊曼还真的在《博弈论和经济
行为》的第 64 页放入一头大象。本章纪录了非常多的轶事轶闻,如果日后有要介绍冯诺
伊曼这个人,务必把这一章纳入参考资料。
第三章 博弈论
本章介绍为何冯诺伊曼被尊称为博弈论的创始者:他在 1926 年就证明了极小极大定理证
明。简单来说,极小极大定理告诉我们,在两个利益完全相反的人之间出现的有精确定义
的冲突,总存在一种理性的解:所谓理性的解,就是在给定冲突性质的前提下,双方都确
信他们不可能期望有更好的结果了。本章以“为两个嘴馋的孩子分一块蛋糕的最佳方法”
这个故事为例来进行说明。除了这些举例说明,在本章中我强烈的感受到作者试图以“严
谨”的顺序梳理出博弈论的框架。所谓严谨,就是从基础架构开始,引入公理说明,再一
步一步的推论上去。这种书写方式显然在现代是不流行的,阅读起来就像是在走一个平缓
的斜坡,你知道终点是辉煌美丽的风景,但你没有办法快速地登顶眺望,只能跟着这唯一
的平坡缓慢的向前走。
第四章 原子弹
本章介绍原子弹的制造过程以及美军在日本投下原子弹后,美国国内对于这种新式的、具
有强烈主宰性质的武器的舆论。在轴心国败北后,苏联冒出头来,那时的苏联尚未拥有原
子弹,因此美国国内有一派“先发制人”的说法,要求美国以核打击打压苏联,以免日后
的战争规模使全世界的文明崩毁。这一章提到了冯诺伊曼在计算机领域的地位,有一段很
好笑:在普林斯顿大学建造的第一台计算机一秒大约能进行 2000 次乘法运算,有人出了
一个恰当难度的题目来测试这台计算机,可是要测试题目总是要有答案吧,所以就变成了
冯诺伊曼跟计算机比赛的情况,结果,冯诺伊曼居然算的比计算机还要快。
第五章 蓝德公司
本章介绍蓝德公司,听说这是 20 世纪中期西方世界科学的领头者,可以查查相关资料。
另外本章介绍了纳什,“纳什平衡”这个词相信对所有有接触过赛局的人来说都不陌生,
可是纳什究竟做了什么事呢?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和 50 年代初,纳什在一个方向上发
展了博弈论,即结盟被禁止的“非协作”博弈,这是冯诺伊曼和莫根施特恩没有考虑过的
。冯诺伊曼他们考虑的首要目标是按照 n 人博弈去处理经济冲突:几家商户联合起来搞
定价格或者把竞争对手赶出商圈、工人们组成工会集体讨价还价等等。可是纳什将其再往
前推了一步,考虑了不合作的情形,例如著名的“囚徒困境”。本章也详细解释了平衡的
定义:所谓平衡点是双方都无怨无悔的结果,其分析方法如下:在博弈之后进行事后分析
,轮流询问每个参赛者,在对手的玩法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你是否愿意对玩法做一些变动
?如果每个人都乐于接受刚才的玩法并且不再做任何变动,那么刚才的结果就是平衡点。
第六章 囚徒的困境
本章介绍囚徒困境。首先以“重复赛局”作为举例,这次心得我可能会以介绍冯诺伊曼与
囚徒困境的起源(也正是本章的内容),加上重复赛局的内容作为介绍吧。撇开赛局不说
(思辨赛局中的内容详尽太多了),本章提醒了我们“囚徒困境其实一直存在”。说穿了
,囚徒困境就是选择与背叛的艺术,孔子,还有一些圣典都提到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话,作者认为这是透过强化“合作的道德感”来解决囚徒困境的实例。念完这章突
然有很深的感悟,之前曾经听闻过一句话:“什么叫知识,就是能把常识以简单的语言拼
凑出来”囚徒困境的发现就是这种情况,在冯诺伊曼发表《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后六年,
蓝德公司才发现囚徒的困境。除了圣典,本章还举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描述被当作常识,
还未被世人辨认出的囚徒困境。我认为以上是本章最为精华、最有洞见的部分。
第七章 1950 年
本章介绍 1950 年代,被笼罩在原子弹危机下的美国。讨论的最多是在有关“先发制人”
策略方面,讨论了这个策略的发言人,社会的风气,以及当时苏联与美国各自的核武器储
存量。从本章各个层面的叙述,完全可以体认到陷入一种囚徒困境的无助感,永远在跟想
像中的“对手的行为”博弈。当然,我们现在回头看,可能觉得不就是一场军备竞赛吗?
可是要知道原子弹在二战时起到的决定性的作用,战争的型态因为核武的出现而变质了,
事实上,当一个国家领导人意识到开战时,因为核武的出现,有可能国家已经覆灭大半了
。当时美国面对的就是这种恐惧,你说美国不是科技大国吗?怎么会害怕呢?其实美国一
开始也不怕,甚至还有点俾倪苏联,美国在 1946 年认为苏联还要 20 年左右才能制造出
原子弹,不过苏联在 1950 年就制造出来了,你想想美国当时会有多慌张。本章还提到了
一点政治现象,例如杜鲁门政府的沟通,民间两派不同的意见等等,总地来说,这章的内
容是关于 1950 年的很好的侧写。
第八章 博弈论及其不足
本章讨论博弈论的不足之处,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实验结果与博弈论中指出的平衡不同。
90% 以上的博弈论应用,其目的在于揭示人的行为,或为人的行为提出建议。但博弈论
在预测一个人将要怎么做这一方面并不算出色。这个缺点很难被消除。博弈论开的处方是
基于人“理性”参与的假设,当对方非理性时,这些处方可能就不是最好的了。本章提到
,对博弈论的指责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博弈论无非是一种用以证明战争或任何不道德行
为是正当的马基亚维利式的演练;另一类则认为博弈论在现实世界中没什么用处(博弈论
在纯数学方面的有效性则从未成为问题),这些指控在现在的赛局应用中或许都有说明(
我自己在这方面是没有琢磨太多)。我认为一个赛局给出的平衡是理性解,但“赛局之外
永远存在着更大的赛局”,这场赛局的“获益”也许牵扯到下场赛局的利益,所以每一场
赛局出现的结果都未必刚好在平衡之处。另外,一场赛局的平衡是“解”,不代表“行为
”。
第九章 冯诺伊曼的最后岁月
1957 年 2 月 8 日,冯诺伊曼过世。本章在叙述冯诺伊曼晚年的情形,许多人为冯诺伊
曼晚年的职业感到惋惜,他抛弃了纯科学的工作,加入原能会,加入制造氢弹的过程。冯
诺伊曼的带给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就算是卧病在床的那几年,仍然有许多政要来跟他会
面。这章除了叙述冯诺伊曼的晚年之外,还讨论了苏联跟美军“差点”达成的裁军协议。
第十章 “胆小鬼”和古巴导弹危机
本章介绍古巴危机。古巴危机在我为《赛局意识》这本书写心得的时候有做过介绍,这是
一场经典的“相互毁灭赛局”。这一章则帮我们补入了更多的补充资料,例如双方都有完
整的“第二次打击”,也就是反击的能力(会明显地扩大战争规模),以及罗素在古巴危
机中起到的作用。简单介绍一下,古巴危机,或称为相互毁灭赛局的本质是“胆小鬼危机
”(当然也可以说是“边缘策略”的延伸),胆小鬼危机指的是两个毛头小鬼开着车相向
而行,谁先调转方向盘谁就是胆小鬼,但是如果双方都不转动方向盘的话,就会车毁人亡
。那解决胆小鬼危机的方案是什么呢?在这场危机中,通常不讲理的一方会占到便宜,例
如你戴上一副全黑的眼镜,或是进到车内后丢出一瓶空的威士忌酒瓶:“告诉对方自己绝
对不会转弯”是一种策略,可是当对方也是非理性,或是对方根本没有理解你给出的讯息
的话,悲剧就会产生。因此解决胆小鬼危机的方式,通常是引入一个“阶梯”,让双方有
面子的放弃这场决斗,而罗素在古巴危机中就扮演着阶梯的角色。
第十一章 其他社会难题
本章介绍囚徒困境的各种变形,依照回报的不同可以粗分为“对称”的四种赛局:僵局、
围捕牡鹿、恶棍、囚徒困境。当然如何区分就是细节部分了,这里我们暂且不提。另外本
章讨论了如何形成一个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吗?如果囚徒困境指
出背叛是理性解,那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合作又是怎么回事呢(航空公司维持相同的高票
价,而不是互相背叛展开价格战)?本章介绍了历来一些试图说明囚徒困境要选择“合作
”或是“背叛”的理论,例如“元博弈”等等。但这些终归没有成功。最后作者介绍了重
复赛局,这也是蛮有趣的,如果一个赛局重复 100 次,那么你如果在第 100 次选择背叛
,获得的利益会更大。但如果对方知道你会在第 100 轮选择背叛,那么他就会在第 99
轮选择背叛,依此类推,那么在一开始就不会有人选择合作,但现实中或实验中往往不会
如此。这种悖论限于重复次数已知且长度有限的二难博弈,如果双方不知道他们要进行多
少轮的囚徒困境博弈,他们就无法采用上述的逻辑,这样就不可能从“最后一次”的二难
博弈出发逆推。也就是说,如果博弈的次数是无限的,就不存在悖论,因此永生不死的生
物是能够合作的。但悲哀的是,人类却不能,因为我们终有一死。
第十二章 最适者生存
本章从“适者生存”出发,开始解释什么是“优势策略”。当然,提到优势策略就一定会
提到那场著名的实验,一大群科学家设计了一大推程式进行重复赛局。赛局的结果是“一
报还一报”或称“以牙还牙”的策略是最好的。生物学家捧著这个结论去生物界寻找实例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镜中鱼”了。本章给了我一个重大的启示,我们认为的“适者
生存”中的“适”,其实不是“适合”的意思,而应该当作“稳定”来翻译。稳定指的是
没有其他策略能够在同样的环境取代它,文中以“馋嘴猫”作为例子说明。
第十三章 美元拍卖
本章介绍两种奇特的博弈: 美元拍卖和最大数博弈。美元拍卖和最大数博弈有一些共同
的重要特征,目光短浅的理性强迫参与者破坏共同的利益,当富有智慧的参与者试图做出
集体理性的事时,他们都太容易受到剥削。在阅读这两种博弈时,我认为以沉默成本的思
维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这种困境,而在本章的最后作者也提出类似的概念:对囚徒困境的唯
一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就是避免囚徒困境。现在的赛局理论蓬勃发展,要怎么从囚徒困境
中逃脱有很多理论,在《赛局意识》一书中有列举很多,但追究其根源,都是“把囚徒困
境变得不是困境”,无论是透过合作、转念、威胁等等方式。
作者: freeunixer (御剑客)   2020-11-08 19:47:00
冯纽曼在数学界评价并没有很高,他说 1920 以前的数学他一个人通包,不过他专长的,是利用他会的工具解问题,不是挑战前人留下来或解不掉的问题.当然跟他比起来,我是连工具都学不会怎么用....
作者: Alcatraz666 (lalalala)   2020-11-09 10:02:00
推个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0-11-09 16:15:00
作者: djmay (R1000)   2020-11-09 23:46:00
作者: meme0308 (wonderland)   2020-11-11 12:09:00
推...
作者: risktaker (流浪吧~男人)   2020-11-15 22:15:00
更多赛局理论书单:https://lihi1.com/swtqZ/pttbook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