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你都没在听》

楼主: leo7283 (时代广场)   2020-10-26 21:21:48
《你都没在听》谈倾听
作者: 凯特‧墨菲(Kate Murphy)
译者: 谢佩妏
出版社:大块文化
Medium好读|https://tinyurl.com/y4poabvv
Matters好读|https://tinyurl.com/y2vlha7g

【专门谈“倾听”的书】
一开始翻阅《你都没在听》,突然想到《原子习惯》。
同样引用了生物学、神经科学、哲学、心理学等跨领域的知识,同样只专精探讨一个主
题——倾听,沟通研究中相对冷门的一环。
倾听有如被冷落在一旁的继子继女,躲在高效演说、修辞、辩论、说服和宣传的阴影
之下。
|然而,倾听的重要性绝对不逊于表达。
不同的是,《原子习惯》的内容是承前启后的,各章节具有连贯性;《你都没在听》则
是散篇成册,书中分为17篇,由不同角度切入,“倾听”在其中都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不该只是流于形式
坊间流传许多如何倾听的简单技巧。其中多半来自商业顾问和经理人教练,说来说去就
是要人做出专心倾听的样子。
例如眼神接触、点头、不时发出“嗯哼”的声音;避免打断对方说话,等对方说完,
要重复或换句话说对方方才讲的话,让他们确认你说的没错或纠正你的说法。接下来
,你才可以开始说自己想说的话。
|绝不是在别人滔滔不绝时保持沉默那么简单。
本书的作者则是一名记者,花了两年时间蒐集、钻研聆听方面的学术资料。身为记者,
人脉广,采访过各式各样的人:成功人士、市井小民、研究倾听的学者、需要大量倾听
的工作者。
所以我读起来的感觉,一方面恪守取材、查证的严谨性;另一方面,用字遣词流畅、不
艰涩。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重读的提升倾听技巧指南。
倾听是主动的,很多时候关乎你如何回应,能不能引导人清楚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并
在过程中也让自己的想法成形。
搭配着日常生活实践,每隔一阵子,回过头来印证、检讨书中提到的观念,想必能悟出
新的感受。

【笔记:DOs 和 DON’Ts】
书里17篇有各自的切入点,几乎彼此独立。所以在编纂心智图,做第一阶层分类时,思
忖再三,费了一番功夫。先放上初版(见原文):
列出一些印象深刻的DOs 和 DON’Ts:

X自以为都知道
最常发生在伴侣、家人之间,默认自己了解他们的想法,是谓“亲密沟通偏见”。
为什么常常觉得他们不听自己说话,甚至误解自己的话?
关系久了就会对彼此失去好奇心。不一定是冷漠,只是觉得彼此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
。不听对方说话,是因为自以为知道对方要说什么。
我们每天跟这个世界的互动,一点一滴持续塑造着我们,看法、态度和信念随时在改变
。倾听是保持“更新”理解对方的渠道,然“我知道你要说什么”的想法,会把耳朵塞
住。
|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另一个人的心灵。

X转移型回应 vs O支持型回应
波士顿大学的社会学家查尔斯.戴伯(Charles Derber),对人在社交情境下如何表现与
争取瞩目感到兴趣;从1970年代开始,他录制并抄录了一百多则非正式的晚餐对话,从
中归纳出两种回应。
|较普遍的是转移型回应(shift response)
也就是直接把注意力从说者转到回应者身上。
|较少见的是支持型回应(support response)
亦即鼓励说者尽情发挥,帮助回应者深入理解问题。
引用书中假设的情境:
苏: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讲乌龟的精彩纪录片。
鲍伯:我不怎么喜欢纪录片,我比较喜欢动作片。(转移型回应)
苏: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讲乌龟的精彩纪录片。
鲍伯:乌龟?你怎么会看那种片?你很喜欢乌龟吗?(支持型回应)
戴伯认为,转移型回应通常指向自己的陈述,是对话过度自恋的征候,会破坏与人连结
的机会。
支持型回应则多半指向他人的问题。但问题一定要是真心感到好奇,想鼓励对方说更多
,这类问题多半是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想巧妙塞进自己的意见。(后续两个标题详述)
|好的听众随时在给人支持型回应,目标是要了解而非摆布说者的看法。

X偷渡自身观点
人喜欢表现出自己懂得很多,所以会问一些暗示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不然就是设
定问题的框架,引诱对方说出他们想听的答案。
好问题不会这样开头:“你不认为……?”“难道不是……?”“你不同意……?”
,更不会有“对吧?”这种结尾。
这些其实是伪装过后的转移型回应,可能引导他人说出不完整或不诚实的答案,以符合
问者的期待和看法。
同样致命的是包含许多描述和自我推销的冗长问题,例如书中这个例子:
我本身学的是景观设计,很崇拜设计纽约中央公园的奥姆斯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他在我心目中是被世人低估的天才。我经常旅行,世界各大城的伟大公园恒久不坠
的活力和人气让我深受震撼,比如纽约的中央公园、伦敦的圣詹姆斯公园、巴黎的布
隆涅森林。因此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思考绿地空间时,我们应该怀抱更大的野心?
|忍住偷渡自身观点的冲动,只听不介入,只问不摆布。

O开放且诚实的问题
提出开放且诚实的问题很难,因为多数人问的问题,其实是伪装过后的建议或评断。
例如:“你考虑过接受治疗吗?”“你为什么不跟他离婚?”
开放、诚实的探询不会隐藏修复、挽救、建议或纠正的目的。其中没有睿智的建议,或
是类似经验的分享,也没有意图导引或影响当事人想法的问题。
|纯粹是为了帮助当事人更深入自己的内心,让清澈的思绪从内在涌现,让答案自然浮
现。
提出问题并认真倾听答案,这就等于在传达“我想听你怎么说”或“你的感受是合理的
”讯息;若是急着解决问题、提出建议、纠正别人或转移话题,就是在传达对方没有能
力解决问题的讯息:“没有我,你不会想到这个方法。”
对方或许会反过来问你问题,从你的经验中获益,无妨!如此一来,你就能名正言顺思
考你对问题的看法,然后提出你的建议或给予对方安慰。

X质问
情况经常发生在过年,亲戚聚会时,长辈问到“你做什么工作?薪水多少?结婚了没?
生小孩没?”诸如此类的尴尬问题。
或许只是基于关心或客套,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虽然没有恶意,但这种“质问式”的
问题,不是想要认识别人,而是在评量别人;对方只会反射性地产生防备,对话甚至可
能转向浅薄无味的履历背诵,或自我吹捧的制式简报。
|打探别人的隐私是失去信任最快的方式。

X在意事情的细节
尽量避免问故事的细节,免得打断对方的思路和情绪。
|真正重要的不是生活中发生什么事,而是对这些事的感受。

X边看手机边说话
艾塞克斯大学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光是把手机放在桌上都会让同桌人彼此更疏离,更不
想谈重要或有意义的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可能会被打断,即便手机开静音也一样。
手机创造出一个奇怪的循环,让其中的人只谈不值得认真听的话题,到头来让你更容易
低头看手机,不再听对方说话。
|排除那些让人分心的东西,都把焦点和关注点放在人身上。

【尾声】
最后,摘出书中这句引人省思的一句话:
“人后悔的多半是没听而不是听太多,是说太多而不是没说。”
倾听,是人生一辈子的课题;现在只消花一本书的时间,就能一窥端倪,相当值得。
作者: kimberly (kim)   2020-10-27 00:55:00
作者: eva79528 (be happy)   2020-10-27 12:11:00
推 之前对这本书蛮有兴趣的 谢谢分享
作者: mikipu (布啾猪)   2020-10-27 21:55:00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0-10-29 14:38: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