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我的青春,在台湾》读后感

楼主: MAXjames (麦酷斯)   2020-09-22 22:44:54
图文心得: https://vocus.cc/maxjamesread/5f659f5ffd89780001ec1400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可以被当作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是我身为一个台湾
人最大的愿望。 -傅榆
台湾是个有趣的地方。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人们,对于这小岛有着很不一样的认同。而
一海之遥的中国,对台湾,又是另一种想望。即便号称同文同种,但却好似说著平行的语
言,对话总交不在一块儿。于是彼此争闹不休,仿佛永难休止。
读这本书的动机,很自然地源自于金马奖上,傅瑜导演的得奖感言。也是因为金马,才知
道有这部纪录片。也因此,对于台湾纪录片相当陌生的我,才有幸让“傅瑜”这两个字进
入我视角中。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11180153.aspx
随后的震动或许大部分的人都还有印象。典礼上,众中国影人在接下来,几乎可说是衔著
圣旨似的,复诵了属于那个国家的宣言。典礼后的AFTER END PARTY,那些来自彼岸的“
客人”自然也是缺席了。
让我惊讶的是,在这场骚动后,导演的反应非常冷静。除了先在脸书上邀请众小粉红们:
“想骂人请来这边。”随后,又发文更完整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导演不煽情但坚定的文
字,让我对这部纪录片又更加的好奇。
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1921
很幸运的,自已在之后参加了“我们的青春,在台湾”的募资试映,在片中更可以感受到
导演对这块土地的情感。而今年初,在边谱看到此书,出于想更了解导演的心路历程,遂
入手收藏。
此书从导演成长历程出发,探讨了自己对于政治观念和立场的摸索。在接触并开始拍摄纪
录片后,更进一步思考自我认同与沟通的可能性。最后不免俗地提到了金马奖。对于金马
过后的省思,有更了深入的探讨。
书中流露傅瑜导演对台湾这块土地与人们浓厚的情感,在感性的文字中仍带有理性乐观的
探讨。在这越发分裂的时代,或许是每个台湾人都需要的一本书。
【关于所谓认同:台湾独特的政治光谱】
台湾有着相当独特的认同光谱,他国多为左右派对抗,然台湾在其特殊历史脉络下,发展
出了独有的统独光谱与省籍情结。
傅瑜的爸爸是马来西亚华侨,妈妈则是印尼华侨。如同报导者主编李雪莉在推荐序中说的
,在台湾独特的族群光谱中,她是一位永远的“他者”。或许这是这样特殊的家庭背景,
让“认同”这两个字与她产生了不解之缘。
导演说她小时候因为不会说闽南语,而觉得自己是外省人。在小学时,有过因为不会说台
语而遭到排挤的经历。因此导演说: “避免被排挤,找到认同的归属族群体,成了她人生
重要的课题。”或许是因为这样独特的背景,培养出了导演细腻独特的视角。
回想自己,其实小时候对于这些认同,同样是模糊的。似乎觉得自己是本省人,但也不大
明白区分本外省的意义。而这些认同与台湾的关系,就更不清楚了。而课本所教,多为大
中华史观,并流于表面论述,对于这些认同思辨很难有更深入的思考。
【纪录片: 透视蓝绿光谱】
在统独的脉络下,台湾发展出了更为人所熟悉的蓝绿光谱。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蓝绿对抗
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即便它并不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由于华侨的家庭渊源,傅瑜自承,小时候的家里的电视台几乎都停留在所谓偏蓝节目。观
念都是正统国民党的观点: “中华民国是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需要被统一的,而民进
党则是社会乱源。”但她也说,其实对民进党的印象是断裂的,想不起来自己为什么不希
望他们赢。
自己家庭背景可说是与傅导演恰恰相反。父母在光谱上都是较为偏绿的,对国民党相当厌
恶。而我从小对蓝绿的概念其实是不求甚解,觉得就是两党蛇鼠一窝。倾向自然是偏绿,
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在这点上,我与导演是相像的。
傅瑜导演很早就开始透过纪录片的形式来探索蓝绿,这个在台湾已经积成僵化的版图对抗
。这里,导演提到一个来自她指导教授的有趣概念:“行动研究”。指的是以去作者论的
方式,透过纪录片去研究一个议题。
傅导演的毕业作品“大家一起照镜子”,便是用这样的方式,透过拍摄自己偏蓝的家庭与
自己同学深绿的家庭。再用自己的镜头为媒介,让两边观看彼此的拍摄带,看看能碰撞出
什么火花。
然而,这纪录片在2008年马英九当选后,因为失落的同学父母说出了: “马英九会赢,都
是因为妇女票的关系。”导致导演妈妈看到后大为光火,两家人因而不欢而散。纪录片因
而无法再拍摄下去。
在毕业口试时,这段冲突引发口委质疑,认为失去了沟通的初衷。但口委之一的蔡庆同缓
颊说: “当你质疑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你是在质疑他整个人生。”表面上的政治争辩,内
里剥开,其实是两家人的人生经验冲突,沟通从来就不容易。
虽然初试啼声遭受挫折,但导演认为正是这段经验,让自己开始改变,逐渐意识到,原来
还有其他相对立场的人。也因此从原生家庭的价值观上松动,重新思考政治这件事。
当你质疑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你是在质疑他整个人生。 -蔡庆同
【蓝绿对话的可能】
在大家照镜子后,导演继续深入探讨蓝绿,拍出了以不同政党青年为主角的“蓝绿实验室
”。从2012总统大选前484天开始,进行了多次主题性的近身谈话。
在这个时候,导演遇上了陈为廷,开启了后来与陈的跟拍,也才有后来的“我们的青春,
在台湾”。并由于陈为廷,导演开始接触到更多关于白色恐怖与转型正义的资讯,而惊讶
地发现,戒严时期许多被迫害的,其实是她自以为同一阵营的“外省人”。对于自我的认
同,又有了更多松动。
回到“蓝绿实验室”,导演提到,在这段过程中,她开始发现到政治立场不同的人,仍然
有可能对话,甚至产生认同。比方说,深绿的陈为廷可以和蓝到发紫的林家兴,居然可以
在纪念六四上面取得共识。
此外,参与纪录片的人都产生了心理上的转变,甚至更愿意参与社会运动。导演因此认为
,对话是很重要的。语言不同的双方,或有些落差误解,但只要逻辑不矛盾,就有了达成
共识的可能。
我们明明有着一部份共同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分裂呢? -傅瑜
【318学运】
在拍完“蓝绿实验室”后,导演遇上了陆生蔡博艺。蔡是第一届来台陆生,当时在网络写
了篇很红的文章“我在台湾,我正青春”。导演与她接洽后,拍了一部试验性短片名字同
样叫“我在台湾,我正青春”,后来在新北市纪录片中还得了奖。
然而,开始拍蔡后,导演对陈为廷的关注就少了。同时导演提到,那阵子其实想法也开始
消极,觉得许多运动没有太多进展,无法真正改变什么。因此,在318那晚冲进立法院的
时候,她缺席了。
在书中她自承: “拍了那么久的陈为廷,居然在最重要的时候漏接。”虽然丢脸,但导演
转念想到,这些遗漏与懊悔仍是她观点中不可或缺的时刻,最后决定将这段后悔放进纪录
片中。自己看片子的时候,觉得很新鲜,导演很赤裸地把自己端到观众面前,没想过纪录
片还可以这样拍。
想到一路上正是因为自己有那么多软弱的时刻,才慢慢形塑我成为现在的样子,这次的遗
漏与懊悔也是“我”的观点中不可或缺的时刻。-傅瑜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
在318后,纪录片拍摄开始停滞。明明拍了那么久的陈为廷和蔡博艺,但到最后关头,却
似乎,不知道这纪录片要怎么结束。导演只能不断思索著这部片的本质是什么? 核心问题
又是什么?
最后,导演居然是找陈为廷和蔡博艺来看自己的纪录片。想借由让他们看看过去的自己,
召唤出他们的记忆初衷和理想热情,给自己找到结束的灵感。但陈和蔡的反应有些平淡,
甚至觉得自己现在想什么,不需要向别人交代。
由于不晓得怎么结束,又无法从两人身上找到答案,导演不禁反问: “那你们觉得我呢?
”然后居然哭了起来。蔡立马机灵的说: “快拍导演。”于是镜头竟真的转了过去。这个
段落是我在看此片时,最惊艳的部分。打破我对纪录片叙事的想像。
书中傅瑜说到: “这个瞬间,我们之间的权力关系翻转了。不再只是躲在镜头后的纪录片
工作者。这不仅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意会到这点的导演终于找到了片子的结束点。原本以为自己和陈蔡是一起的,要去同样的
地方。但其实她只是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在他们身上。而最终,一切还是要回到她自己。我
们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去的地方。于是导演选择把这段回到自我的镜
头放入纪录片中。
我们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去的地方。-傅瑜
自己在看完影片时,也回头反省导演所说的: “我们可能把错误的期待投射在别人身上。
”许多时候,尤其面对政治,我们总期望有所谓完人,解决一切。但真实世界不存在完人
,改变还是要从自己出发。
政治不应该总是投射期待在某个个人身上,而是靠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傅瑜
【金马奖发言】
书中最后,谈到让导演和此纪录片声名大噪的金马奖发言。傅瑜提到,自己的发言默认的
对象除了中国政府还有对她友善的中国朋友。因为他们或许出于友善,总会有意无意的抽
离国族因素来与她交流。但他们忽略了,台湾人希望被当成独立个体看待的重要性。
当然,金马后,中国因素更赤裸裸地影响台湾,包括了2019金马,中港电影集体缺席。如
导演所言,中国的政治强权,绝不是抽象的议题,它的施压是相当具体的。而它也很肆意
地使用这样的能力。
由此,导演进一步反思: “该怎么不减损自己的想法,但又同时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反作用
力,让更多人听得进去。”这与导演在“大家一起照镜子”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每个意
识形态背后,都有一连串的人生故事,你的主张可能在反对他整个价值。这不仅是导演的
自问,也让我深思不已。
每个意识形态背后,都有一连串的人生故事 -傅瑜
【后记: 认同、对话与青春】
如果要我总结我对此书的想法那应该是: 追寻认同,不断对话,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认同,但仍应该要持续对话。在台湾这个语境之中,最需要对话的
应该就是书中谈到的蓝绿问题,与外部的中国因素。
讲到烂的蓝绿,其实并不是两块简单的铁板,彼此的内里都是复杂的。如同导演说的: “
真正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没有强大的动力回头去爬梳它的根源,导致陷入扁平的讨论。”最
困难的关卡不是来自外在环境,而是来自那个一面对困境,就容易放弃的自己。
最困难的关卡其实终究都不是来自外在环境,而是来自那个一面对困境,就容易放弃的自
己。 -傅瑜
另外,作为台湾人,中国因素是不可逃避的议题。自己由于工作因素,这些年去了中国不
少次。脸书的发文因此更加小心,心中住了个小警总。如同导演所说,这样的压迫是很真
实的。而如何在这样的语境下去沟通,自己仍在寻找答案。
回到书中另一个重点,也是书与纪录片标题都有出现的: 青春。很喜欢导演说的: “真正
的‘青春’‘成熟’并存,是愿意承担责任,去做自己真正想做但须要冲劲甚至是傻进的
行为。”
如导演所言,所谓青春,应该是一趟追寻“主体性”的旅程。要一起向前走,需要从意识
到自己受伤了开始。唯有经历过了青春与其伤痕,才会成为一个有主体性、有信念,成熟
的人。
但许多时候,我们投射过度的期待在他人甚至自己身上。难以正视自己这个个体的本质,
更难以产生独立个体之间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如同导演在书中说的: “只有对话,才有可
能真正带来改变。”而纪录片,便是属于傅瑜导演的发声方式。
我不禁想,那属于我的发声方式又是什么呢?
透过纪录片。这是属于我的发声方式,是即使只剩下我一个人,也能永远持续下去的社会
运动。 -傅瑜
最后,想再次引用导演金马奖的发言: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可以被当作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真心,希望,有这么样的一天。
作者: mingjer (李肯特)   2020-09-23 08:39:00
谢谢推荐,内在自我追寻的历程让人感兴趣。
作者: EDGE (選前擾民選後隱形)   2020-09-23 20:11:00
感谢推荐分享!
作者: kevin831026 (ChiaWei)   2020-10-04 10:17:00
感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