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苏菲的世界

楼主: hois (顺心不如意)   2020-08-04 15:53:47
《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萧宝森译
乔斯坦.贾德,生于1952年8月8日,挪威的世界级作家。就读奥斯陆大学时期,主修
斯堪的那维亚语言、哲学、神学和文学,曾任文学与哲学教师。于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
《贾德谈人生》,如今已是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
他于1991年成为全职作家,同年发表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享誉全球,被翻译为五十多种
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千万本。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于个人生命、于历
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其他作品包括《没有肚脐的小孩》、《青蛙城堡》、《
纸牌的祕密》、《依丽莎白的秘密》、《西西莉亚的世界》、《我从外星来》、《玛雅》
、《主教的情人》、《马戏团的女儿》、《橘子少女》等。
  贾德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省思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余力。他
于1997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
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从困顿到觉悟,一封信改变了一个十四岁少女的世界……
  有一天,十四岁的苏菲放学回家,发现信箱里有一封给她的信,没有邮戳,没有寄件
人姓名。信中的字条写着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一天天过去,苏菲不断收到匿名信,在某个神祕导师的指引下,她透过信中文字,开
始修习“哲学课”,认识了从希腊哲人到康德、从马克思到佛洛伊德等西方哲学家所思考
的大问题。
  同时,苏菲还接到另一些不寻常的来信,是“艾勃特上校”写给“席德”的生日卡片
和信件。苏菲不认识席德,但两个女孩的人生却不断交错;另一方面,匿名哲学课仍继续
透过信件进行,苏菲越来越着迷于人类千百年来反复争辩的哲学和人生问题,不过此时,
她所生活的世界却出现不合常理的惊人变化,仿佛魔术师的戏法,好戏才正要上演……
  面对一连串的奇异事件,以及神秘的“艾勃特上校”,苏菲开始运用学习到的哲学知
识来应对,但事情的真相却远远超出她的想像。当苏菲渐渐厘清了所有谜团后,终于再次
能以“仿佛乍见”的眼光,审视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本书共有三十五章,从北欧神话谈起,到希腊罗马时代的哲学家,中古时代的教会神
学,文艺复兴、宗教运动、法国大革命、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一直到德国哲学家康德
、黑格尔、马克思,以及达尔文、佛洛伊德等数十位哲学家的思想与理念。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问某一个正生活在饥饿边缘的人,他的答案一定是
“食物”。如果我们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答案一定是“温暖”。如果我们拿同样的问题
问一个寂寞孤独的人,那答案可能是“他人的陪伴”了。
  然而,当这些基本需求都获得满足后,是否还有些东西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呢?哲学
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他们相信人不能只靠面包过日子。当然,每一个人都需要食物,
每一个人都需要爱与关怀。不过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东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
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探讨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问一些哲学性的问题,如:这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其背
后是否有某种意志或意义?人死后还有生命吗?我们如何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呢?最重要的
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提出这些问题。据我们所知,没有一种文化
不关心“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
所谓哲学,我们指的是耶稣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在希腊演进的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
在那以前,人们在各种宗教中找到了他们心中问题的答案。这些宗教上的解释透过神话的
形式代代流传下来。所谓神话就是有关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解释为何生命是这一番面貌

  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有许多企图解答哲学性问题的神话故事。希腊哲学家则想证明这
些解释是不可信赖的。
西元前七百年左右,有一大部分希腊神话被荷马与贺西欧德(Hesiod)以文字记录下来。
至此情况大不相同,因为神话既然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也就可以加以讨论了。
  于是,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对于荷马的神话提出批评,理由是神话里的天神与人类太过
相似了。他们与人一样自大、狡诈。这是破天荒第一遭有人说神话只不过是人们想像出来
的。
批评者当中有一位名叫赞诺芬尼司(Xenophanes)的哲学家,生于西元前五七○年左
右。他指出,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这些天神,认为他们也是由父母所生,并像凡人
一样有身体、穿衣服,也有语言。问题是,埃塞俄比亚人认为天神是扁鼻子的黑人,史瑞思
(巴尔干半岛东部的古国)人则认为神有金发蓝眼。假使牛、马、狮子会画图,一定也会
把天神画成牛、马、狮子的模样。
Xenophane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f/Xenophanes_in_Thomas_Stanl
ey_History_of_Philosophy.jpg
第一位自然派哲学家是泰利斯(Thales)。他来自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地米雷特斯
,曾游历过埃及等许多国家。据说他在埃及时曾计算过金字塔的高度,他的方法是在他自
己的影子与身高等长时测量金字塔的影子高度。另外据说他还在西元前五八五年时准确预
测过日蚀的时间。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我们并不很清楚这其中的意思。或许他相信所有的生命源
自于水,而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后也仍旧变成水。
  他在埃及旅游时,必定看过尼罗河三角洲上的洪水退去后,陆地上的作物立刻开始生
长的现象。他可能也注意到凡是刚下雨的地方一定会出现青蛙与虫子。
据说泰利斯曾宣称:“万物中皆有神在”。此话含义为何,我们同样只能猜测。也许他在
看到花朵、作物、昆虫乃至蟑螂全都来自黑色的泥土后,他便想像泥土中必定充满了许多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菌”。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他所谓的“神”并非指荷马
神话中的天神。
Thales像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B0%E5%8B%92%E6%96%AF#/media/File:Illustre
rad_Verldshistoria_band_I_Ill_107.jpg
第二位哲学家是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
  他也住在米雷特斯。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
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要解释他所谓“无限”的意思并不容易
,但很明显的他并不像泰利斯一样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造成的。
  也许他的意思是形成万物的物质不一定不是这些已经被创造出来的事物。因此这种基
本物质不可能是像水这样平常的东西,而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Anaximander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4/Anaximander_Mosaic_%28crop
ped%2C_with_sundial%29.jpg
  第三位来自米雷特斯的哲学家是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约西元前五七○年─五
二六年)。他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毫无疑问,安那西梅尼斯必定熟
知泰利斯有关水的理论。然而水从何来?安那西梅尼斯认为水是空气凝结后形成的。我们
也可看到下雨时,水是从空气中挤出来的。安那西梅尼斯认为当水再进一步受到挤压时,
就会变成泥土。他可能曾经注意到冰雪融解时,会有泥土、沙石出现。他并认为火是比较
精纯的空气。因此他主张空气是泥土、水、火的源头。
  这与“水是万物生长之源”的理论相去不远。也许安那西梅尼斯认为泥土、空气与火
都是创造生命的必要条件,但“空气”或“气体”才是万物之源。因此,他和泰利斯一样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必定是由一种基本物质造成的。
Anaximene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d/Anaximenes.jpg
最后一位伟大的自然派哲学家,他的名字叫德谟克里特斯(约西元前四六○─三七○
年),来自爱琴海北部海岸一个叫阿布德拉的小镇。
  德谟克里特斯同意前面几位哲学家的看法,认为自然界的转变不是因为任何事物真的
有所“改变”。他相信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
的。德谟克里特斯把这些最小的单位称为原子。
  原子(atom)这个字的本意是“不可分割的”。德谟克里特斯认为,证明组成各种事
物的单位不可能被无限制分割成更小的单位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每一个组成各种事物的
单位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则大自然将开始像不断被稀释的汤一般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的积木必须是永恒的,因为没有一件事物会来自虚无。在这方面
,他同意帕梅尼德斯与伊利亚地区那些哲学家的看法,也认为所有的原子都是坚硬结实的
,但却非完全一样。他说,如果所有原子都一模一样,则我们将无法圆满解释它们何以能
够聚合成像罂粟花、橄榄树、羊皮、人发等各种不同的东西。
  德谟克里特斯相信,大自然是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的。其中有些是平滑的圆形
,有些是不规则的锯齿形。正因为它们形状如此不同,才可以组合在一起,成为各种不同
的物体。然而,无论它们的数量和形状多么无穷无尽,它们都是永恒不变、不可被分割的

Democritu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9/Democritus2.jpg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苏格拉底(西元前四七○─三九九年)也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从
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而这并不全然是因为他后来
戏剧性的结束了生命的缘故。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生于雅典。他有生之年大半时间都在市中心广场与市场等地与他遇
见的人闲谈。他说:“乡野的树木不能教我任何东西。”有时他也会连续好几小时站着思
想、发呆。
  即使在当时,他也被视为谜样的人物,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
正因为他神秘难解、模棱两可,才使得一些在学说上大相迳庭的学派都可以宣称他们是苏
格拉底的传人。
  我们现在可以确知的是:苏格拉底长得很丑。他肚大、眼凸,有个狮子鼻。但据说他
的性情“极为和蔼可亲”,也有人说他是“古今无人能及”的人物。尽管如此,他还是因
为他从事的哲学活动而被判处死刑。
  我们之所以能够得知苏格拉底的生平,主要是透过柏拉图的著作。柏拉图是苏格拉底
的学生,后来也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柏拉图曾撰写过几本《对话录》,以类似戏剧对白来讨论哲学,而苏格拉底就是其中
的主要人物与代言人。
  由于柏拉图在书中是透过苏格拉底之口来阐扬自己的哲学,因此我们无法确定对话录
中苏格拉底说的话是否确是苏格拉底本人说的。因此,要区分苏格拉底的学说与柏拉图的
哲学并不容易。这也是我们面临其他许多未曾留下撰述的历史人物时遭遇的难题。最典型
的例子当然是耶稣了。
  我们无法确定当年的耶稣是否讲过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上记载的话。同样的,苏格拉
底本人究竟说过些什么话,将会一直是历史上的谜团。
  不过,苏格拉底的真正面貌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因为近两千五百年来对西方思想家产
生启发作用的,事实上是柏拉图描绘出来的苏格拉底。
Socrate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4/Socrates_Louvre.jpg
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像苏格拉底之前的哲
学家一样)。诡辩论学派与苏格拉底如何将他们的注意力由有关自然哲学的问题转到与人
和社会的问题。然而从某个角度来看,就连苏格拉底与诡辩学派也都关心永恒不变的事物
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他们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乃是由于它与人类道德与社
会理想及美德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诡辩学家认为每一个城邦、每一个世代对于是非的
观念各不相同。因此是非的观念是“流动”的。苏格拉底则完全不能接受这种说法,他认
为世间有所谓永恒、绝对的是非观念存在。我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常识便可以悟出这些不变
的标准,因为人类的理智事实上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
”。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
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
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
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
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
Plato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a/Plato_Pio-Clemetino_Inv305
.jpg
亚里斯多德曾经在柏拉图的学园中进修了二十年。他并不是雅典当地的人士,他出生
于马其顿,在柏拉图六十一岁时来到他的学园进修。他的父亲是一位很受人敬重的医生
(所以也算是一位科学家),这个背景对于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事业影响颇大,他因此对研
究大自然极感兴趣。他不仅是希腊最后一位大哲学家,也是欧洲第一位大生物学家。
  我们可以说柏拉图太过沉迷于他那些永恒的形式(或“理型”),以至于他很少注意
到自然界的变化。相反的,亚里斯多德则只对这些变化(或我们今天所称的大自然的循环
)感到兴趣。
  说得夸张一些,我们可以说柏拉图无视于感官世界的存在,也无视于我们在周遭所见
的一切事物。(他只想逃离洞穴,观察永恒的概念世界。)亚里斯多德则正好相反:他倾
全力研究青蛙与鱼、白头翁与罂粟等事物。
  我们可以说,柏拉图运用他的理性,而亚里斯多德则同时也运用他的感官。
  他们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也显现于他们的写作上。柏拉图是一位诗人与神话学家
,亚里斯多德的文章则朴实精确,一如百科全书。此外,他有许多作品都是他进行实地研
究的结果。
  根据古籍记载,亚里斯多德写了一百七十本书,其中只有四十七本保存至今。这些作
品都不完整,大部分都是一些演讲的笔记。在他那个时代,哲学主要仍是一种口头的活动

  亚里斯多德在欧洲文化的地位并不仅是因为他创造了许多现代科学家使用的词汇,同
时也是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组织家,他发明了各种科学并且加以分类。
  亚里斯多德的作品涉及各种科学,但我只想讨论其中较为重要的领域。由于我们已经
谈了许多柏拉图的哲学,因此一开始我们要听听亚里斯多德如何驳斥柏拉图的理型论。然
后,我们再来看他如何总结前人的理论,创立他自己的自然哲学。
Aristotle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Aristotle_Altemps_Inv8575
.jpg
希腊四大学派
【犬儒学派】
  据说,有一天苏格拉底站在街上,注视著一个贩卖各种商品的摊子。最后他说:“这
些东西中有太多是我根本不需要的啊!”
  这句话可以作为犬儒派哲学的注解。这个学派是在西元前四百年左右由雅典的安提塞
尼斯(Antisthenes)所创。安提塞尼斯曾受教于苏格拉底门下,对于苏格拉底节俭的生
活方式特别有兴趣。
  犬儒派学者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
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同时,由于
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致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获得了这
种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
  最著名的犬儒派人士是安提塞尼斯的弟子戴奥基尼斯(Diogenes),据说他住在一个
木桶中,除了一袭斗篷、一支棍子与一个面包袋之外,什么也没有,(因此要偷取他的幸
福可不容易!)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地晒著太阳时,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探望他。亚
历山大站在他的前面,告诉他只要他想要任何东西,他都可以赐予他。戴奥基尼斯答道:
“我希望你闪到旁边,让我可以晒到太阳。”就这样,戴奥基尼斯证明他比亚历山大这位
伟大的将军要更富裕,也更快乐,因为他已经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Antisthene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f/Antisthenes_Pio-Clementin
o_Inv288.jpg
Diogene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b/Diogenes-statue-Sinop-enha
nced.jpg
【斯多葛学派】
  犬儒学派促进了斯多葛学派的发展。后者在西元三百年左右兴起于雅典。它的创始人
是季诺(Zeno)。此人最初住在塞浦勒斯,在一次船难后来到雅典,加入犬儒学派。他经
常在门廊上聚集徒众。斯多葛(Stoic)这个字就是源自希腊文stoa(门廊)这个字。这
个学派后来对于罗马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就像赫拉克里特斯一样,斯多葛派人士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一
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microcosmos),乃是“大宇宙”(macrocosmos)的缩影。
  他们因此相信宇宙间有公理存在,亦即所谓“神明的律法”。由于此一神明律法是建
立在亘古长存的人类理性与宇宙理性之上,因此不会随时空而改变。在这方面,斯多葛学
派的主张与苏格拉底相同,而与诡辩学派相异。
  斯多葛学派认为,全体人类(包括奴隶在内)都受到神明律法的管辖。在他们眼中,
当时各国的法律条文只不过是模仿大自然法则的一些不完美法条罢了。
  斯多葛学派除了否认个人与宇宙有别之外,也不认为“精神”与“物质”之间有任何
冲突。他们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这种想法被称为“一元论”(monism),与柏拉
图明显的“二元论”(dualism)或“双重实在论”正好相反。
Zeno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8/Zeno_of_Citium%2C_drawing.
jpg
【伊比鸠鲁学派】
  如上所述,苏格拉底关心的是人如何能够过著良好的生活,犬儒学派与斯多葛学派将
他的哲学解释成“人不能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不过,苏格拉底另外一个弟子阿瑞斯提
普斯(Aristippus)则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要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人生至善之事乃
是享乐。”他说,“至恶之事乃是受苦。”因此他希望发展出一种生活方式,以避免所有
形式的痛苦为目标。(犬儒学派与斯多葛学派认为人应该忍受各种痛苦,这与致力避免痛
苦是不同的。)
  西元前三百年左右,伊比鸠鲁(Epicurus,西元前三四一年─二七○年)在雅典创办
了“伊比鸠鲁学派”。他将阿瑞斯提普斯的享乐主义加以发展,并与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
论结合起来。
  由于传说中伊比鸠鲁住在一座花园里,因此这个学派的人士又被称为“花园哲学家”
。据说,在这座花园的入口处上方有二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地过著舒适的
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物。”
  伊比鸠鲁学派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
作用。伊比鸠鲁并且相信在追求较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是否另有其他方式可以获致更大
、更持久或更强烈的快乐。
  尽管如此,伊比鸠鲁强调,所谓“乐趣”并不一定指感官上的快乐,如吃巧克力等。
交朋友与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此外,我们若要活得快乐,必须遵守古希腊人自我规
范、节制与平和等原则。自我的欲望必须加以克制,而平和的心境则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
苦。
【新柏拉图派哲学】
  我们已经了解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当然这
些学派也采纳了若干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如赫拉克里特斯与德谟克里特斯等人──
的学说。
  然而,希腊文化末期最令人瞩目的哲学学派主要仍是受到柏拉图学说的启发,因此我
们称之为新柏拉图派哲学。
  新柏拉图派哲学最重要的人物是普罗汀(Plotinus,约西元二○五年─二七○年)。
他早年在亚历山卓研读哲学,后来在罗马定居;当时,亚历山卓成为希腊哲学与东方神秘
主义的交会点已经有好几百年了。普罗汀从那儿将他的“救赎论”(doctrine of
salvation)带到罗马。此一学说后来成为基督教的劲敌。不过,新柏拉图派哲学对基督
教神学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普罗汀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他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
,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亮光。不过,普罗汀的观点是:这个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
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世间存在的只有上帝。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终至于熄灭一样
,世间也有一个角落是神圣之光无法普照的。
  根据普罗汀的说法,灵魂受到此一神圣之光的照耀,而物质则位于并不真正存在的黑
暗世界,至于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射。
Plotinu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e/Plotinos.jpg
罗马帝国这时它才刚开始瓦解而已。中世纪这段时期是文化史上变动最大的时期之一
。第四世纪时,罗马不但外有北方蛮族进攻的威胁,内部也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西元三三○年时,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的首都由罗马迁到他在通往黑海之处所兴建的
一个城市──君士坦丁堡。
许多人把这座新城市当成‘第二个罗马’。三九五年时;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方帝国以
罗马为中心,东方帝国则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四一○年时,罗马遭蛮族劫掠。到四七六
年,整个西方帝国都被摧毁了。东方帝国则继续存在,一直到一四五三年土耳其人征服君
士坦丁堡为止。
中世纪事实上指的是界于两个时代之间的一个时期。这个名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
的。
另外,这个时期又被称为‘黑暗时代’,因为它是古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笼罩欧洲的漫
长的‘一千年的夜晚’。如今英文‘medieval’(中世纪)这个字仍被用来指那些过度权
威、缺乏弹性的事物,具有贬意。不过,也有些人认为中世纪乃是各项体制萌芽成长的时
期。例如,学校制度就是在中世纪建立韵。历史上第一批修道院学校在中世纪初期成立,
教会学校则在十二世纪成立。在西元一二○○年左右,历史上最早的几所大学成立了。当
时学校研习的科目也像今天一样分成几个不同的‘学院’。
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生于西元三五四年,死于四三○年。
在他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的变迁。圣奥古斯丁出生于北非一个
名叫塔加斯特(Tagaste)的小镇。十六岁时,他前往迦太基求学。稍后,他转往罗马与
米兰,最后在迦太基西边几哩一个名叫西波(Hippo)的小镇度过他的余年。不过,他并
非一生都是基督徒。他是在仔细研究各种不同的宗教与哲学后才决定信教。
有一段时间他信奉摩尼教。那是古代末期很典型的一个教派一半是宗教,一半是哲学。他
们宣称宇宙由善与恶、光与暗、精神与物质等二元的事物所组成。人类可运用精神来超脱
于物质世界之上,并借此为灵魂的救赎做好准备。不过,这种将善与恶一分为二的理论并
不能使年轻的圣奥古斯丁完全信服。他全心思考着我们所谓的‘恶的问题’,也就是恶从
何而来的问题。有一段时间他受到斯多葛派哲学的影响。斯多葛派认为,善与恶之间并没
有明显的分界。然而,大致上奥古斯丁还是比较倾向于古代末期的另一派重要哲学,就是
新柏拉图派的哲学。他在其间发现了神圣的大自然整体存在的概念。
St. Augustine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4/Augustine_of_Hippo.jpg
圣多玛斯(Thomas Aquinas)。他生于一二二五到一二七四年间,家住罗马与那不勒
斯之间一个名叫阿奎诺(Aquino)的小镇,后来他在巴黎大学教书。我称他为哲学家,但
事实上他也是一位神学家。当时,哲学与神学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
圣多玛斯将亚里斯多德加以‘基督教化’,就像中世纪初期的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基督
教化’一样。
所谓‘基督教化’的意思只是把这两位希腊大哲学家的观念,用一种不至于对基督教
教义造成威胁的方式加以诠释。圣多玛斯就是那些试图使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教义
相容共存的人之一。我们可以说他把信仰与知识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他采取的方式是进入
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世界,并以他的话来诠释圣经。
圣多玛斯认为,哲学、理性这两者和基督教的启示与信仰之间并不一定有冲突。基督
教的教义和哲学的道理,其实往往是相通的。所以我们透过理性推断的真理时常和圣经上
所说的真理相同。
Thomas Aquina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3/St-thomas-aquinas.jpg
所谓文艺复兴运动是指十四世纪末期起文化蓬勃发展的现象,最先开始于意大利北部
,并在十五与十六世纪期间迅速向北蔓延。
它是指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另外我们也说它是‘人道主义的复兴’,因为在漫长
的中世纪,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从神的观点来解释,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切又重新以人
为中心。当时的口号是‘回归本源’,所谓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发掘古代的经卷典籍几乎成为一种大众休闲活动,学习希腊文也
变成时髦的玩意。当时的人认为,修习希腊的人文主义有教导与启发的功能,它除了可以
使人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之外,也可以发展他们所谓的‘人的特质’。他们认为:‘马生
下来就是马,但人要作为一个人,还需要靠后天慢慢的培养。’
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影响是改变了大家对人类的看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
神使得大家对人本身和人的价值重新产生了信心,这和中世纪时强调人性本恶的观点截然
不同。这个时期的哲学家认为人是极其崇高可贵的。其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是费其诺(
Marsilio Ficino)。他告诉人们:“认识自己,呵,你这藏在凡俗身躯内的神明子孙啊
!”另外一个主要人物是米兰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他写了《颂扬人的尊贵》
这篇文章,这在中世纪简直是无法想像的。
Marsilio Ficino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d/Portrait_of_Marsilio_Ficin
o_at_the_Duomo_Firence.jpg
Pico della Mirandola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e/Pico1.jpg
文艺复兴时期是古代人文主义‘重生’的缘故。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强调个
人主义。当时人的观念是:我们不仅是人,更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种理念导致人们无限
崇拜天才。理想中的人是我们所谓的‘文艺复兴人’,就是艺术、科学等十八般武艺样样
精通的人。由于对人的观点改变了,于是人们开始对人体的构造产生兴趣。就像在古代一
般,人们又开始解剖尸体以了解人体的结构。这对医学和艺术而言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
,这个时期也再度出现许多描绘人体的艺术作品。在历经一千年的假道学之后,这也该是
时候了。人又有了胆量表现自己,不再以自己为耻。
这种对人的新观念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人并不只是为神而存在的,因此人也不妨
及时行乐。有了这种新的自由之后,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这个时期人们的目标是要打破
所有的藩篱与禁忌。从希腊人文主义的观点来说,这倒是一个新的想法,因为古代的人文
主义强调的是宁静、中庸与节制。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重建罗马是他们的文化责任,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
是在圣彼得的坟墓上建一座圣彼得大教堂。这座教堂号称世界第一,极尽富丽与堂皇之能
事。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都参与了兴建工作。这项工程从一五○六年开始,进
行了一百二十年之久。后来,又花了五十年的时间兴建宏伟的圣彼得广场。
在一五四三年,有一本名叫《天体运行论》(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Celestial Spheres)的小书出版了。作者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他在这本书出版当天就去世了。哥白尼在书中宣称,太阳并未绕地球运行,而是地球
绕太阳运行。他根据观察各星球的心得,认为这种可能性很高。他说,人们之所以相信太
阳绕着地球转,是因为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转的缘故。他指出,如果我们假设地球和其他
星球都绕着太阳转,则我们所看到的天体运转现象将会变得容易理解得多。我们称这种观
念为‘以太阳为中心的世界观’,也就是相信万物以太阳为中心的意思。
哥白尼的主要论点──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当然是正确的。不过他宣称太阳是宇宙
中心的说法可就错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太阳系只是宇宙中无数个星系之一。
宇宙中共有数十亿个银河系,围绕太阳的星系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哥白尼并且相信地球和
其他星球都在圆形的轨道上运转。
他之所以相信轨道是圆形的,只是根据‘天体是圆形的,且绕着圈圈转’这个古老的
观念。自从柏拉图的时代以来,球体与圆形就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几何图形。但在十七世纪
初期,德国天文学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发表了他广泛观察的结果,显示各星球
实际上是以太阳为中心,绕着椭圆形的轨道运转。他并且指出,一个星球在轨道上愈接近
太阳的地方,运转的速度愈快,离太阳愈远则愈慢。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明白提出‘地球
只是众多行星之一’的说法。克卜勒同时强调宇宙每个地方都适用同样的物理法则。
Nicolaus Copernicu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2/Nikolaus_Kopernikus.jpg
Johannes Kepler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4/Johannes_Kepler_1610.jpg
大约与克卜勒同一时代的还有一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也用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天
体的运转。他在研究月球的表面后,宣称月球像地球一样有高山、有深谷。更重要的是,
他发现木星有四个卫星。因此地球并非唯一拥有卫星的星球。然而,伽利略最伟大的成就
还是他首度提出所谓的‘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说法是:‘如果没有外力强迫一个物体改变它所处的状态,则这个物体将会
一直维持它原来静止或移动的状态。’
自从古代以来,反对‘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转’这个说法的人士所持的主要理由之一
就是:地球果真绕着自己的轴心转的话,则它的速度会很快,以至于当你垂直丢一块石头
到空中时,它会掉落在好几码之外。’
Galileo Galilei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c/Galileo.arp.300pix.jpg
在一六四二到一七二七年间,有一个名叫牛顿(Isaac Newton)的英国物理学家,他
是将太阳系与星球轨道描述得最完整的一个科学家。他不但能说出各星球如何绕太阳运转
,而且可以解释它们为何会如此运转。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参考了我们所称的‘伽
利略动力学’。
他提出我们所谓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说宇宙间两个物体相互吸引的力量随物体
的大小而递增,并随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而递减。
他说明少数几种自然法则可以适用于整个宇宙。在计算行星轨道时,他只应用了伽利
略所提出的两个自然法则。一个是惯性定律。牛顿说明所谓惯性定律就是‘一个物体除非
受到外力的作用使它改变状态,否则它会一直处在静止或呈直线进行的状态’。另外一项
定律是伽利略利用斜面证明的定律,就是: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这个物
体会循椭圆形的路径移动。
Isaac Newton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9/GodfreyKneller-IsaacNewton
-1689.jpg
在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会中,以拉丁文念的祈祷文和教会例行祷告一直是宗教仪式的骨
干。只有教士和僧侣能看得懂圣经,因为当时的圣经都是拉丁文写的。但是到了文艺复兴
时期,圣经被人从希伯来文与希腊文翻译成各国语言。这是导致所谓‘宗教革命’的主要
因素。
马丁路德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他并不是当时唯一的宗教改革家。另有一些改革人
士选择留在罗马天主教会中。其中之一是荷兰的伊拉斯莫斯(Erasmus of Rotterdam)。
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并不需要教会或教士居中代祷才能获得上帝的赦免。同时,要取得上帝
的赦免也不是靠购买教会所售的‘赎罪券’。从十六世纪中期起,天主教教会就禁止买这
些所谓的‘赎罪券’。
马丁路德摒斥了教会中许多从中世纪起就形成的宗教习惯与教条。他希望回到新约中
所描述的早期基督教的面貌。他说:‘我们只信靠经文。’他希望以这个口号将基督教带
回它的‘源头’,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希望回到艺术与文化的古老源头一般。
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因此创造了德文的文字。他认为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读得懂圣经
,并从某一个意义上来说,成为自己的教士。
Martin Luther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a/Martin_Luther_by_Cranach-restoration.tif/lossy-page1-600px-Martin_Luther_by_Cranach-
restoration.tif.jpg
Erasmus of Rotterdam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0/Holbein-erasmus.jpg/
800px-Holbein-erasmus.jpg
‘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要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
相形之下,后者则显得较为平实而和谐。整体来说,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
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当时有许多人抱持文艺复兴时期持续不坠的乐观精神,另一方
面又有许多人过著退隐山林、禁欲苦修的宗教生活。无论在艺术还是现实生活上,我们都
可以看到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形式,但另外一方面也有一股退隐避世的潮流逐渐兴起。
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之一是拉丁谚语carpediem,也就是‘把握今天’的意思。另外
一句也很流行的拉丁谚语则是memento mori,就是‘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
笛卡尔诞生于一五九六年,一生中曾住过几个欧洲国家。他在年轻时就已经有强烈的
欲望要洞悉人与宇宙的本质。但在研习哲学之后,他逐渐体认到自己的无知。
笛卡尔于是决定到欧洲各地游历,就像当年苏格拉底终其一生都在雅典与人谈话一样
。笛卡尔说,今后他将专心致力寻求前所未有的智慧,包括自己内心的智慧与‘世界这本
大书’中的智慧。因此他便从军打仗,也因此有机会客居中欧各地。后来,他在巴黎住了
几年,并在一六二九年时前往荷兰,在那儿住了将近二十年,撰写哲学书籍。一六四九年
时,他应克丽思蒂娜皇后的邀请前往瑞典。然而他在这个他所谓的‘熊、冰雪与岩石的土
地’上罹患了肺炎,终于在一六五○年的冬天与世长辞。
称笛卡尔为现代哲学之父是一点也不为过。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发现了人与大
自然的价值。在历经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年代之后,人们开始觉得有必要将现代的思想整
理成一套哲学体系。而第一个创立一套重要的哲学体系的人正是笛卡尔。在他之后,又有
史宾诺莎、莱布尼兹、洛克、柏克莱、休姆和康德等人。
从基础开始创立,企图为所有重要的哲学性问题寻求解释的哲学。
古代有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这几位伟大的哲学体系创立者。中世纪则有圣多玛斯努力为亚
里斯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的神学搭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有关自然与科学、上帝与
人等问题的思潮汹涌起伏,新旧杂陈。一直到十七世纪,哲学家们才开始尝试整理各种新
思想,以综合成一个条理分明的哲学体系。第一位做这种尝试的人就是笛卡尔。他的努力
成为后世各种重要哲学研究课题的先驱。他最感兴趣的题目,是我们所拥有的确实知识以
及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这两大问题成为后来一百五十年间哲学家争论的主要内容。
笛卡尔认为除非我们能够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够认为
它是真的。为了要做到这点,可能必须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尽可能细分为许多不同的因素。
然后我们再从其中最简单的概念出发。也就是说每一种思想都必须加以‘斟酌与衡量’,
就像伽利略主张每一件事物都必须加以测量,而每一件无法测量的事物都必须设法使它可
以测量一样。笛卡尔主张哲学应该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唯有如此才可能建立一个新观
点。最后,我们还必须时时将各种因素加以列举与控制,以确定没有遗漏任何因素。如此
才能获致一个结论。
Descarte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3/Frans_Hals_-_Portret_van_
Ren%C3%A9_Descartes.jpg
史宾诺莎是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他因为发表异端邪说而被逐出教会。近代很少有哲
学家像他这样因为个人的学说而备受毁谤与迫害,原因在于他批评既有的宗教。他认为基
督教与犹太教之所以流传至今完全是透过严格的教条与外在的仪式。他是第一个对圣经进
行‘历史性批判’的人。
  “他否认整本圣经都是受到上帝启示的结果。他说,当我们阅读圣经时,必须时时记
得它所撰写的年代。他建议人们对圣经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如此便会发现经文中有若
干矛盾之处。不过他认为新约的经文代表的是耶稣,而耶稣又是上帝的代言人。因此耶稣
的教诲代表基督教已脱离正统的犹太教。耶稣宣扬‘理性的宗教’,强调爱甚于一切。史
宾诺莎认为这里所指的‘爱’代表上帝的爱与人类的爱。然而遗憾的是,后来基督教本身
也沦为一些严格的教条与外在的仪式。”
  到事态最严重时,连史宾诺莎自己的家人也与他断绝关系,他们以他散布异端邪说
为由,剥夺他的继承权。这点令人备感讽刺,因为很少人像史宾诺莎这样大力鼓吹言论自
由与宗教上的宽容精神。由于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对,史宾诺莎最后决定过清静隐遁的生活
,全心研修哲学,并靠为人磨镜片餬口。
  “他后来以磨镜片维生这件事可说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一个哲学家必须帮助人们用一
种新的眼光来看待生命。史宾诺莎的主要哲学理念之一就是要用永恒的观点来看事情。”
Spinoza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a/Spinoza.jpg
最重要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是洛克、柏克莱与休姆,都是英国人。十七世纪主要的理性
主义哲学当中,笛卡尔是法国人,史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兹则是德国人。所以我们通
常区分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就是那些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亚里斯多德曾经
说过;‘我们的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这是对经验主义的最佳说明
。这种观点颇有批评柏拉图的意味。因为柏拉图认为人生下来就从观念世界带来了一整套
的‘观念’。洛克则重复亚里斯多德说的话,但他针对的对象是笛卡尔。”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对它并没有任何固有的概念或观念。如
果我们有一个观念或概念是和我们所经验的事实完全不相关的,则它将是一个虚假的观念
。举例来说,当我们说出‘上帝’、‘永恒’或‘实体’这些字眼时,我们并没有运用我
们的理智,因为没有人曾经体验过上帝、永恒或哲学家所谓的‘实体’这些东西。因此,
虽然有许多博学之士著书立说,探讨这些事物,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提出什么新见解。这
类精心构筑的哲学体系可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却是百分之百的虚幻。十七、十八世纪的哲
学家虽然继承了若干这类理论,但他们现在要把这些理论拿到显微镜下检视,以便把所有
空洞不实的观念淘汰掉。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比喻为淘金。你所淘取的东西大多是沙子和
泥土,但偶尔你会发现一小片闪闪发亮的金屑。”
第一位是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他生于一六三二到一七○四年间,主要的
作品是《论人之理解力》(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出版于一六九○
年。他在书中试图澄清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第二,我们是否可以信赖
感官的经验?
洛克宣称,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曾看过、听过的事物。在我们看过、听
过任何事物之前,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Tabula rasa,意思是‘空白的板子’。
洛克认为,在我们的感官察知任何事物前,我们的心灵就像老师还没有进教室之前的
黑板一样空白。他也将此时我们的心灵;比做一间没有家俱的房间。可是后来我们开始经
验一些事物,我们看到周遭的世界,我们闻到、尝到、摸到、听到各种东西。其中又以婴
儿最为敏锐。这是洛克所谓的‘单一感官概念’。然而,我们的心灵除了被动地接收外界
的印象之外,同时也积极地进行某种活动,它以思考、推理、相信、怀疑等方式来处理它
所得到的各种单一感官概念,因此产生了洛克所谓的‘思维’(reflection)。
所以说,他认为感觉(sensation)与思维是不同的,我们的心灵并不只是一具被动
的接收器,它也会将所有不断传进来的感觉加以分类、处理。而这些是我们需要当心的地
方。
休姆生长在苏格兰的爱丁堡附近,家人希望他修习法律,但他觉得自己‘对哲学和学
习以外的事物有不可抗拒的排斥心理’。他生在启蒙时代,与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与卢梭
等人同一个时期。他早年曾经遍游欧洲各地,最后才回到爱丁堡定居,度过余年。他的主
要作品是《人性论》(Treatise on Human Nature),在他二十八岁时出版。但他宣称他
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有了写这本书的构想。
身为一个经验主义者,休姆期许自己要整理前人所提出的一些混淆不清的思想与观念
,包括中世纪到十七世纪这段期间,理性主义哲学家留传下来的许多言论和著作。休姆建
议,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他说,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带我们体验日常
生活,而事实上哲学家们提示的那些行为准则都是我们对日常生活加以省思后,便可以领
悟出来的’。
John Locke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1/JohnLocke.png
David Hume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a/Painting_of_David_Hume.jpg
“柏克莱(George Berkeley)是爱尔兰的一位天主教的主教,生于一六八五到一七五
三年间。”
他觉得当时的哲学与科学潮流可能会对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有不利的影响。他认为他那
个时代无所不在的唯物主义,将会腐蚀基督徒对于上帝这位创造者与大自然保护者的信心

他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提出这个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
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确实
存在。他认为,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实体’存在,我们就是妄下结
论,因为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
柏克莱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
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根据柏克莱的看法,我们的灵魂可能是形成我们本身各种概念的原因,就像我们在做
梦时一般。但世间只有另外一个意志或灵可能形成造就这个‘形体’世界的诸般概念。他
说,万物都是因为这个灵而存在,这个灵乃是‘万物中的万物’的成因,也是‘所有事物
存在之处’。
柏克莱不只质疑物质真实性的问题,他也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否绝对存在或
独立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认知可能也只是由我们的心灵所虚构的
产物而已。我们的一、两个星期并不一定等于上帝的一、两个星期……
George Berkeley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d/John_Smibert_-_Bishop_Geor
ge_Berkeley_-_Google_Art_Project.jpg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一些事情,包括康德的哲学与浪漫主义。黑格尔也将是这
里面的一个重要人物。谈到他时,势必要谈到祁克果(Kierkegaard)如何怒气勃勃地驳斥
黑格尔的哲学。然后将简短地谈一下马克思、达尔文和佛洛伊德等人。最后如果我们能够
想办法谈一下沙特和存在主义。
另一位大哲学家是德国的康德(Immanuel Kant)。但十八世纪的法国也出现了许多重
要的思想家。我们可以说,十八世纪前半,欧洲的哲学中心是在英国,十八世纪中期,是
在法国,十八世纪末,则是在德国。
法国启蒙时期哲学家的一些共同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几个人物是孟德斯鸠、伏尔泰和
卢梭。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口号就是反抗权威。当时许多法国哲学家都到过英国。那时的英国
在很多方面都比法国开明。这些哲学家受到英国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的宇宙物理学─
─的吸引,也受到英国哲学──尤其是洛克的政治哲学──的启发。他们回到法国后,对
于传统的权威愈来愈不能认同,认为有必要对前人所谓的真理抱持怀疑的态度。他们的想
法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行找寻问题的答案。在这方面他们受笛卡尔的启发很大。
休姆本人到一七七六年才逝世。那时孟德斯鸠已经死了大约二十年了。两年后,也就
是一七七八年,伏尔泰和卢梭双双去世。可是他们三人都到过英国,非常熟悉洛克的哲学
。洛克的经验主义理论前后并不一致。例如他相信人对上帝的信仰和若干道德规范是人的
理性中所固有的。这个想法也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
启蒙时代最大的成就是出版了一套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大规模百科全书。这套书共有
二十八册,在一七五一年到一七七二年间出版。当时所有知名的哲学家与文人都参与了编
纂工作。他们打出的口号是‘你在这套书中可以查到所有的知识,上自铸造大炮的方法,
下至制针的技术’。
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认为一旦人的理性发达、知识普及之后,人性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所有非理性的行为与无知的做法迟早都会被‘文明’的人性取代。这种想法后来成为西欧
地区的主要思潮,一直到前几十年为止。今天我们已经不再相信所有的‘发展’都是好的
。事实上,早在法国启蒙时期,就已经有哲学家对所谓的‘文明’提出批评。
当时有些人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但对于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而言,‘自然’几乎
就代表‘理性’,因为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赐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他们的
说法是:所谓的‘原始民族’常常比欧洲人要更健康、更快乐,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文明
化’。卢梭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因为自然是好的,所以人如果能处于‘自
然’的状态就是好的,可惜他们却往往受到文明的败坏。卢梭并且相信大人应该让小孩子
尽量停留在他们天真无邪的‘自然’状态里。所以我们可以说体认童年的价值的观念从启
蒙时代开始。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童年只不过是为成年人的生活做准备而已。可是我们
都是人,儿童跟大人一样,也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
康德于一七二四年诞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Konigsberg),父亲是一位马鞍师
傅。康德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小镇上,一直到他八十岁过世为止。他们一家人都是非常虔诚
的教徒,而他的宗教信仰也成为他的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他和柏克莱一样,觉得有必要
巩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础。
康德对于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很深厚的了解。他对笛卡尔和史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与
洛克、柏克莱和休姆等人的经验主义都很精通。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不过他认为
理性主义者将理性的重要性说得太过火了,而经验主义者则过份强调感官的经验。
康德同意休姆和经验主义者的说法,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透过感官而来的,
但他也赞成理性主义者的部分说法,认为我们的理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可以决定我们如何认
知周遭的世界。换句话说,他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会受到人类心灵中某些状况的影响

我们所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与‘空
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form of intuition)。他强调我们心灵中的这两种
‘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换句话说,我们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
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因为我们无法脱掉理性这副‘眼镜’。
Immanuel Kant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2/Kant_gemaelde_3.jpg
浪漫主义时期它从十八世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到了一八五○年以后
就不再有一个涵盖诗、哲学、艺术、科学与音乐的‘纪元’了。”
当时的新口号是‘感情’、‘想像’、‘经验’和‘渴望’。过去部分启蒙时期的哲
学家,包括卢梭在内,也曾经提到感情的重要性。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开始批评过于
偏重理性的做法。以往隐而不显的浪漫主义如今成为德国文化的主流。
许多浪漫主义者自认是康德的传人,因为康德已经确认我们对于‘物自身’所知有限
,同时他也强调自我的作用对于知识(或认知)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完全
随心所欲的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生命。浪漫主义者便利用这点发展出几乎毫无限制的‘自
我崇拜’,并且因此而歌颂艺术方面的天才。
贝多芬就是其中之一。他用音乐来表达自我的情感与渴望,比起巴哈和韩德尔这些多
半以严格的音乐形式创作乐曲,以歌颂上帝的巴洛克时期大音乐家,贝多芬可以说是一个
‘自由的’艺术家。
根据康德的说法,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他的认知能力。德国诗人席勒(Shille
r)更进一步发挥康德的想法。他说,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像玩游戏一般,而人唯有在玩
游戏的时候才是自由的,因为那时他可以自己订定游戏规则。浪漫主义者相信,唯有艺术
才能使我们更接近那‘无以言喻’的经验。有人甚至将艺术家比做上帝。
‘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浪漫主义者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
──或是成天做白日梦、浪费生命。至于日常的事务留给那些俗人做就行了。
Jean-Jacques Rousseau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7/Jean-Jacques_Rousseau_%28
painted_portrait%29.jpg
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哲学家是谢林(Schelling),生于一七七五年到一八五四年
间。他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他认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
──都是一个‘绝对存在’(Absolute)(或世界精神)的表现。
谢林说,自然是肉眼可见的精神,精神则是肉眼看不见的自然,因为我们在大自然中
到处都可感受到‘产生结构的精神’(structuring spirit)。他说,物质乃是沉睡中的
智性。
谢林在大自然中看到了‘世界精神’,但他也在人类心灵中看到同样的‘世界精神’
。自然与精神事实上都是同一事物的显现。
对于许多浪漫主义者而言,哲学、自然科学研究和诗学都是不分家的。坐在自家的阁
楼上,写一些灵感泉涌的诗歌和研究植物的生命或岩石的成份只是一体的两面,因为大自
然不是一个死的机械,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精神。
Schelling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e/Nb_pinacoteca_stieler_frie
drich_wilhelm_joseph_von_schelling.jpg
“黑格尔(Georg Wihelm Friedrich Hegel)乃是浪漫主义的传人。”
我们几乎可以说他是随着德国精神的发展而成长的。他在一七七○年出生于斯图加特,十
八岁时开始在上宾根(Tubingen)研究神学。一七九九年时他在耶纳镇与谢林一起工作。
当时正是浪漫主义运动狂飙的年代。他在耶纳当了一段时间的助理教授后,便前往德国民
族浪漫主义的中心海德堡担任学校教授。一八一八年时,他在柏林任教。当时柏林正逐渐
成为德国的精神中心。他在一八三一年死于霍乱。后来他的‘黑格尔主义’在德国各大学
内吸引了无数的信徒。”
  “黑格尔几乎统一了所有曾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理念,并且加以发展。可是他却受
到谢林等许多人的尖锐批评。”
  “谢林和其他的浪漫主义者曾经说过,生命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他们所谓的‘世界精神
’上。黑格尔也用‘世界精神’这个名词,可是意义却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世界精神
’或‘世界理性’乃是人类理念的总和,因为惟独人类有‘精神’可言。只有从这个角度
,他才可以谈世界精神在历史上的进展。但我们不可以忘记:这里他所说的世界精神是指
人类的生命、思想与文化。”
黑格尔却说‘真理是主观的’,因此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
。他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黑格尔之前的哲学体系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试图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建立一套永恒
的标准。笛卡尔、史宾诺莎、休姆和康德等人都是如此。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试图探索人
类认知的基础,但他们都声称人类对于世界的知识是不受时间影响的。
黑格尔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相信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因此世间并没有‘永恒
的真理’,没有‘永久的理性’。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
根据黑格尔的法则,这样强烈的说法一被提出后,就一定会出现另外一种与它牴触的
学说。黑格尔称此为‘反题’或‘否定’。而否定伊利亚派哲学的人就是赫拉克里特斯。
他宣称‘万事万物都是流动的’。这样一来,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思想流派之间就出现了一
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后来被恩培窦可里斯消除了,因为他指出两种说法都各有正
确之处,也各有错误之处。
他也称这三个知识的阶段为‘正’、‘反’、‘合’。举例来说,你可以称笛卡尔的
理性主义为‘正’,那么与他正好相反的休姆的经验主义就是‘反’。但这两种思潮之间
的矛盾或紧张状态后来被康德的‘合’给消除了。康德同意理性主义者的部分论点,但也
同意经验主义者的部分论点。可是故事并非到此为止。康德的‘合’现在成了另外一个三
段式发展的起点,因为一个‘合’也会有另外一个新的‘反’与它相牴触。
Georg Wihelm Friedrich Hegel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8/Hegel_portrait_by_
Schlesinger_1831.jpg
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对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的反动。但它也包括了跟祁
克果同一时期的一个丹麦人的世界观。他就是著名的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他对大自然种
种不可思议的细微事物也有很敏锐的观察力。比他早一百多年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也看
到相同的事物。莱布尼兹对史宾诺莎的理想主义哲学的反动就像是祁克果对黑格尔的反动
一般。
祁克果生于一八一三年,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管教,并且遗传了父亲的宗教忧郁症。
由于得了忧郁症,他觉得自己必须解除婚约。但此举不太受到哥本哈根中产阶级的谅解,
所以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一个受人唾弃和耻笑的对象。后来他逐渐也厌弃世人、耻笑世
人,并因此而逐渐成为后来易卜生所描述的‘人民公敌’。
他在晚年时,对于社会更是大肆批评。他说:‘整个欧洲正走向破产的地步。’他认
为他生活在一个完全缺乏热情和奉献的时代。他对丹麦路德派教会的了无生气尤其感到不
满,并对所谓的‘星期日基督徒’加以无情的抨击。
对于祁克果而言,基督教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而且是无法用理性解释的。因此一
个人要不就是相信基督教,要不就不信,不可以持一种‘多少相信一些’或‘相信到某种
程度’的态度。耶稣要不就是真的在复活节复活,要不就是没有。如果他真的死而复活,
如果他真的为我们而死的话,那么这件事实在深奥难解,势必会影响我们整个生命。
Soren Kierkegaard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9/Kierkegaard.jpg
马克思有一个名叫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朋友、同事,对被后人称为‘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就有很大贡献。除此之外,二十世纪的列宁、史达林、毛泽东和其他许多
人对‘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形成也有贡献。
黑格尔把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叫做‘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马克思认为这种说
法正好与事实相反。他想证明物质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精神关系’并不会造成
物质的改变,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了新的‘精神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促成改变并因
此把历史向前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这是受到当时团体经济结构影响的缘故。古代的生产工作主要是由奴隶来做,所以一
般人没有必要去发明一些实用的器物来增进生产力。这个例子显示物质条件如何影响一个
社会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将这些物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条件称为社会的基础,并将社会思想、政治制
度、法律规章、宗教、道德、艺术、哲学和科学等称为社会的上层构造。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社会的‘基础’分成三个阶层。最‘根本’的一个阶层就是一
个社会的‘生产条件’,也就是这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与资源。我所谓条件指的是
气候、原料等因素。这些东西是每一个社会的基础,而这个基础明显决定这个社会的生产
种类,同样的,也决定这个社会的性质与它的整体文化。
社会基础的下一个阶层,也就是那些拥有生产工具的人。人们分工的方式和财产的分
配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在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彼此之间都会有冲突存在。在古
代的奴隶社会,这种冲突是存在于一般人和奴隶之间。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则存在于封
建贵族和农奴之间,后来则存在于贵族与一般人之间。但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资
本主义社会,这种冲突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者和工人(或无产阶级)之间。因此冲突乃是
存在于那些拥有生产工具的人和那些没有生产工具的人之间。既然‘上层阶级’不会自愿
放弃权力,因此唯有透过革命才能改变社会现况。
在马克思之后,社会主义运动分成两股主流,分别是社会民主运动和列宁主义。社会
民主运动主张以和平渐进的方式迈向社会主义,这也是欧洲所采取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
为‘缓慢的革命’。而列宁主义则仍然信奉马克思所说的‘革命是打倒旧有的阶级社会的
唯一方式’,这种思想对于东欧、亚洲和非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就这样,这两种运动各
自以其不同的方式来对抗贫穷与压迫。
“一个幽灵困扰著欧洲-共产主义幽灵。旧欧洲的所有
作者: messfang (水冗的黑狗)   2020-08-04 16:06:00
谢谢分享!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20-08-04 18:53:00
好长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0-08-04 20:17:00
感觉像复习了西洋哲学史,虽然忘记我西洋哲学看哪些
作者: jemima (晴天)   2020-08-04 21:08:00
乔斯坦贾德赞!以故事性来说,觉得纸牌的秘密更棒呦:)
作者: se2422 (库柏)   2020-08-04 23:54:00
推荐这本书,另外也推荐纸牌的秘密。
作者: sdto (sdto)   2020-08-05 02:08:00
喜欢他的庇里牛斯山的城堡
作者: loveriver777 (梦幻白老虎)   2020-08-05 12:31:00
很喜欢纸牌的秘密 很有趣
作者: yuenru (有挑戰很好呀)   2020-08-05 20:54:00
一直搞混苏西的世界
作者: wown (wown)   2020-08-06 22:33:00
喜欢纸牌的秘密+1
作者: winds1202 (凉鱼)   2020-08-08 23:09:00
哲学入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