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给予:华顿商学院最启发人心的一堂课 读

楼主: Rex1992 (大沈)   2020-06-27 00:46:08
网志图文好读版:
https://reurl.cc/KkY62m
有缘能阅读《给予:华顿商学院最启发人心的一堂课(give and take)》,是因为上个月读了《花掉的钱都会自己流回来》这本书,作者引用了"给予"这本书的主轴观念,也就是将社会大众区分为:给予者、互利者及索取者三种类型,引起我的好奇心,便去市图借了这本2013年出版的书。
Give and Take这本书的作者叫做Adam Grant,他是华顿商学院最年轻、也是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教授,专长是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可以改善全人类的生活。
Adam Grant发现:大部分的人都将生活重心放在工作上,甚至醒著的时间有一大半都奉献给工作,但为什么多数人面对工作缺提不起劲?甚至对自己的工作完全不满意?
这样一个"职场心理学"的大哉问,相信很多步入职场的人都曾经想过,但最后多半会告诉自己:“工作赚钱本来就不轻松。”,这样的结论。
但作者用本书推翻大众的见解。究竟,工作要如何获得成就感、满意度与快乐?我也想当个好人,但为何最后总是沦为工具人被利用?
书中用了许多成功、失败人士的真实案例作为故事,并辅以各式的心理学研究做理论基础。我把一些看到很有感触的段落,记录在这边:
一、“假给予、真索取”的冒牌索给予者
索取者或许能因为“吻上位”而崛起,却也会因为“踹下位”而失势。研究指出,通常人的权力越大,就会越自视甚高、感觉自己掌握的东西越多—也就是会更没有包袱,更敢表现出自己的天性。
因此索取者得势后,便不会那么关心自己给同侪及下位者的观感,他们会认为自己有权追求自利的目标,尽可能搜刮利益。如此一来,随着时间过去,亏待同侪和下属的做法,便会损害他们的人际关系与声誉。
二、“互利者”希望互惠的缺点
当得到的恩惠附带着一些条件或暗示,人际间的往来也就没那么美好了,比较不像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倒像是交易,因为谁知道你是真的想帮我,或只是想来一场利益交换,未来再让我还你人情债?
三、给予者就像太阳
索取者就像黑洞一样,吸走了身边人的能量,而给予者则像太阳,能替身边的人注入能量。给予者会替同事创造贡献的机会,而不是坚持执行自己的想法、独揽功劳,而遇到自己不认同的建议时,也会尊重直言建议的人,不会贬低他们。
四、以给予的精神经营人脉
我们应该把人脉当成替所有人创造价值的管道,而不是独善其身的工具。以这种给予精神经营人脉,将可彻底改造传统的利益交换思维,让人脉网络中的所有成员都得到最大收获。
五、责任认知偏误
许多人都会高估自己对情感关系的贡献,这就是责任认知偏误(responsibility bias):我们会放大自己的贡献比例。索取者尤其容易产生这种偏误。而会有这样的偏误,是因为我们都想在自己及别人心中留下正面形象。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资讯失调。因为我们深知自己给予了多少,却不一定清楚别人付出多少。我们自己的付出一项项都看得清楚分明,但别人的心力我们只能看到一部分,因此到了判断功劳该给谁时,我们多半比较意识到自己的贡献。
而这种偏误往往是团队合作失败的主因。
六、人人都是潜力股
管理学学者Brian McNatt曾检视17份研究,并分析不同企业中将近3000名员工,从银行、零售到制造业都有。他的研究归纳出:若一些随机选出的管理者,将某些员工视为高潜力员工,那些员工就真的能发挥高潜力。
McNatt的结论是,这些干预“对员工表现会有相当大的影响”,他鼓励在上位者:“第一:应真心关注并相信员工的潜力。第二:应支持组织成员并传达这个讯息,激发他人的努力,帮助他们确实发挥潜力;管理者须体认上述做法所能带来的力量和影响。”
索取者很少如此,因为他们通常不太信任别人的能力,往往低估同侪及下属的潜力。索取者常怀疑别人利益不良,总是小心翼翼提防别人伤害自己,甚至遇到有能力的人,会将其视为威胁,不愿加以支持和栽培。
给予者通常他人的意图感到乐观且信任,他们担任领导者时经常能看见每个人的潜力。给予者心中的默认立场就是“人人都是潜力股”,把每个人都当人才看待,努力栽培出他们最好的一面。
七、柔软沟通:谦逊的力量
研究指出,影响力有两大来源,分别是权力与声望。索取者擅长取得权力后,采取强硬沟通,会放大音量来显示权威,喜夸耀,骄矜自大,必要时不惜诉诸愤怒及恫吓。
但这种影响他人的做法能持久吗?
通常我们越想表现得高高在上,对方反而会越抗拒。这样把权力揽在自己身上依然是"零和赛局"—我展现得越有权威,你就显得越不如我。而一旦索取者遇到权力更高的人,便可能丧失影响力。
相较之下,声望则不是零和的特质,我们可以分到的尊崇和景仰并没有总额上限,这代表透过声望来影响他人通常较为持久。
与索取者强硬沟通的相反做法称为“柔软沟通”。采取柔软沟通的人,通常言语平实,不把话说满,会大量聆听别人的意见,他们言谈间流露出自己的不完美及短处,也会使用委婉的规避语及不确定的语气。
接着,作者Adam Grant举了他在26岁时,向美军资深将领授课的亲身经验,证明了"柔软沟通"的效果。
八、“影响力真空”:避免成为缺乏目标的给予者
这边作者举了一个实例。一名叫做康芮的教师,在原先任教的学校碰上职业倦怠的困境,因为她没有办法在这间,充满放牛班的学校获得任何的成就。
然而面对这样的低潮,康芮决定付出的更多。
她开始在非营利组织担任志工,并在校外协助优秀的低收入学生进入大学。看似行程排得更满,但实际效果却是填补了她在原先学校教书所感受到的“影响力真空”。
作者研究发现,如果工作者能察觉自身的影响力,就更能对抗压力,避免倦怠,并维持工作的动力与绩效。
九、关系描述(relational account):坚定替他人争取权益
这边的实例,是一名叫做萨米尔的印度人向公司协商、谈判,争取加薪的故事。萨米尔是个好好先生,然而最终他以家人为立场发声,并谈判成功。
这种做法叫做关系描述,也就是在提出要求时,展现出自己是在维护他人利益,而非为了一己之私。
十、冷血无情王变得成熟了
这段我想特别纪录,是因为笔者真的亲身碰过书中的“冷血无情王”。
戴瑞克原先为一名职业选手,后来成为专业的谈判人。然而他的谈判作风被商学院同学们批评为"冷血无情王。原因是出自于,他出身是职业选手,一路走来的心得就是如果自己不尽量掠夺最大价值,就很可能任人宰割。
他说:“我极力索取,带来短期的好处,但却付出长期的代价,因为一个同事因此跟我交恶,我的名声也坏了。”
最终戴瑞克改走给予者的路线,冷血无情王才变得成熟了。
作者: avp0225 (avp)   2020-06-27 08:25:00
谢谢你的心得,想找书来看
作者: akaneL (像merry一样快乐)   2020-06-27 20:44:00
谢谢分享
作者: koalaq (忘了)   2020-06-28 15:25:00
给予的相反就是全拿
作者: overhead (overhead)   2020-06-29 12:21:00
比起作者在ted的演讲,书本身其实没那么好看。举的许多都是特定例子,而非提供统计数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