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部落格
https://tinyurl.com/y7atu6lp
人的首要天职,
是采取适当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犯错者必须付出代价。
这不只是在纳粹集中营的教条,应用在人生也是一样。
但人活在世上,并不是只有靠自己的手段才能造就自己。
手上纹上囚犯编号后,大家都失去了为人的资格,而只是一个物件,
这也是这本书名的由来。
书名取的非常好,这也是我拿出来看的原因。
作者在二战将结束时才进到集中营,11个月后,
同一列火车650个人最后只剩二十多人活下来;
同一个火车车厢45只有包含他4人活下来,
他很幸运是被党卫军筛选的生存者,
后来听说到了最后期,
没有筛选而是随机挑选车厢,
选中的整车进到毒气室。
本来还会一起聚会的意大利裔囚犯,
后来发现聚会的人越来越少,
出席的人越来越虚弱,
为了不要再看到这些而决定不要这样做比较好。
抽签决定进毒气室后,
没抽中的大声感谢主,
而抽中的人就躺在旁边,
这是多么残忍的景象。
好不容易发现德国可能战败,
党卫军开始撤退,
偷偷爬出去采马铃薯的人,
爬到一半就饿死了 。
这些惨况在作者的笔下,
就好像是一些没有带情绪的事件,
而就算作者有带着情绪讲述一些残忍的事,
感觉也好像是没有很严重(但明明就超严重),
我跟家母讨论这件事的时候,
她说大概就是因为他表达情绪是用这种方式,
所以才能够活下来。
但若拿另一本集中营巨作:埃利维瑟尔的“夜”,来比较,
夜的伤痛描写真的是痛澈心扉的心里刻痕。
而夜的作者若如他笔中的情感丰富,
那家母说的也不是完全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