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日本台湾研究政治第一人:我所认识的若

楼主: vikk33 (陈V)   2020-03-30 20:31:51
日本台湾研究政治第一人:我所认识的若林正丈及其《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
https://reurl.cc/4R43Q3
作者:吴密察(台大历史系兼任教授、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 )
老友若林正丈教授的《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增补版)》将出版新版的中文版,由于是再
次增补出版,因此,这个新版本可说是第二次增补版。出版社要我写一篇“导读”,我不
能推辞,我就以近四十年来总是“先读为快”地阅读这位老友的研究论文的印象,写一篇
如同回顾我们两人之间的学术友谊的“导读”──这样说来,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导读”
,倒不如说是“回忆”。
一、若林正丈与1970年代台湾史研究的展开
1970 年代,是战后出生的这一代人长大成人的二十余年后的时代。日本、台湾的战后世
代在这个时间点,一方面要面对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处境,一方面也想要理解自身处境
的所来由。我当年所接触来自日本的台湾史研究者,不论是若林正丈,还是春山明哲、近
藤正己、栗原纯等人,莫不是想要知道战前日本的殖民台湾统治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台湾
方面,与我大致同辈的朋友(一般来说,似乎大多比我稍长几岁),也想要了解到底台湾
的历史是如何地一路走来的?
对应于上述的时代背景,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1970 年前后的日本和台湾都开始有了
对台湾(史)研究相当重要的条件整备,也有了一些很明显的展开。
首先,自 1970 年开始,日本方面连续出版了战后早期即留学日本的台湾学生研究台湾史
或与台湾史相关的博士论文。例如,黄昭堂《台湾民主国の研究》(东大出版会,1970年
)、戴天昭《台湾国际政治史》(法政大学出版局,1971年)、许世楷《日本统治下の台
湾──抵抗と弾圧》(东大出版会,1972年)、江丙坤《台湾地租改正の研究》(东大出
版会,1974年)、涂照彦《日本帝国主义下の台湾》(东大出版会,1975年)、刘进庆《
戦后台湾経済分析》(东大出版会,1975年)。
而在台湾,自立晚报出版社也出版了叶荣钟执笔的《台湾民族运动史》(1971年)。关于
史料方面,1920-1930 年代日本殖民台湾时代的“抗日运动”史料,也被复刻出版了。台
湾方面复刻了《台湾青年》、《台湾》、《台湾民报》(东方文化出版社,1974年),日
本方面复刻了殖民地警察的重要史料《总督府警察沿革志(台湾社会运动史)》(龙溪书
舍,1973年)。
其次,也可以看到台、日双方都有新世代年轻人意欲了解日本殖民时代台湾历史的动向。
东京方面,1970年以戴国煇为中心集结了一批年轻人成立了“台湾近现代史研究会”。同
年,台湾方面则有救国团比照“暑期战斗营”的方式,在强调“200 万年前台湾与大陆相
连”、“血浓于水”、“国民革命与台湾”的内容框架下,与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北市
文献委员会合办“台湾史蹟源流研究会”,提供大专学生、中学教师一些台湾史地知识。
相对于国民党政府提供的“官制历史”,一些与当时的政府保持着距离的年轻人,则用自
己的方式去挖掘被遗忘了的台湾历史。例如,林载爵等人在台中东海花园“发现”了杨逵
,并在该基础上陆续于杂志上介绍日本时代的文学家与文学作品。显然,台、日双方上述
的展开,有其完全不同的社会脉络,其内容、性质与聚合目的也完全不同,但相同的是两
地都有年轻世代亟欲了解台湾历史。
1975 年,我由郑钦仁教授介绍,认识了王诗琅先生。当时,王诗琅先生身体不是很好,
我帮他处理《台湾风物》杂志的各种杂务,经常出入王诗琅先生家。就像林载爵、林瑞明
在东海花园“发现”杨逵一样,王诗琅也是我当时想要了解日本时代台湾史知识的活字典
,透过与他聊天,我知道了很多日本时代的史事与人物,认识了很多日本时代曾经活跃的
“文学运动”、“抗日运动”前辈,以及和我一样想要了解台湾近代史的年轻人。
我之所以知道日本有个年轻的台湾史研究者──若林正丈,应该就是王诗琅先生跟我说起
的。大概在 1980 年初,王诗琅先生跟我说到,有几个研究日本时代台湾史的日本年轻人
,其中一个名叫若林正丈的,写信来说近期将要来台湾,希望能够拜访他。王诗琅先生想
要介绍我跟他认识。后来,过了不久,当时在台大历史研究所留学就读的近藤正己,就带
著若林来台大历史系找我了(当时我在台大历史系担任助教)。
自 1980 年我与若林正丈认识算来,到现在已经大约四十年。在此之前,若林已来过台湾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若林 1980 年的这次台湾之行的确让他很震惊吧。我记得他来台的
那段时间正好碰到林义雄家的灭门血案,他当时住在近藤正己的家就在林宅附近,在那个
时候的我们共同面对了突如其来的悲伤、愤怒、恐惧、诡谲、茫然的复杂社会气氛,每每
无言,难以交谈。
此后,若林经常来台湾,其中一项工作是来台湾“看选举”。我当年已经多少帮党外跑腿
,也在党外杂志写文章,因此经常成为他来台观察选举时的讨论对象,偶尔也会在他报导
选举的文章中以代号出现。大概就是在 1980 年代中期以后,若林逐渐将他的研究重心转
移到台湾当代政治研究,后来延伸到战后政治史的研究。他对于台湾当代政治的研究,几
乎成为日本社会了解台湾的知识基础,而且与台湾的本土化、民主化、自由化同步,他的
相关著作也多即时地在台湾中译出版。
但是,若林原来的学术研究生涯,是从研究日本殖民地时代台湾人之抗日运动开始的,《
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就是他早期研究的结集。
延伸阅读:战后台湾社会的私密、政治民主化与台湾民族主义──导读《战后台湾政治史

二、《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独具的慧眼与特色
《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初版于1983年,其基础是若林正丈申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
,包括两个部分:(1)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2)台湾抗日运动几个不同流派的研究

关于“台湾抗日运动史”的研究,向来都极度受限于《总督府警察沿革志》所提供的史料
与梳理架构。因此,初期的“研究”大致都是精要地摘述《总督府警察沿革志》的既有内
容,或只是对《总督府警察沿革志》之记述做部分地“反读”和补充。1970年代《台湾青
年》、《台湾》、《台湾民报》等史料复刻出版之后,情况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即使当年
国内最被广泛阅读的叶荣钟所执笔的《台湾民族运动史》,除了内文中偶尔表现出作者作
为当年运动实际参与者的意见或评论之外,也未多少超越《总督府警察沿革志》。所以,
1970年代进入此领域进行研究的若林正丈,应该也难以完全避免这种困境。
但是,若林的“台湾抗日史”研究,已经与同时代的一般研究有不一样的展开。例如,他
关于台湾共产党的研究(本书第二篇第三章),就特别将焦点集中在其与“第三国际”的
关系,尤其是第三国际的革命纲领与革命策略。而且,他特别对于各种不同流派(立场)
的抗日运动,做出了类型性的定性。
关于黄呈聪之研究(本书第二篇第一章)、关于台湾抗日与中国国民革命关系之研究(本
书第二篇第二章),分别以“待机”、“追寻遥远的连带”点明其抗日姿态的特性,都可
谓是具有慧眼的类型定性。这种类型论的研究方法,常能以简驭繁,一直是若林之台湾研
究的特色。由于第二篇各章分别处理了抗日的各种流派(立场),因此特别以序章“台湾
抗日民族主义的问题状况”来对之做整体的鸟瞰分析,尤其是其中以座标轴的图示方式,
更清楚地标示了抗日各派别的立场位置。
本书第一篇的基础是 1980 年若林正丈与春山明哲合著的《日本植民地主义の政治的展
开 1895-1934:その统治体制と台湾の民族运动》。此书中春山明哲执笔的部分,追寻了
自1895年以来就主张在台湾采取“内地延长主义”的原敬,如何在1919年朝鲜三一独立运
动之后将“内地延长主义”落实下来。若林正丈所执笔的部分则是研究台湾人如何在“内
地延长主义”所开创出来的政治、法制条件下,展开循法斗争的帝国议会请愿,要求设立
台湾议会。
所以,若林除了梳理了台湾人的运动之外,还用了不少篇幅来介绍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情
势、舆论思潮。如果我们注意到经过若林正丈整理分析之后的台湾抗日运动,就会发现台
湾的抗日运动其实高度地与台湾之外的因素相关联,尤其是日本与中国的因素相关(本书
第一篇、第二篇的标题,分别为“大正民主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中国革命与台
湾知识分子”,就说明了这种情况),而且除了台湾共产党之外,各派别的抗日运动基本
上都是采取稳健温和的立场。
延伸阅读:“亲日台湾”是理所当然的吗?若林正丈看台湾的两个“战后七十年”
三、2001年的增补版
本书第一版于 1983 年出版,基本上收录了若林正丈在 1970 年代的相关研究成果。
2001 年所出版的《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增补版)》,则新加入了 1980 年代以后的研
究成果。如上所述,1980 年代中期以后,若林将其台湾研究转向了台湾当代政治研究,
并在日本学界开拓了一个台湾研究的新领域。但基于原本之日本殖民时代研究的延伸,或
者因应学术会议之邀请,他还是偶尔发表一些有关日本时代台湾史的研究文章。2001 年
的增补版所收入,列为“附篇”的四篇论文就属于这种类型。
首先,1983 年他利用了东大教养学部所藏的总督府教育官僚隈本繁吉之文书,写成〈总
督政治与台湾本地地主资产阶级〉。若林利用隈本文书,研究 1910 年代前期,总督府与
台湾人之间因为总督府需要台湾人协力“理番”事业,而台湾人需要高等普通教育机关,
彼此之间有了一个妥协的结果,即成立公立台中中学校。
这个公立台中中学校,一直被抗日运动右翼温和派视为是抗日运动的重要里程碑(叶荣钟
所执笔的《台湾民族运动史》即为显著的例子),若林正丈则利用隈本繁吉文书具体研究
总督府的政策决定过程,指出台中中学校是在总督府与台湾仕绅之间的交涉与妥协中所成
立的。透过此研究,若林同时指出台湾抗日运动中的主要力量来自本地地主资产阶级,日
文原文为“土著地主资产阶级”。关于这个用词或许有人觉得突兀,但此文的确掌握到了
传统名望家与殖民者如何“同床异梦”,并“相互需要”。
第二篇是关于 1923 年东宫台湾行启的研究,可以说是延伸前述 1980 年与春山明哲合著
的《日本植民地主义の政治的展开 1895-1934:その统治体制と台湾の民族运动》的研究
。如上所述,春山明哲在该书中梳理了 1895 年至 1919 年间的原敬如何持续主张“内地
延长主义”,并最终付诸实现。
若林正丈则将此研究推进至原敬“内地延长主义”在台湾的具体落实完成,并以日本皇太
子来台湾视察(当时的用语是“行启”)当成是对于此统治法制变革完成时的“权威性盖
章”(权威之肯认、认可)。此文,同时导入了当年日本学术界中关于近代天皇制研究的
仪式分析,也就是以另一种方式探讨近代天皇制在殖民地的演示。我认为这是一篇很有创
意的文章,值得台湾学术界仔细阅读。
第三篇〈试论如何建立日治时期台湾政治史的研究〉,这篇文章是应邀参加台湾大学历史
学系、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主办的“台湾研究百年回顾与专题研讨会”的文章
。为了配合该研讨会回顾过往研究的性质,若林在他的抗日史研究的基础上,将他所思考
的抗日史(或者说是关于殖民统治以及对于殖民统治的回应),整理出了一个研究分析架
构,指出日本之台湾殖民统治的三种机制:(1)透过交换、仲介进行控制的机制,(2)
透过规律、训练进行控制的机制,(3)透过惩罚、威吓进行控制的机制。我想如果重新
编排本书,可以将这篇文章与接下来的第四篇〈台湾的两种民族主义〉编排成为全书的序
章,建议读者阅读本书时,不妨从这两篇文章开始。
第四篇〈台湾的两种民族主义〉,可以如前所述地当成是本书的序章之一部分,也可以当
成本书的结论。这篇文章一方面是本书第二篇之序章“台湾抗日民族主义的问题状况”的
补充,不过因为若林将对战后台湾政治史之发展也纳入视野,因此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他
对于台湾当代政治问题的分析,只是他同时将分析的纵深延伸到历史时期了。
四、中译本与增补版的增补
若林正丈关于台湾抗日运动史的研究成果,虽然早就已有个别的文章被翻译成中文发表,
但首度以书籍的形式在台湾中译出版,是由播种者出版公司于 2007 年将《台湾抗日运动
史研究(增补版)》翻译出版。2008 年,若林正丈在日本出版了综述战后台湾政治史的
《台湾の政治──中华民国台湾化の戦后史》(东大出版会)后,朋友之间都期待他这位
台湾近代史(日本时代史)研究的“逃兵”,可以再次归队,回到更早时期的历史研究,
甚至应该将研究领域上溯到清代的台湾史。他也说:“那就先暖身一番,先回到日本时代
吧!”
如今在《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增补版)》之中文版出版十余年后,属于读书共和国出版
集团旗下的大家出版提议再次重新出版,并且借由此一机会纳入若林晚近写就的两篇文章
,列为“补篇”,因此,此次出版的《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全新增补版,即可说是增补
版的增补版。
新收入本书的两篇文章:〈矢内原忠雄与殖民地台湾知识分子──殖民地自治运动言论同
盟的形成与解体〉,以及〈叶荣钟的“述史”之志──晚年书写活动试论〉,都是以台湾
抗日运动温和右派阵营的重要人物为研究主题。前者以东京大学教授矢内原忠雄、蔡培火
、林献堂三人为对象,讨论他们之间的交往,以及在对付战前殖民统治之同化主义、总督
专制及要求殖民地自治的言论同盟关系。
但是战前的这个言论同盟,战后却因为彼此所处的环境不同,立场也各自有所歧异了。后
者则以战前的林献堂秘书,1930 年代也积极参与台湾自治联盟运动的叶荣钟为研究对象
,探讨叶荣钟在战后的晚年阶段,如何为台湾近代史(尤其是他所活跃过的 1920-1930年
代之自治运动时代)书写历史。这两篇应该可以视为是日本殖民地时代的自治运动人物在
战后的“收尾”,也连贯了若林关于战前台湾政治社会运动的研究,以及战后台湾政治史
的研究两大领域。而透过若林教授娓娓道来的文笔,不免也让人对于台湾近代苦难的历史
唏嘘不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