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7212232
西班牙内战是欧洲上个世纪三零年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在本国内爆发了巨大
的对立与冲突,也在四周邻近国家引起了骚动。原因在于这场因西班牙社会沉疴已久的积
弊最终点燃的革命,是由极端意识形态的对立所谱写,而这将同时是这个世纪未来历史潮
流的主轴,人们将会为此持续斗争数十年之久,这场内战反而只是简短的前奏而已。
这个主题在欧美史学界的研究作品早就多如过江之鲫,但华文圈内可供阅读的书籍却仍屈
指可数。简体的出版社新星、中信,曾为读者提供了两本通史性的作品,而上海社会科学
院则推出了关于佛朗哥与国王卡洛斯的传记,还有一本相关的作品。至于笔者自己,对于
这段历史的了解最早是来自一位作家林达的《西班牙像一本书》的描述,海明威的《丧钟
为谁而鸣》反而还没机会拜读。这次,“格致‧格尔尼卡书系”为吾人提供这本《藏着:
一个西班牙人的33年内战人生》,真是一大好消息。
本书是英国口述史的先驱罗纳德‧弗雷泽(Ronald Fraser)在采访故事主角曼努埃尔一家
三口后,编写而成的纪实性作品。它描写了一位在内战中因为采取了跟胜利者相左立场而
获罪,为了活命而不得不躲藏了三十年之久的普通平民的曲折经历。这是一段坎坷的悲情
人生,但我读完之后,却有一种这并非“独特”的故事。
史家霍布斯邦称二十世纪是一个“极端的年代”,在那段时间里,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其
他地方,人们往往为了意识形态而彼此斗争,甚至到了非要你死我活不可的地步。不论是
本书故事发生的中心西班牙,还是之后的希腊、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乃至于我们父祖辈
经历的战争都是,曼努埃尔的经历是不难想像可以同样发生在上述地区。而且,透过本书
,笔者才赫然发现,二十世纪三零年代的伊比利半岛农村,依然很大程度停留在法国大革
命前的旧欧洲的水平,土豪掌握几乎所有的可耕地,并借此获得了权力,迫使政权必须与
之合作,共同“统治”这些农民。这是在亚洲也常见的“景色”。这种境况造成了极端的
贫富差距,当时西班牙虽然开始民主化进程,但就政治学理论上来说,比较像是产生动乱
的条件,而非温和改革的根基。
曼努埃尔出身贫穷家庭的农民,父母早亡,多亏养父母收留,并依托一些人脉侥幸受了些
教育,虽然不能发达,却能接触到当时开始散播的左派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按照他自己的
说法,曼努埃尔是属于“温和左派”,他反对激进的暴力,并贯彻这个理念,在那个激情
的内战年代,也能尽可能善待敌人,虽然未必都能“善有善报”,至少直到三十年后他还
是能坚持自己的理念,这点确实令人敬佩。他是个小人物,他的观念与想法却代表着许多
平凡人对政治的理解,平凡,但实实在在。或许我们已无从知道曼努埃尔怎么看待现在的
西班牙与欧洲,不过书中有透漏,他对北欧几个社会民主主义国家是很钦佩与羡慕的,或
许,上帝给他开了个玩笑,让他生错了地方,或者提早诞生。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也许
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有这些先辈的牺牲,才能换得吧。
故事另外一个令人敬佩的是主角的妻子朱莉安娜,没有她的坚持,曼努埃尔根本不可能撑
过三十年,更让人不得不直言的是,真的很少有夫妻能经得起这样的考验,也不该随意这
样要求。这是一种需要高度的理解才能够做出的行为,朱利安娜虽然自承“不懂得政治,
也不想去关心和理解,因为她认为那是上面的人为了牺牲底层在搞的事情。”这种想法并
不奇怪,直到今日依然时时可见许多因为政治丑恶面而冷感与无力化的人们会如是说。可
是,朱莉安娜自己后来又说“但是当国民军占领我们村庄时,我就知道政治是怎么回事了
。”或许是因为这样,朱莉安娜能懂得丈夫的付出是为了什么。权利不去争取,小老百姓
就永远只能任由上层人物宰割。牺牲是痛苦的,但如果能够换取下一代的幸福,或许就是
值得。不过,或许对朱莉安娜来说,能够跟丈夫白头到老,就是足够了吧。
像这样的口述史,提供了我们微观的面向去看待这场内战,它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历
史虽然不可讳言的,是由一些大人物在引导与影响,但它却缺不了平凡大众的共同参与,
而他们的悲与喜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顺带一提,不论是弗雷泽,还是他在书中一直提到的西班牙内战史的作品,似乎也都相当
有趣,但愿能有出版社愿意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