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二常公园

楼主: biemelo157 (瓜瓜)   2020-01-03 09:07:45
简介
本书由张西所著,是张西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张西是网络作家出身,张西的前身是脸书一个称为“故事贸易公司”的粉丝专页。笔触柔
和,温暖且纤细的文句是她独树一帜的特色。这么形容好了,在现今文学充斥着网络短文
以及语录体等等的现象中,张西的散文接续了我认为传统文学应有的样子,是台湾文学界
近年出现的新锐作家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一个主线与两个支线互相交织构成,但毕竟这本还是小说,为了保留阅读时对未知
发展的殷殷切切之情,我就不简述剧情内容,以三位剧中主角的人设介绍与我对这些角色
的想法带领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描绘这本小说的全貌。
幸子安
贯穿本书的主角,从小说一开始的回忆与独白,到小说结尾的超脱与自然,幸子内心的曲
折转换正是作者努力想叙述出的主旨。
幸子很可悲,但幸子又代表着大多数的我们,幸子有多困惑、徬徨或想法上的误入歧途,
就代表着我们内心有多混屯、茫然或哲学性的杂乱无章。在我刚与幸子相逢之时,我认为
她是一个极度自我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遵守自己的原则,简单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
不食人间烟火”。但,随着章节推移,我越是窥探幸子的内心深处,我越发察觉幸子其实
是个“去中心化”的网络,幸子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外在的节点综合起来给她的,无论是悲
哀、喜悦、爱慕或是嫉妒之情,都不是自发性的自身脉络。幸子除了存在本身,与莫名的
龟缩保护本能的特质之外,也许是童年的经历所致,她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
幸子代表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我们,人原本就是个群体动物,得依靠着他人的眼光与评价为
生,但互联网大幅的助长了这个效应,他人的评价变的过度赤裸且毫不留情,自己所表现
给社会评价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驱使下,失去自我或许真的是顺理成
章的事情。
杨思之
本书的第一号女配角,与主角幸子是二常公寓中的室友,在剧本中主要是承担其他角色进
行克服落差的冲突点(参照:故事的解剖)。
思思比起幸子倒是正常许多,算是社会上一小部分人,或是每个人的一小部分的缩影。思
思在书中的地位是一个被其他人物观察的角色,但也正是思思的独特性让观察她的人不断
地在自己的生活上产生质变。那,为何我会用“一小部分的人”还有“人的一小部分”来
形容思思呢?那是因为思思是典型的“缺乏爱”的角色,无论是他人的爱或是自我的爱,
思思都没有办法辨认,没有办法从这些普遍获得爱的管道中辨认出被爱的事实。穷其一生
,思思都在寻找自己之于爱该何去何从,在名为爱的世界里,思思不停地寻找可以落脚的
一隅。
这也是现代人的通病之一,社会上有一小部分的人缺爱,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也都有一小部
分渴望被爱。思思是我们内心一小部分缩影的放大版,当我在内心描绘出思思的样貌时,
总会不自觉的感觉心疼,但不是心疼思思这个人,而是心疼思思这个人代表着的我的那一
小部分。
苏缘(艾玛)
本书的第二号女配角,闯入原有幸子与思思的二常公寓,也闯入了两人各自的生活。
艾玛在书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作为日常生活的捣乱者,在这本小说艾玛彻头彻尾的
尽到了这个角色的职责。当然,所谓的捣乱并不是出现了一个迷人的疯狂角色,而是相对
于其他两个角色而言,艾玛建筑在资讯不对称与特殊的个人经历上的特立独行深深的影响
到了其他人。艾玛是一位同性恋者,很不幸的,这本小说的年代设定是在同婚法通过之前
,因此艾玛并没有太美好的结局。在本书中,艾玛代表着服从,代表那些在现实面前屈膝
并且苟延残喘地活着的人,说她卑微弱小吗?但她却是最认清现实的。说她懂得如何生存
吗?但她服从的同时也将自己用的伤痕累累。这样叙述吧,艾玛是全书文字背后所有隐藏
的悲哀的集合。
艾玛是一个不幸的角色,代表的不只是无可奈何,是曾经带有希望的无可奈何,艾玛是坐
落在现实的束缚中自甘堕落的那一类人,既然自甘,那必定有无法言明的苦衷;既然无法
言明,那就无可奈何。艾玛是我们心灵中最坚硬的那块,同时也是最常遭受打击、最常要
面对现实也最常被现实攻破的那块。
心得
在“在乎别人的眼光”的心态下过生活是正确的吗?
本书就在探讨一个主题,人是否要依赖他人的评价为生,这题目也算老生常谈了,大多数
的心里或鸡汤型文章都会告诉我们:不要,要活出自己的样子,不要在意他人,评价都只
是外来的批判标签。但《二常公园》这本小说最后却给出了不同的结论,人终究是群居的
生物,智人高度发展的大脑给予每个个体强烈的主观意识,使得每个个体看任何其他事物
都会带有各自不同的浓烈的主观看法,但同时每个个体又都将认知到,社会是由每个个体
所共同形成的,所以其他个体看待其他事物的看法将与自己的看法结合最终变成社会的共
同意志,就算那个“其他事物”就是自己。
因此只要自己不脱离社会,自己就势必得带着他人的眼光活下去。
但其实老生常谈的结论也不是全然无用的,好比那句“评价都是外来的批判标签”,我想
稍加修饰后就可以成为一种更符合人性的说词了,例如“评价都是外来的便利贴”,既然
是便利贴,我们就可以随时选择将哪些便利贴留着、哪些可以撕掉,甚至哪些可以大大方
方的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哪些要小心翼翼地收在内心最温柔的角落,又或著哪些便利贴是
无伤大雅的正面批判、哪些是该不屑一顾的恶意中伤。我想,身而为人,需要有承担他人
眼光的义务,但是更要有选择是否接受他人眼光的能力。
这本小说并没有带来太美好的结局,甚至连主角最后的超脱都没为我带来心灵的救赎,其
他角色就更不用说了。但我想,张西已经很努力地在描绘“在乎眼光”这个主题,甚至在
平凡无奇的城市设定中加入了奇幻的元素,虽然奇幻与人性刻画拿来跟《迷雾之子》或《
倾城之恋》这样的经典大作来比似乎略显不足(拿这些书比较是因为毕竟张西也是号称华
文十大作家之一),但作为作者第一本初试啼声的长篇小说,我认为小说清晰地表达给读
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依然优美的文字已然表现的可圈可点。
在这里推荐本书给仍然在寻求认同的人、仍然对人际互动拿捏不了分寸的人与在现实跟网
路间理不清自己真正人格的人,跟着小说里的角色一起烦恼和挣扎吧,最后,让小古医生
开给你一帖良药。顺便提一下,张西的下一本散文集也己经准备出版了喔,有兴趣的朋友
可以去查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