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0rz.tw/1iAgH
谈论“抗战”这个主题,今天在海峡两岸来说多少是有点尴尬。从最近电影“八佰”忽然
撤档的情况看,中国官方似乎对于怎么掌握谈论力道是有点犹疑。至于台湾这边就更矛盾
了,坦白说,那段时间点很多人都是“皇民”,是敌对的身分,说起这段回忆可能就也要
闹分歧。但是,这场重要的战争却是造成现状的最直接原因,时报出版的这本《流离岁月
》,作者戴安娜‧拉里(Dianan Dary)就是诉说这个论点。
战争牵扯的方面是很广的,而社会层面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块。随着西方史学开始重
视这个角度,抗战中的中国人民百态,也成为欧美研究者注意的方向。本书作者戴安娜长
期研究中国近代史,这是她尝试观察在这段战争中,社会大众面临各种问题的反应,以及
其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戴安娜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即使在经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以及各种现代化运动,
仍没有产生重大的变化。真正造成决定性破坏的,是日本人发动的侵略。关键在于,面对
战争灾祸来临时,人民必须决定去与留。而这无疑的会造成妻离子散,亲族各自分飞,以
往大家族与乡里之间彼此照应的连结就此打散,许多人生离死别,终身未能再见。如果没
有离开的地方头脸人物,在战争中选择跟敌方妥协,在战后也都身败名裂,再也无法像过
去一样领导,社会结构就此产生巨变。更重要的是,人们过去从这种连结中建立的“公德
”退化为最多以家庭为主的自扫门前雪,私利至上的观念。而长期的战乱造成人心的薄凉
,又让人们习惯了“暴力”的存在,作者指出,这些影响后来都在“文革”中反应了出来
。
不过这是后话。近期最直接的影响是人们对政府的不信任,当然,国民政府本身的腐败失
能是更直接的原因,虽然多少有些非战之罪,但那些高层政客是无法直接开脱责任。于是
人民把对现政权的厌恶,直接反映在接受共产党的乌托邦社会的宣传上,这就造成之后内
战的一面倒结果之上。毛泽东后来在七零年代对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感谢之词是出自内心
,抗战打断了国民政府在三零年代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特别是破坏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
,这让中共能够以其严密的党组织,去接管过去承担起乡里连结如今已失能的宗族体系,
回应人们期盼重建新秩序的愿景,并在日后牢牢地从根部控制了过去清朝、民国都做不到
的底层社会,做到真正的“重建”,起因都是因为先有日军的“功劳”,而这不是自家人
能轻易做到的。
戴安娜在最后的结论说的挺直接的,抗战当然是一场大浩劫,它中断了中国在三十年代的
现代化尝试,而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本质上不能说是这场运动的延续。一场以反共为
名的战争,却成为造就其执政的基础,这无疑是最大的讽刺。
本书的写法也是挺有意思的,作者将整场战争分成了各个阶段,然后再继续细分小主题讨
论。她引用了各种来自当时的回忆录、信件、小说等多元面向资料,并在各章后附上延伸
资料,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电影,非常丰富。
本书翻译流畅,除了几个校对上的小瑕疵外,算是及格。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