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文化周报》翻译文学也要转型正义——赖慈

楼主: vikk33 (陈V)   2019-08-04 14:51:34
文化周报》翻译文学也要转型正义——赖慈芸扮柯南打开乱世黑箱
https://reurl.cc/6r0ld
采访◎记者蓝祖蔚 整理◎记者杨媛婷 摄影◎记者廖振辉
译者名姓有玄机《飘》傅东华夺姓改名50次
问:妳的“翻译侦探事务所”是一本奇书,对文学或对翻译作品略有涉猎的人,都会被你
挖出来的真相看得目瞪口呆,妳好像是一名侦探,上穷碧落下黄泉般揭开台湾翻译史的荒
谬面纱,更特别的是妳总在一般人不会起疑的地方切入,揭发隐藏背后的秘密,妳是怎么
从学者走向侦探这条路?
答:
我1994年读翻译所硕士班的时候,因为和同学要合作撰写台湾翻译史,翻查资料时就发现
经典文学如《简爱》、《咆哮山庄》的翻译都有问题,明明就是同一本译本,译者的名字
却不同,简直像是个包藏无限秘密的大黑洞,这实在太有趣了,为什么过去都没人发现或
讨论呢?
左派文人不改名难上市
一部分的原因确实跟政治有关,1949年后,有些翻译者并没有来台湾,而留在中国,曾经
翻译《飘》的著名译者傅东华就是如此,使得他流通在台湾的译本,就不得不涂改译者的
名字,傅后来在文革期间被斗死,他的译作一度在台湾与中国都遭遇到不幸对待,我有一
位学生专攻《飘》的译本研究,总共找到50几个版本都是抄袭傅东华译本,但译者名字却
付之阙如。不挂名的译本背后就有血泪故事。
但来到台湾的译者同样会受到政治牵连,例如翻译《红与黑》与《冰岛渔夫》的黎烈文,
就因为过去曾和偏左派文人往来密切,受到当局监视控管。
另外,早年还没有著作权概念,像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罗曼史小说,很多出版社都是拿到书
后,直接拆成两三落,请不同人抢译,很快就可以上市。后来要付版税后,利润太低,罗
曼史出版锐减,间接促成本土罗曼史崛起。
皇冠早年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其实都未获授权就自行翻译,畅销的史蒂芬.金的小说就
曾遭大幅删减,著作权法实施后,皇冠重新和作者谈版权,作家当然要求把删掉的统统加
回去。简单来说,那时候台湾的翻译市场就是一笔糊涂帐。
老蒋“匡正”福音 加油添醋版带进棺材
问:“翻译侦探事务所”中,最神奇的发现就是蒋介石带进棺材中的《荒漠甘泉》的版本
,竟然和原版的基督教灵修书《荒漠甘泉》出入极大,译者是在新闻局工作的王家棫,文
稿则经蒋介石“亲自核阅”与“匡正”,因此出现了把约翰福音的耶稣说:“在世上,你
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简化成“我已战胜了世界”。还加油添
醋多了“世界是一个大战场,人生在世,就是在这战场上,度著战争生活”的注解。想像
一下张学良和李国鼎等名人都要根据蒋版写心得,老蒋的洗脑本事还真惊人!另外,妳也
对取自《圣经》经文的歌曲《爱的真谛》:“爱是不做害羞的事”提出异议,为什么对圣
经题材这么敏感?挖出这么多真相?
答:我从小就读的就是以《圣经》做为品格教导原则的奎山小学,每天都要背诵《圣经》
,只要念到:“爱是不做‘害羞’的事”时,男生都会怪模怪样地挤眉弄眼,老师也跳过
这句不讲害羞的事究竟是什么事,便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后来才知道普遍流传的中译本《
圣经》是1906年传教士翻译的“和合本”,年代久远,难免出现“爱是不做害羞的事”这
类奇特难懂的句子,但究其原文,如《中文新译本》是译作“不做失礼的事”,《现代中
文译本》更译为“不做鲁莽的事”,这样翻或许就不会让年轻人大呼小叫了,虽然希伯来
原文略微指涉到一点男女情事。
《荒漠甘泉》则是有次我在旧书店看到王家棫的译本,里面对原文有非常大的改动,书中
引述的经文跟我过去读的《圣经》都不同,很意外,经过考究后发现经由老蒋审定的《荒
》一度是军方极重视的思想教材,将军都要拜读,而且版本内页还注明退伍后得要回收,
显然老蒋是借由宗教手段,洗脑军人,而且老蒋不但指定张学良研读,还要写下读后心得
。直到今天,台湾仍流通两种版本的《荒漠甘泉》,一个是蒋家版,另一个则是非蒋版。
耿济之?汪炳焜?《罪与罚》到底谁翻的?
问:为了做翻译研究,得接触许多珍本、孤本、绝本,妳怎么形容自己跟这些旧书接触的
日常?
答:
一切都因为兴趣。我在旧书店遇见这些书时,常在想这本书是如何辗转来到这里?有过什
么前世今生的传奇?有些旧书上面会留有书主购藏日期的签名,例如“1949年购于上海”
,书的身世就跃然眼前:这些书当初跟着知识青年跨海来台,青年变老过世后,这些书辗
转卖到旧书店,等待新主人接手…。
后来有些小出版社拿到这些知识青年的书,去头截尾,做起无本生意,直接盗版印行这批
翻译作品,早年的志文和远景出版社都曾经做过这些事,这是当时出版社的常态,那时的
出版人将这种书称为“种子书”。
早年这种去头截尾的翻译书出版社,远景出版社创办人沈登恩可说是集大成的出版人,但
他并非起头者,而是很用心地将早年这些用劣质纸张潦草印刊的翻译书重新排版,并修掉
不合时宜的句子,最后活化成“世界文学全集”。这套1978年出版的套书极为畅销,也让
远景在台湾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开始办译疑案时,第一套查的就是远景的翻译,因为这套书的译者很多都是用假名,或
是像《罪与罚》,远景再版时说是耿济之翻译的,其实不是,后来耿济之的外孙陈逸得知
这部《罪与罚》是外公译作时非常开心,以为是外公的遗作出土,便跟远景说要重出该版
,于是出版社在封面加上“耿济之原译,陈逸重译”字眼,看似一段佳话,可惜不是真的
。那本“耿济之”的译本,其实是上海启明“汪炳焜”的版本。
追查这些因为戒严时期特殊时空而错置的译作,我期待有出版社愿意出面承认,全面更改
书目,还原真相,毕竟解严至今超过30年,国家图书馆里建置的书目仍未更正,一错再错
的结果会让国内外学者研究出现问题或被误导,事实上这件事情我跟教育部反映多次,却
一直没有人愿意好好面对,改正错误。
就图书馆的专业伦理而言,如果这本书是抄的、假的、是冒名的,图书馆根本不该收,但
要把这些曾经流通的书统统都丢弃,也不切实际,这是戒严时期留到现在的历史共业,只
要公立图书馆愿意参考我们的研究更改书目,不就是出版界的转型正义吗?
4家翻译社老板都是更生人 白恐奇观
问:既然妳提到了转型正义,其实还原台湾翻译史隐姓埋名的历史也是重要工程,因为许
多翻译者都是白色恐怖时期受迫害的文人学者,妳认为转型正义也该还原这些受害文人的
身世吗?
答:这些文人当初受了政治上的冤屈,不过他们的译作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译作仍然
可以挂着他们自己的名字。不过我发现,台湾早期的4家翻译社老板都曾经入狱,这是放
眼全球翻译界都很罕见的文化奇观,我访问过这些老板,他们都说是因为出狱后找不到工
作,只好从事翻译,因为翻译是一条相对容易的就业路,用字卖钱,自己就能接案,少了
雇主要不要聘用政治犯的疑虑。
例如统一翻译社的老板方振渊是本省人,以日文翻译为主;国际翻译社的胡子丹是外省人
,专做英文翻译,胡先生的出版社还邀了许多绿岛的狱友一起翻译。话说回来,这些绿岛
的受难者也曾为《拾穗》月刊贡献不少力气。
创刊于1950年的《拾穗》是以翻译为主的杂志,主要成员都是高雄炼油厂的一群工程师,
当年是文艺青年很重视的一本杂志,我的学生到高雄查阅原始资料,发现后期很多翻译稿
件都是从绿岛寄出。
问:翻译是否讲求正确?抑或是有让译者自由发挥的余地,这部分的争议一直存在,甚至
像是前几年洪兰的译作便被学者抨击为超译,又加上现在翻译软件盛行,但翻译软件的译
文经常让人啼笑皆非,到底翻译该追求的是什么呢?
答:
揪出翻译错误的人一直都有,但我认为在讨论译作时,究竟是要把译作视为独立作品?抑
或只是服务原作的衍生性产品?翻译界一向有两派不同见解。有一派将译作视为独立的艺
术作品看待,这一派是少数,另一主流则是以原文为中心,信奉严复曾提出的翻译三原则
:“信达雅”。但我不喜欢“信达雅”的概念,因为它已化为翻译界的紧箍咒,我认为有
时过于忠实原文,对翻译的艺术性反而造成巨大伤害,翻译之所以无法取得艺术高度,就
是被“忠实”给绑死了。
翻译软件也是翻译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例如AI兴起后,翻译工作是否会消失?这就像19世
纪发明相机时,很多画家担心是否就此失业,其实失业的只有人像画家,因为如果只是追
求形似,没有一位画家能超过相机,但是只要有自己的艺术诠释,这种画家是不会消失的
;如果翻译只是追求准确的话,随着AI愈来愈进步,数据库越来越完善,AI翻译是可以做
到非常精确的,现在大型翻译公司都有自己一套翻译AI软件,先经由软件翻译后,再由人
工校正就可完稿。
但是,即使AI再进步,翻译的文采跟诠释是不可能被机器取代的,我认为翻译就像是在演
绎一首古典音乐,作曲家是原著,译者就像是演奏家,翻译家用他的文笔与理解,就能在
作曲家的原谱中拉奏出不同的韵味,就像明明是同一首萧邦作品,不同的演奏家都会诠释
出不一样的萧邦,差别在于翻译不需要登台献技,而是像一位没有舞台的表演者。
《小亨利》来台开了口 世界文学简译版儿童不宜
问:妳做研究时曾指出,曾连载在《国语日报》的漫画《小亨利》里的对白是翻译者所加
,原本里面是没有任何对白的,妳看到《小亨利》原作的冲击,是对旧有世界的重新认识
,还是像闯进新的世界呢?又或是对很多人来说,熟悉的“小叮当”被正名为“哆啦A梦
”,但青春记忆里那只蓝色机器猫始终还是小叮当,这些也是另
一种乡愁吧?
答:
我发现它们都经过“加工”操作,不只《小亨利》,东方出版社早年出的许多儿童经典世
界名著等,都是从日本照搬过来,台湾孩童当年借由阅读这些经典形塑对外国的想像,其
实都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换言之,我们想像的欧洲世界形貌是透过日本人的理解,我们
就这样毫不知情地接收过来,我问过日本学者,为什么要把世界名著“改写”给小孩看呢
?日本在60年代时就出现改革的呼声,主张小孩就看儿童文学即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
就非常反对这样的简写版,与其给小朋友一棵塑胶树,为何不带孩子走进文学森林里真正
捡一片叶子呢?但是台湾出版商,现在还是很爱将这些大块头的文学钜作改写成300页不
到的儿童文学版本,这些都是简译版,删改后和原著差距甚大,很多小朋友看完这些简译
本后,日后就不会想再看完整版译作,他们认知的世界与文学就有了残缺与遗憾,这也牵
涉到出版伦理的问题。
问:接下来的翻译任务是?
答:
我即将推出一本关于台湾翻译史的论文集,这本我主编的论文集要以台湾翻译史来证明台
湾跟中国的文化基因完全不同。
首先,台湾从1895年后就走上跟中国不同的道路,即使仍来往密切,但非常不同,举例来
说,中国编写的近代翻译史,会从晚清、五四、30年代、战后,最后再加一章台湾跟海外
,但台湾事实上根本没有经历五四运动,台湾翻译史的断代是从晚清、日本时代,再接国
民政府时期,台湾人的母语以河洛话、客语为主,和中国的北京话是不同的,例如伊索寓
言就有过台语译本,“老鼠开会”就译成了“鸟鼠会议”,例如“国王的新衣”最早的台
湾译本则是“某侯好衣”,早过中国的版本。
随着国民政府来台,台湾战后直接硬碰硬遇到曾经历五四运动的外省人,所以即使外省人
所占人口比例很少,但台湾出版界则多半由外省人主导,从作家到编剧都是,台湾因为没
有经历五四的白话文运动,译文的表现上就与中国译者不同,这些研究对台湾来说意义是
比较大的。
作者: decorum (Festina Lente)   2019-08-04 15:21:00
研究蛮有趣 不过她的翻译品质可就一言难尽了
作者: medama ( )   2019-08-04 15:35:00
作者: btfy (btfy)   2019-08-04 17:05:00
有趣
作者: noelle21 (Ann)   2019-08-04 19:16:00
下午也有看到这篇,蛮有意思的
作者: ocin02 (山口)   2019-08-05 02:47:00
推 发现译者其实另有其人的时候很震撼
作者: demonOoO (demonOoO)   2019-08-05 11:39:00
她讲这些之前板上很早前就有人提出了 算是吸收她人成果
作者: a031405 (a031405)   2019-08-09 15:40:00
这篇不就是他的书里内容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