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馋:贪吃的历史

楼主: jerry1119   2019-08-01 13:40:40
网志好读版
https://jhe116.blogspot.com/2019/07/blog-post.html
整个打下来好像有点太长,所以我简单统整几个点
(1)本书以社会看待贪馋的态度为主题
(2)大概有三个方向:教会的影响、美食家的崛起和社会对女人以及儿童的偏见
(3)教会虽将暴食列为七宗罪之一,但随着时代,教士透过文字游戏假藉各种名义享受美食
(4)天主教会反而成为贪馋的象征,但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进步
(5)18世纪后美食家崛起,并且奠定美食评论的论述形式以及用词
(6)儿童嗜吃甜食的刻板印象有科学佐证
(7)对女性“味蕾不成熟的偏见”使甜食在过去被视为专属于女性和儿童
(8)全书史料丰富但略有繁杂,不太容易阅读
(9)整体来说推荐这本书
-
《大查帐:掌握帐簿就是掌握权力,会计制度与国家兴衰的故事》是南加大历史暨会计学
教授所著;《天工,诸神,机器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出自麻省理工学
院科学历史研究学者之笔,历史已有如此丰富的分野,或该说,各学术科目都已有历史脉
络可寻,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现代世界饮食史专任研究员弗罗杭.柯立叶自然也要在
《馋:贪吃的历史》中,为我们一揭人类贪吃的历史。
《馋:贪吃的历史》全书侧重在社会对“进食”的看法和态度以及这些看法是如何演变的
,单就书名来说,有可能会误以为本书是在谈饮食习惯的历史。除此之外,作者在书中深
度探讨“贪食”、“美食家”相关的字词的缘起以及词意流变,读起来颇有训诂学的感觉

本书虽然分成七个章节,但大致的书写重点大概有三个:教会→美食家→妇孺,在这方面
作者的脉络稍微整理得不是很干净,由于社会风俗的演进很难用时代完整切割,因此我大
致统整这三个大方向。
《馋:贪吃的历史》从西元4世纪开始写起,也就是基督宗教的罪孽开始条列化的时期。
历经不同的排序,逐渐定型于七大罪的“暴食”之罪。在不该进食的时间吃东西、享用精
致的食物,在严格的基督教义下都是罪孽。
最早的原罪条列化大致可追溯至西元365年的古罗马修士本都的艾瓦格(Evagrius
Ponticus )列举的8条原罪,在这最早的版本中便可见暴食之罪的踪影。确实,在圣经中
不乏对于贪馋的告诫,耳熟能详的亚当与夏娃便是一例,但教条化以及更进一步的阐述都
是来自修士、神学家等日后的宗教人士。
英国哲学家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认为哲学是不需要、不应该有语言说明的。
语言如工具,并且会与使用者的日常生活接轨,因此赋予了语言的多样性和模糊性。而这
正是诸多数珠语言的哲学家在思想上走入死胡同的原因。
若将上述的“哲学”替换成“真理”的话,便是中世纪神学家、宗教人士面对暴食之罪的
态度的构图了。巧妙的意义置换、文字游戏,援引圣经中其他的章节,先射箭再画靶,暴
食之罪的意义转换为暴饮暴食、影响健康的进食方式,以“养生”为挡箭牌开启馋食文化
的进程。
然而,这未尝是一件坏事。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教会相对拥有较丰富的资源。逐渐宽松的
定义,让教会更有机会开发新食谱,更有助于传播新的食材(例如可可)。讽刺的是,最初
仅摄取足以维生的粗食的教会,到了14、15世纪已成为贪馋的象征。
16世纪宗教革命是对旧教的反扑。事实上,新教各派对于旧教的控诉之一,即是旧教教士
的贪得无厌。作者在这里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也就是新教对于精致美食的排斥,致使新
教地区的宫廷料理、高级料理(haute cuisine)发展较不足。
当然,一个地区的食物文化这么广大的主题,必定会有许多因素牵涉其中。然而义法等天
主教国家的美食文化确实是较英德等新教国家更发达。本书提出的这个角度十分新鲜。
时序推进到17世纪后,君权越发壮大,美食文化开始出现文学品鉴的论述,由王公贵族开
始,承袭天主教培养出来的美食系统,在义法地区提出更为细腻美食观察,更将美食文化
纳为生活风格的一大部分。
18、19世纪,美食家终于崭露头角。美食家的出现代表着“养生”的挡箭牌已经失去意义
,在美食家滔滔雄辩的时代,对“吃”纯粹的享受已经受到了认可。美食家的论述主题甚
至可以牵涉到文字的定义:法文"gourmandise(贪吃)"在16世纪是贬义,到了18、19世纪
成为爱好美食的褒义,但随着19世纪后期"gourmand(饕客)"被"gastronome(美食家)"和
"gastronomie(美食)"等字取代,"gourmandise"重新被打回贬义。
如此可见,饮食文化越来越具份量。事实上,现代餐厅的营运模式也是大致在18世纪完成
的。金氏世界纪录中仍有营业的最古老餐厅为坐落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波丁餐厅(Sobrino
de Botí),自1725年开业。当然,这项纪录疑点重重,在“最古老的餐厅”的定义也尚
有疑虑,但餐厅形式的店家确实是在这段时期订下基础的。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更将法国饮食文化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而其中登记的名称"Gastronomic meal of the French"更是用到了自19世纪以来大放异彩
的"gastronomic(美食的)"。
法国美食家格里蒙(Balthazard Laurent Grimod de La Reynière)在1803到1812年间出
版的《饕客年鉴(Almanach des gourmands)》奠定了日后美食文学以及论述的典型。在《
饕客年鉴》中,格里蒙走访巴黎的各式店铺,并详述各家的招牌菜色。这样的鉴赏形式至
今存活于米其林和众多社群媒体之中。
依照时序的书写大概到此结束,《馋:贪吃的历史》接着聚焦在甜食与妇孺的关系。我个
人非常喜欢这个部分。社会对于“妇孺比较爱吃甜食”的刻板印象并不让人感到陌生,然
而,作者用更学术性的论述来剖析这个刻板印象的历史沿革,实在增厚了这个议题。
事实上,这样的刻板印象的来源十分单纯,其实就是儿童嗜吃甜食→社会对女人的偏见认
为“女人和儿童一样,口味未发展成熟而不健全”→妇孺爱吃甜食的刻板印象→甜味反过
来被幼稚化。
不过,作者不知为何并未以这个脉络撰写,而是先写女人再写儿童,这是有点可惜之处。
况且,作者也有简略提到“儿童偏好甜味”背后的科学支持。已经有不少研究指出,甜味
通常代表高热量或营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母乳—,幼儿对甜味的极乐点—bliss point
,特定味觉使个人满足所需的强烈程度—也较成人高,所需因此需要能量成长的幼儿会自
然摄取更多甜食。(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
另一方面,“女人偏好甜食”的刻板印象似乎没有太多的科学研究支持。这点可说是大量
承接自过去对于女人的歧视。
拿到现在来看,虽然甜点早已是不分男女都能享受的美味,但是精致的小甜点仍大多以女
性为导向。
近来台湾的珍珠奶茶在日本掀起热潮。然而我有看到在日本的一些地方,珍珠奶茶被视为
“女性才喝的饮料”,男性喝的话反而会引来讪笑。当然我相信这并不适用在全日本,我
也相信有不少例外,但这似乎已成为一个现象了。如我前面所说,一个广大的主题,必定
会有许多因素牵涉其中,但我相信珍珠奶茶作为甜品,以及商业行销的惯性是有在这个现
象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就《馋:贪吃的历史》的其他部分来说,首先,本书援引的史料极为繁杂,虽然不致难以
阅读,但有时实在让人眼花撩乱,尤其会有重复出现的名字但中间却间隔些许篇幅,读起
来有时会让人困惑。
本书附上的画作大多配合作者提及的作品,但也有许多是配合内容情境的选择。而不过不
得不说出版社实在用心,全彩印刷将阅读体验提升了不少。
整体来说,我个人是推荐这本书的。不过顺带一提,作者在书的后半部有流露出他对于法
国和法国饮食文化的自豪,虽步道自吹自擂的程度,但若不喜欢法国的人可能会看得不太
愉快(我自己是不太介意)。
虽然《馋:贪吃的历史》行文脉络和史料整理上都稍有不足但也不至于难以阅读,若对这
方面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推荐给大家。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19-08-01 13:58:00
谢谢分享
作者: DJRobin (原味洋芋片)   2019-08-01 14:09:00
多谢分享
作者: medama ( )   2019-08-01 15:29:00
作者: joepllee   2019-08-01 16:10:00
欸,好像很有趣耶!吃货真的无法抗拒这种书XDD
作者: eastwinder (口罩侠)   2019-08-01 18:45:00
蛮有趣的~感谢分享XD
作者: LeoYuri (LeoYuri)   2019-08-02 00:13:00
谢分享
作者: kantantantan (专发优文)   2019-08-03 01:09:00
作者: YXL5 (一片冰心在玉壶)   2019-08-04 12:01:00
谢谢分享,对这本有兴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