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芬兰车站>一书是由美国著名作家Edmund Wilson所著,此书中文副标题为‘马克思主
义的起源与发展’,原文副标题为‘A study in the writing and acting of history’
。此书褒贬不一,在不同的读者群中反应是极端的好与坏,本书特色是文字平易近人,阅
读的门槛极低,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介绍:
一、中古世纪的人物介绍
主要围绕在米西列、维科、雷南、泰涅与法朗士,介绍人物历程与作品的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及发展
从社会主义的源头发展(巴贝夫答辩书、圣西蒙、傅利叶、欧文、安芳登),到马克思与
恩格斯的生平,中间插了一章我实在看不太懂的辩证法(第十九章),还有一些是马克思
主义当时的主要活动人员(拉萨尔、巴枯宁)。
三、俄罗斯的革命
主要是列宁的生涯发展,讲述俄罗斯革命的时代背景。
心得:
本书作为我第一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坦白说,感觉很鸡肋。
如果单纯想认识马克思主义,这本的第一部分可完全忽略不看,甚至第三部分也没有太多
的阅读价值,这两部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着墨不多。但若是单纯想认知历史,这整本书会
带给你许多的乐趣,本人没有特别阅读过西洋历史/西方哲学史等书籍,对于西方的印象
停留在高中社会课本所教的内容,但对书中所描述的时空背景,在作者艺术般的笔墨之下
,画面仍栩栩如生的跳跃出来。
先谈写作手法
这本书的写法非以时间的线性写来,时间轴并不是纯粹的由前往后写,而是抓出要讨论的
特定直线,反复的在直线上来回跳跃,说是直线,但不妨将其想像成六角柱,作者每一次
的线性跳跃,不只是由后往前跳,更是从六角柱的一面跳往另一面,这样多面向的描述同
一时代。因此对于时代的描写,这本书可以说是钜细靡遗了,而且引用之资料量之经典与
庞大,若不是作者笔调过于白话,这本实可称为经典之作。
再谈不是经典的原因
第一是过于白话,但白话反而成为这本书引人入胜的主因,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咀嚼生
硬的文字;第二是引用的资料有些片面,虽然大多都是一时之选或原著,但本书最后关于
列宁的叙述实在是片面的让人不忍直视;第三是作者的主观意识很强烈,作者本身是著名
的评论家,因此字句中带有评断是意料中的事情,但当评断跟上述第二点结合,产生的结
果真的就是大错特错了,书中对于列宁的评断实在太高,对于马克思的评断又带有些后见
之明的嘲讽,愿版友日后阅读此书时心中自要有一把尺来衡量与评断这些历史人物。
后谈马克思主义
这本的第二部分对于马克思有着许多的描述,把马克思这个人写的活灵活现的,且不时引
用<资本论>、<共产主义宣言>、<通信集>等资料,可见作者旁征博引功力之强大。若是想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历程,这本书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但对于思想内的讨论
就稍嫌不足。下个结论,这本之于马克思主义,我认为是事前准备或是事后补充的好书,
但对于事情中段的思考与理解帮助是极为有限的。
心得:
我阅读这本书是为了暑假要阅读<资本论>的事前准备,读完却发现,要了解的东西还有好
多,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康德的思想,许多的知识源头我都没看过,让我直接下订了<西
方哲学概论>。且书中的时代背景资料复杂,让没有历史底子的我阅读起来极为难受(我
指考历史还有70分诶QQ),关于书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我等到阅读完<资本论>再讨
论吧。
书中对于许多的革命都有详细的说明前因后果,但我基于‘历史谬误’的概念实在是不愿
意评论,我只想看书中提到的种种‘现象’,对于书中将‘现象’串连起来的‘因果’我
不予置评,因此这是本书对于革命的描写实属仔细,但我通篇整理不愿提及书里描写革命
的原因。
注:
为使对本书有兴趣的版友,在此整理一些基本资料,希望能帮助各位阅读
1.米西列(Jules Michelet)
法国史学之父,以文学风格的语言撰写历史著作。
2.维科(Giovanni Battista)
意大利哲学家,以<新科学>闻名。
3.法国大革命
1789~1791国民会议时期(废封建、发表人权宣言、订教士法)
1791~1792立法会议时期(确立君主立宪)
1792~1795国民公会时期(处死路易十六、罗伯斯比的恐怖统治)
1795~1799督政府时期(五个督政、保护中产阶级)
4.辩证法
唯心辩证法: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变化的结果
(我也看不懂拉我商学院的不是哲学系,之后有读到更多再补上)
5.俄国革命
二月革命:临时政府组成
十月革命:德国助列宁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