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信任革命:信任的转移与科技所扮演的角色

楼主: annedoo (萧安)   2019-02-11 19:59:29
图文好读完整版:https://pse.is/DNK7K
小时候,父母教导我们不能随便上陌生人的车,现在,我每天都透过网络叫车、上陌生人的车。住陌生人家的次数甚至多过回阿嬷家,相信网络星等评价甚于隔壁邻居的推荐,这些都已经是常态。信任的意义正在快速的转变。
这本书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 什么是信任
- 什么是分布式信任
- 新科技如何改变信任对我们的意义
信任是什么?
信任不是一种精致的东西,一种生活中可以选择的附加物品。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都得依靠它。
举例而言,当我点购外卖寿司时,我必须信任餐厅会用新鲜的配料,厨房会干净,他们不会盗取我信用卡资料,送餐员不会带着我的晚餐跑了。
信任使我们能有大大小小的合作动作,积渐起来就是增进经济效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士・亚罗曾经提到:“实际上每个商业交易其中都有信任的元素,当然,任何交易都需要花费一段时间进行。所以可以合理地认为,世界经济落后的大部份原因是因为缺乏相互信任。”
信任是对结果的评估,评估事情有多大可能顺利。当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很低时,就会培养出信任。
信任的演变
1. 地方式信任(Local Trust): 存在于小型、地方社群成员间的信任,以及我们对熟悉的特定人员的信任。
2. 体制式信任(Institutional Trust): 向上流向领导者、专家和品牌的信任,并且贯穿法院、监理机关和公司等机构及中介者的信。(譬如,信任你往来的银行会保护你的储蓄)
3. 分布式信任(Distributed Trust): 个人彼此间横向流动的信任,透过网络、平台和系统得以运作。
攀爬信任积木
在面对新产品、服务、资讯时,形成信任的共同行为模式称为“攀爬信任积木 Climbing the Trust Stack”,首先人们必须信任构想,接着信任公司、平台,最后我们必须信任其他人,例如 Uber 司机、Airbnb 房东,或甚至机器,例如自动驾驶系统。
人们在接触新东西时,会优先设想最坏状况(风险),接着好奇这可以做什么、对我有什么好处(利益),以及有哪些人也在使用了。信任的发生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条件:
加州卷原则
将新东西和熟悉的东西结合,创造陌生的熟悉。
以 Airbnb 为例,人们如何理解这个新概念呢?首页上并没有“如何运作”的影片,有些人会去找“关于我们”“信任与安全”的页面,但他们被藏在 footer 中。画面中最显眼的除了像商品一样的 feed 外,就是搜寻“哪里”的搜寻框。
“与其看教育材料,许多使用者反倒直接到搜寻方格,搜寻他们所住城市的地点,因为这是他们知道的东西。”
譬如,一位住在伦敦、想去纽约的客人第一次来到 Airbnb 平台,他可能不会先搜寻纽约,而是先搜寻伦敦,甚至是更贴近自己住家的小范围区域。当他们看到搜寻结果与地图后,客人的反应是:“喔喔我明白了。这是某人的房子,就在我家附近,靠近河边那里,如果你想要,你可以住在那里。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啊,哈!”的时刻,这就是陌生的熟悉。
我在里头有什么好处
如题,很好理解。有趣的是其中提到:
人们很快就信任自驾车,甚至太轻易信任他了。
自驾车的好处非常明显,就是“有其他人/东西帮你开车”,而他需要的信任大跃进其实并不大。
你想想看,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很安心的当乘客,让同事或朋友来开车。换句话说,身为自驾车的“乘客”其实也连结到我们熟悉的经验。
因此这里的信任跃进并不是创造新的经验,而是要求人们从“信任朋友开车”转变为“信任机器开车”,回到加州卷原则——陌生的熟悉。
从风险角度来看,我们则需要冲淡对自驾车会完美无瑕的期望,人们只需要了解自驾车的利大于弊就足矣。
信任影响者
你一定听过“早期采用者 Early Adopter”,指的是别人之前就先采用新产品、新科技的个人或企业。但作为让多数人爬上信任积木的第一层而言,他们未必是最有影响力的群体。
以 TransferWise 为例,他们发觉理想的信任影响者不是精通金融科技的人,也不是戴最新 Apple Watch 的人。他们必须找到我们未必会料想到、却肯跟随 TransferWise 这种无名公司冒险的人—— 拿退休年金过活的银发族。
英国有些退休族群在西班牙养老,他们需要把退休年金经常性地由英镑换为欧元,透过一般汇款会被扣超多手续费,因此抓到他们 Use Case 的 TransferWise 就有强大的诱因使他们的信任大跃进。其他第一次接触的使用者看到退休族群(而非什么科技宅)都开始用了,自然放下戒心,这对他们决定要不要相信这个服务产生了重大影响。
星等、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被诟病的原因有许多,其一为怕被报复、怕对方也留下负评,因此就算经验不值也宁愿留下好评或中立意见;其二为双方可能说好互相留五颗星好评(尽管你觉得大概就是三分星普普通通)、或是填五颗星送甜点的贿赂策略,造成评分膨胀。
负面评价是最重要的资讯,它却无法被如实地呈现出来。
以 Airbnb 为例,他们在2014年推出“双盲流程 Double Blind”来改善这个问题。要在主人及客人都提交评语后、或是十四天等候期过后(以先到者为准)再向双方公布评语。结果,提出评语比例增加 7%,负评增加了 2%。
分布式信任渐渐取代人类的工作
过去一年,我曾经付利息和费用给银行,查证户头和余额,以便能付款给陌生人。我也付了数千美元给律师代拟合同,因为我不确定别人会有什么举动。我付钱给保险公司照顾我的健康、汽车、房子。我付费给会计师厘清报税议题。区块链引起一个关键的人性问题:
我们付很多钱,请人帮忙照顾我们的生活。这些“受信任的中间人”是体制式信任世界的一部分,不过体制式信任现在受到深刻的质疑。
由于新科技出现、信任的代价下降之下,目前拿酬劳便捷我们信任的第三方——不论他是经纪人、裁判或监护人,如果不想被“无法更改”的帐本取代,就必须日益证明他们的价值。
结语:分布式信任的挑战
1. 分布式信任似乎总是又把我们带回到集中化的权力
阿里巴巴分散商敏与卖家,却集中数据;或如去中心化平台 DAO 在遭遇问题时,所有人仍集中起来找寻一个人——以太坊创办人维塔利克・布特林,并人为投票进行硬分叉。
2. 许多新科技不是无名化某人,就是试图完全铲除信任其他人类的需求
当我们信任自动搜寻引擎大过人类编辑,或是当替身、默认程式的算法担任我们的经理时,信任会有变成静态的风险。
3. 我们真的想要完全透明、分散信任的生活吗?
当事情出现问题,我们仍希望有一个人出面当领导者,挑起担子、做出决策,最重要的——负起责任。
而这世界上许多赚钱的机会都是建立在资讯不对称之上,完全的透明与信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昂诺纳・欧妮尔:“坦白讲,我认为重建信任是个愚蠢的目标。我反而主张对值得信任的,多点信任,但不必信任不值得信任的人。事实上,我的目标是积极地尝试不去信任不值得信任的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