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1901205001.aspx
电子书的危机与转机 也是台湾出版界仅存生机
最新更新:2019/01/20 13:45
台湾出版界除了电子书有成长,其他都在掉,那为什么不拼呢?也只剩这个机会了
文:魏纭铃、江佩凌
【前言】
台湾出版品拥有每年约4万本的惊人产量,新书人均比曾被国际出版商协会评为世界第二。
这是台湾出版人以热情泪汗支撑出的丰功,却依然是壮志苦耕未酬的伟业。
出版业在台湾,始终是繁花锦簇里最独特美好的一朵鲜花,面对必然的数位未来,若仅以
过往纸书通路视角来检视电子书上下游市场,难免失焦。那就像只瞥见电子书冰山一角,
可能枉费出版界盎然生机,又怕是阻碍了华文出版航向世界的方向,更不用谈有朝一日扬
帆掌舵站在风头浪上的美好远景了。
有人形容2018年是台湾的电子书元年,探讨书市出版无法忽视这启航的关键时刻,时间走
到2019年初,本期文化+探讨电子书在台湾发展现况,从出版圈领导者们的眼界,剖读电子
书的未来,以及各种可能的去向。
书架上没有电子书,这笔帐算谁的?
出版人“老猫”陈颖青的著作《老猫学出版:编辑的技艺&二十年出版经验完全汇整》出版
4年后,在2011年以“全国第一本欢迎盗版的电子书”为引,开放“免费下载”或“愿付
100元购买”两个选项,每篇书章后都有连结捐款网页,那是台湾电子书市场初期,非常新
颖的尝试。
陈颖青回顾7年前,台湾曾由政府主导力推电子书,却未能成功,观察国内外电子书市的明
显差异,在于“电书和纸书的同步比例”。他从畅销书榜发现,4年前畅销书同步率仅有1
成至2成,换言之有8成以上畅销书没有电子书。
“电子书读者若想找到这些让人愿意掏钱购买的人气著作,十有八九感到失望,因为在电
子书市上,这些书并不存在”。陈颖青指出,Amazon充分供应电子、纸本书版本外,几乎
让畅销书电子书同步率达100%,“加上促销策略,书种多价格低,当然能吸引到电子书读
者捧场”。
要吸引更多电子书读者,陈颖青认为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提高同步率。很多时候,都是纸
本书出版后,才回头制作电子书版本,“两种版本相差好几个月,错过声量最大的新书推
广期,激发读者阅读欲望的机会也相对变低许多”。
若能缩短上市差距,甚至做到同步上市,对电子书市场有绝对影响力。陈颖青说,如今大
型书店上架新书,也会希望出版社能同步提供电子、纸本书,因此近年畅销书同步率已爬
升至40-50%,“对读者而言,已有将近一半的机会,可在电子书平台里,找到想看的书籍
”。
对于“纸本、电子书没有同步”这个读者心中最大的问号,时报出版董事长赵政岷直接了
当说出主因。“电子书在台湾如果都卖不破千,那还要再付一笔钱买电子书版权吗?”这
同时也是必须为每本新书销量负责的出版社主编们,心中斟酌损益的权衡关键。
从纸书卖到电子书,编辑作业在纸本阶段就已完成,多数成本也算在纸本书售价里。赵政
岷坦言,大多数读者和作者总觉得,电子书不过就是拿纸书去转,“实际上电子书上架,
对出版社而言也不全然无成本,转档、上架行销、人事管理维护等,这些无形成本要不要
算?”
尤其是台湾是全球少见的繁体中文市场,又受限于只有翻译书卖得动的前提,翻译书的纸
本、电子书版权又得分开买,购买版权除先付预付金给国外作者外,也可能包含给版权代
理人抽佣,每个环节都是成本支出。
“在和国外谈版权时,我们都会尽量争取纸电书版权一起算”,赵政岷说,一旦纸书和电
子书版权分开来算,许多出版社就会犹豫,但仍有些强势书籍会要求两者都要出价,“常
遇到的状况是,即使知道亏损,但不得不买”。
电子书卖不好,成本就被卡住,出版社购入电子书版权除成本自付,还要承担销售未达门
槛后果。比起上架通路,出版社负担的责任风险,始终是最多的。赵政岷说,“长久下来
,这样的成本考量限缩出版品项,变成大家只敢出畅销书,而无法耕耘那些可能不卖,但
值得出、应该出的,细水流长的好书”,他总觉得,这对读者而言,不是件好事。
过去那些“应该出的书”再怎么样也不会赔多少,或是只要用时间就能弥补回来。“现在
因为有太多书回不了本,最终演变成不能再赔了,于是那些该出的书,便也无法在繁中市
场问世”,如此一来不仅妨碍出版类型,也会阻碍到创作端,让一些新作家难以出头。
电子书价贵得合理?降价转机仍在销点
把售书拆帐结构摊开来看,一本定价100元的纸本书,通路通常拿走40元,印刷成本25元,
作家有10元,剩下的25元是出版社毛利。电子书因省了印刷费,此部分通常会给作者25元
甚至到50元,通路40元,剩下35给出版社。赵政岷说,“在台湾电子书约是纸书7折,两者
相差折数通常就是印刷成本”。
在拆帐结构之外还必须讨论的是,卖书想要“有赚”,必须卖破一个量才能过损益平损点
。赵政岷直言,如果销售卖破损益点,不把初始制造成本算在电书成本上,电书确实有降
价空间存在,“只是,现在的出版社连卖纸书,都不见得赚得到25%的毛利,更何况是阅读
市占率仅3%的电子书呢?”
“市场养不养得起来,是最大问题”,赵政岷解释,繁中直排格式在全球电子书里是台湾
独有特色,现在的繁体中文出版品,无论纸、电子书有90%市场在台湾,“现在很多时候电
子书在台湾连千本都卖不到,恐怕连引进一本翻译书要付的1500美元预付金,都没法回本
”。
“传统纸书市场是块大饼,如今早已萎缩成一块小烧饼,现在还需要有纸、电书两块小烧
饼一起吃才会饱”,在这样的基础之下,出版社只能用7折卖电子书,无法再低。赵政岷说
,当然也有不少出版社担心,“卖了电书,纸书还卖得动吗?”
2013年Google Play图书是国外首先来台开站的电子书平台,陈颖青形容,“那像是推了台
湾电子书一把”,让台湾出版社有机会理解,供应电子书并不会让纸书市场带来损失,“
从制作成本来看,电子书相对便宜,卖电子书也是营业额,怎么会是敌人”?
直到近年,出版方卸下将电子书视为敌人的心防后,根据国家图书馆“106年台湾图书出版
趋势报告”,2017年台湾电子书出版比率约占全体出版书籍10.24%,和2016年5.16%相比足
足成长一倍。陈颖青也认同,读者对电子书的接受度,其实越来越高。
“现在我们很常看见电子书销售不错,也带动纸书销量”,赵政岷透露,出版方确实慢慢
感受到,纸、电子书未必是零和竞争,而有可能彼此带动成长。2018年7月出版的《真确:
扭转十大直觉偏误,发现事情比你想的美好》电子书卖破万本这件事,更是鼓舞了不少出
版业。
“电子书一旦卖破千本,就会翻盘”,赵政岷强调,这是出版业卖电子书的目标线,“从
出版社角度来说,我们乐于电子书与纸书同步上架”,只要台湾作者尽量两者都上,国外
翻译书部分,若不需另外付钱买版权也会尽量拿,“我们始终期待,蚂蚁雄兵积沙成塔的
那一天”。
(本文摘自文化+双周刊第28期“未来阅读:你电子书了没”,1/21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