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网志版:https://lucialucy02.blogspot.com/2018/11/blog-post_16.html
“不,这不奇怪,一点也不奇怪。音乐就是这么回事喔。从最初提示的乐曲主题一路
看到最后,然后再回头看,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呢?贝多芬的日记有一句谜样的文字‘傍晚
会看清一切。’这句话的德文原文是什么,若问洋子,洋子或许能告诉我们意思……不过
我想,大概是这样的意思吧:随着乐曲的发展,会发现,哦,原来这个主题带有这种可能
性,如此一来,这个主题听起来就不会和原来一样了。在不知道花朵全开的样貌下凝视的
花蕾,等到知道花朵全开的样子后,在回溯的记忆里就不是相同的花蕾了。音乐,并非只
向未来直线前进,也会一直像这样,朝着过去展开。如果无法理解这一点,就完全不懂赋
格这种形式的奥妙。”--平野启一郎《日间演奏会散场时》P25
受文案影响,本以为《日间演奏会散场时》若《爱在黎明破晓时》(尽管我根本没看
过),是终生难忘的心灵交流,在短促的时间,双方心有灵犀,话语仿佛碰触到彼此的灵
魂底处,犹如天生契合的伴侣,却未发展出长远关系,仅是难以忘怀的人生片段。然而,
尽管有所相似,小说中的两人却在三次见面外,仍有通讯网络,未免预期落差。但这不是
重点(欸),重点是我很喜欢这部透露出的“四十岁的爱恋”的成熟感。
故事套路虽不难猜,但作家处理地徐缓而诚挚,表现出两人的心灵相通,而心灵相通
正是这故事的引领关键。当洋子无法跟三谷早苗解释,为何外婆的死亡,会让她对童年玩
扮家家酒的石头产生阴影,这阴影不是因为石头很危险,未移开而导致外婆受伤,面对对
方一再热诚地安慰“不是你的错”而沟通困窘时,是莳野的解释,让她从困境脱逃。两人
那一瞬的心灵相系,成了爱情的开端。
两人的爱恋,貌似急速,又情理到位,作为国际记者的洋子外派到巴格达遇到恐怖攻
击一事,成了催化剂。小说家真切地写出她不知该如何回应莳野的关心慰问,拖延许久后
的真情流露,以及两人二次相见后,面临书信的亲密、实际的生疏,那般落差带来的胆怯
情感。两人皆非冲动行事之人,相反地,他们很顾虑、很体贴,是典型的想很多的日本人
,却拥有一颗不愿妥协的心。也因此会被彼此吸引,也因此--
(下有雷)
小说内那封欺诈的电子邮件,才会如此轻易地瓦解两人的情投意合。在真相揭发后,
两人的念头都是:“太愚蠢了!”是啊,多么愚蠢,只要放下矜持,放下无谓面子,好好
沟通就能意会到的谎言,也不是没注意到吊诡之处,却……对于罪魁祸首,两人都无法痛
下心怪罪,因为事情并未如此简单,不是那样轻易归结于单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两人都在
自我谴责,甚至,善意思考。就如同莳野所想的:“莳野明白应该宽恕妻子,既然结果是
幸福的,该怎么否定那个原因呢。/自己绝非因为失去洋子,迫于无奈才跟早苗结婚。正
因确实爱这个人,才能一起生活到今天。于是,莳野努力将那稍微松懈就会改变的脆弱过
去,维持在原有的样貌。”(P326)
要怪罪很容易,要懊悔很容易,要痛哭流涕很容易,但现在呢?现在该怎么办?难道
要因为那份谎言,就要否定这五年来的一切?两人无法如此清楚地切割,那是种温柔,也
是种慈悲,更是岁月历练下的,被迫养成的包容。已经不是能狂飙发泄的年轻人了,但依
旧想抱持恋爱的可能,忠于自己的自由,所以,小说的收尾毋宁是安全中带着期盼的(或
许太保守安全了些)。第四次会面,一切留白,留在微笑相逢。我难免会觉得,如果作者
敢放大胆些,写出后续,评价会更高吧,但那后续太痛心太写实太煎熬了,之所以选择戛
然而止,亦能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