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21世纪的21堂课》最启发我的30点

楼主: kevin781109 (Kevin)   2018-10-10 00:43:02
前言:不久前读完这本,前几天还去参加天下办的本书座谈,
趁记忆犹新赶快打下这篇,除了作为笔记,也和大家分享。
这些概念按照在书中的顺序排列,用字遣词大多取自书中内容,部分经过我自己改写。
当然书中重要的地方太多,这30点只是以非常简要的方式,记录我自己最有感受的部分
(30也有为了数字好看的用意XD),如此简要难免有疏漏,请各位包含。
最后是一点建议:读这本之前,最好看过哈拉瑞前两本著作
《人类大历史》、《人类大命运》,或至少看过前者,习惯他的叙事方式。
-
1.生物科技和资讯科技的双重革命,是自由主义所面临的两大考验,
也使得一般人愈来愈无足轻重,而反抗“无足轻重”要比反抗“剥削”来得困难许多。
2.人工智能(AI)具有人类没有的两种强大能力:连结性、可更新。
因此,专精在小范围、重复性又高的工作,将最先被 AI 给取代。
3.很多工作都只是枯燥乏味的苦差事,与其“保护工作”倒不如“保护人类”,
而“全民基本收入”和“全民基本服务”便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新兴模式。
4.民主投票事实上是诉诸人类的“感觉”而不是理性,
因为多数人都缺乏在投票时做出理性思考和决策的知识背景。
5.随着我们愈来愈依赖 google 来找答案,今日的“真相”某种程度上
已经被 google 搜寻排名最顶端的结果所定义。
6.当人类将许多事情都交给算法决定,就必须有人去决定算法要内建哪些规范。
因此人类该害怕机器人的原因不在机器人身上,而是他们所服从的对象。
7.比起身边的社群,今日的我们更在意线上社群,科技让我们和自己的身体感官
越来越疏离,网络上的事比起周遭的事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8.许多人类群体仍依靠故事,去塑造一个看似源远流长的身分认同,
但多数的文明其实都经历过很多转变。“经历过哪些改变”才是定义一个文明的方式。
9.传统宗教在现今仍有影响力,主要在于宗教这种“故事”有利于打造身分认同,
也因此容易受到国族主义的利用,使人类群体之间的冲突加剧。
10.国家的移民政策可看成三条协议:是否允许移民、是否入境随俗、归化时间长短。
当前的问题是人们把这三条协议与协议内容如何执行全部混为一谈。
11.反移民者以文化优劣为理由时,常见三种误判:将“地区优势”与“客观优越”混淆、
主张太过笼统、把某些统计结果直接用来对个人做评判。
12.恐怖主义造成的死亡,比战争和疾病都少,但他们的盘算就是希望对手
被恐惧感凌驾而过度反应。反恐行动所造成的许多错误,便是最好的证明。
13.成功的反恐行动,必须三管齐下:秘密打击恐怖组织的连结网络、
媒体要避免歇斯底里的报导、人们别让想像力被恐怖份子操弄。
14.在这个时代,成功的战争已经失传,因为过去能透过占领的行为取得实际物资
作为经济资产,但现今的经济资产是科技和知识,无法用占领来获取。
15.一神论的出现,让许多人比以前更不宽容,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自己的神是唯一真神,
进而引发各种暴力冲突。相较之下,多神论者更能包容其他信仰。
16.谈论到“神”,我们指的是“宇宙间的奥秘”还是“人间秩序的制定者”?
许多宗教常以前者之名要求信徒遵从后者,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17.有些人会说自己相信的是“世俗主义”,它的内涵就是重视“真相、同情、平等、
自由、勇气、责任”,这种价值观构成现代科学和民主制度的基础。
18.无论相信哪一种意识形态或宗教,都该避免自己陷入“教条式的信仰”,
要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盲点,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持谦逊。
19.人类大部分观点的塑造,是透过“群体思维”而不是个人理性,
而我们之所以会坚持这些观点,是出于对群体的忠诚,而忠诚来自于相信故事。
20.强大的权力有如黑洞,会扭曲事实。想要得知真相,就必须离开权力中心,
允许自己浪费时间、探索各种可能。这也是当今的领导者所面临的限制。
21.无知和冷漠也是一种罪。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互相牵动,
我们要主动了解自身行为的可能后果,而不能再以“不知道”来开脱。(于推文补充)
22.当代世界的不公不义,大多来自某个群体的“结构性偏见”。
我们在看事情时常自认理性,但其实容易受到自身所处群体的影响,而我们很难察觉。
23.人类思考用的是故事,我们一直都是“后真相”物种。有心弄清真相就必须知道:
想取得可靠资讯一定有代价、对关注的议题努力阅读相关科学文献。
24.多数科幻故事诉说的都是“心灵胜过物质”,但这不符目前生物学的认知。
而迪士尼《脑筋急转弯》的故事核心,正是挑战人类的心灵和自由意志。
25.在资讯满满又容易取得的世界,我们不该再对学生填鸭,而是要教他们 4C:
批判性思考、沟通、合作、创意。也就是别只看重特定技能、保持心思的弹性。
26.所有行得通(或者说成功洗脑)的“身分认同”故事,都符合两个条件:
我在这个故事里扮演某种角色、故事讨论的范畴超出我的视界。
27.故事会透过各种“仪式行为”去强化和散播,国家透过国旗国歌、
宗教透过祭典、军队透过纪律,这些仪式都让抽象变得具体、虚构变得真实。
28.故事要使人相信,还会运用程度不一的“牺牲”,可能是金钱或权利甚至生命。
一旦人自己(或看到别人)为了某个故事受苦,便倾向相信故事是真的。
29.要辨别虚构和真实,就看故事的主体是不是一个能感到痛苦的对象。
国家、民族、宗教这样的想像体并不会真的受苦,“人”才会真的感到痛苦。
30.要寻找人生意义,便要探索痛苦的本质,以及观察人类心灵的各种感受。
我们缺乏科学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心灵,这时古老的“冥想”方法就能派上用场。
-
欢迎追踪粉专 https://www.facebook.com/boss.amateur.reviews/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18-10-10 05:40:00
谢谢分享
作者: forlwh (s,h,a,t,t,e,r,e,d....)   2018-10-10 06:16:00
谢谢 很好的整理
作者: maxchiang (吃饺子不吐饺子皮)   2018-10-10 09:55:00
感谢分享
作者: jodawa (jodaway)   2018-10-10 10:34:00
推推~
作者: Sonderrr799 (姗笛)   2018-10-10 12:23:00
感谢分享
作者: kklong   2018-10-10 14:45:00
很棒的分享,谢谢~
作者: cybeth (峰妈)   2018-10-10 22:11:00
感谢分享
作者: psion (psion)   2018-10-11 00:27:00
分享得不错! 不过第21点会有很大争议 这也是未来焦点
楼主: kevin781109 (Kevin)   2018-10-11 00:34:00
回楼上,我懂你的意思,但这篇只是整理所以简化叙述早上有空时,我会再针对这点做补充,谢谢你的回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