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在宅医疗》:医生到你家看病的翻转医疗

楼主: maginot (maginot)   2018-07-18 00:04:38
【书籍资讯】
-书名:《在宅医疗:从 CURE 到 CARE 》
-作者:余尚儒
-出版者: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7 年 3 月 24 日初版
无音乐附图好读网志版 https://www.glynliu.com/2018/07/home-health-care.html
===========================================================================
人生的晚年和最后一段路,你有想过要怎么度过吗?
前篮球国手与体育主播傅达仁因深受胰脏癌所苦,为了选择能尊严地度过人
生最后一程,于今(2018)年 6 月 赴瑞士进行安乐死(报导),他的选择
也激起一波台湾社会对于安乐死的讨论。除了死亡方式外,你是否曾思考自
己想在哪边面对人生最后一程,又想选择在医院安宁病房、长照机构或是在
自己的家中临终呢?《在宅医疗:从 CURE 到CARE 》这本书也许能带给你不
一样的思考与想法。
本书作者余尚儒医师是一位长期耕耘在宅医疗(日语用字,主要指医疗与照
顾团队到病患家中看诊,病患在自宅接受治疗与照顾。台湾主要使用“居家
医疗”一词)的医师,目前则在台东提供在宅医疗服务。除了看诊外,余医
师也创办“台湾在宅医疗学会”,与 Facebook “在宅医疗情报站”粉丝专
页,积极宣扬在宅医疗理念。
一、本书知识架构图
《在宅医疗》这本书的架构如下:
1. 介绍什么是在宅医疗
2. 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宅医疗
3. 目前台湾施行在宅医疗遇到的挑战
4. 作者的在宅医疗之路
5. 日本在宅医疗发展史
6. 日本民间在宅医疗创新案例分享
二、书籍内容摘要
1. 什么是在宅医疗?
在宅医疗是住院医疗、门诊医疗外的第三种医疗方式,强调以病人为中心,
将诊间搬进病人家中,介入病人生活,让病人在熟悉的环境接受治疗
(cure) 与照顾 (care)。
在宅医疗并不是一个新发明,其实在古代中国或日治时期都可看到医生提着
医药箱到病人家中看诊的情形,只是随着时间推移,现代医院和诊所林立,
加上交通方便,身体有病痛时选择到医院或诊所挂号看诊逐渐变成一种习惯
2. 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宅医疗?
你可能会想到医院看病已经很方便了,为什么需要在宅医疗?因为即使在医
疗资源发达的都会区,也可能因为住家无电梯,导致年长或行动不便的患者
无法出门就医,更遑论在医疗资源欠缺的偏乡与山区,到医院将是一场艰难
的旅程,家属也必须请假专程陪伴前往。这时若能导入在宅医疗,由医护团
队到病人家中看诊,让病人在熟悉的家中接受治疗与照顾,相信对于病人和
家属而言都会更安心与便利。
内政部于今 (2018) 年 4 月发布新闻稿指出台湾 65 岁以上人口已达 14 %
,正式由“高龄化社会”( 65 岁以上人口达 7 %)迈入“高龄社会”,并
预计于 8 年后迈入“超高龄社会”( 65 岁以上人口达 20 %)。
面对高龄人口急遽增加的情况,除了需有相对应的社会福利政策(例如长照
2.0)支撑外,老年人的“照顾”和“死亡”也成为重要的课题。当人迈入
高龄,除了可能有慢性疾病外,也有机会发生失能或失智的情形,此时若还
是只到医院进行治疗,而无介入生活的照顾,将可能导致产生不断进出院的
照顾循环 (care cycle);若能有在宅医疗的介入,并协同社工、居家照顾服
务员的共同合作,才可能期望老年人能在地安老。
3. 目前台湾实行在宅医疗遇到的挑战
主要有以下 2 点:
(1) 出院前会议准备不足,使病人出院后无法顺利衔接在地的医疗与照顾资
源,导致日后容易因意外或生病再次住院。
(2) 缺乏实用的医疗用社群通讯软件 (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 SNS)
,让第一线医护人员间、保险单位等难以直接联系。
4. 作者的在宅医疗之路
作者余尚儒医师一开始在嘉义的医院和诊所看诊,后来接触到日本在宅医疗
概念而深受启发,并尝试和嘉义市社区医疗发展协会与嘉义市居家服务中心
一起建立“在地整体照顾平台”,之后到台东“没有围墙的医院” 台东圣
母医院服务,希望建立起台湾的在宅医疗网络(注:作者于本书出版时尚在
台东圣母医院服务,后来离开并于 2017 年 12 月在台东都兰开了全台第一
间在宅医疗诊所“都兰诊所”[报导])。
5. 日本在宅医疗发展史
(1) 1945 年,佐久病院“出张诊疗”
日本在宅医疗发展可追溯至日本二战后长野县的佐久病院,与后来被称为日
本农村医学之父的若月俊一,当时佐久病院会于周末时到农村进行免费的巡
回医疗,称为“出张诊疗”。出张诊疗除了会进行治疗外,也会利用戏剧方
式进行卫教宣导,达到预防医学与健康管理之功。
(2) 1994 年,柳原病院“24 小时巡回型在宅照顾”
东京柳原病院将居家护理师与居家服务员分组,每天分为 4 组,针对高龄化
社区提供 24 小时的在宅照顾服务,白天时间主动出勤访视需要在宅照顾的
病人,夜间则接电话紧急出勤。
(3) 2011年,厚生劳动省“在宅医疗连携据点试办计画”
“连携”是日文的互相联络和合作的意思,此试办计画则是希望选出支持在
宅医疗的在地医疗与照顾机构,整合资源以建构出 24 小时在宅医疗支援系
统、进行医疗普及与推广活动,并共同连携培育人才。2011 年试办时,日本
全国只选出 10 个连携据点,2012 年时已扩展至 105 个据点,在地医疗与
照顾能量持续增加中。
6. 日本民间在宅医疗创新案例分享
(以下列出书中提到的机构名称,冒号后则是机构特色)
(1) HHM卡桑之家:社区安宁之家(报导一、报导二)
(2) 株式会社葵照顾:藤泽型照顾(报导)
(3) 聚多屋:照顾食堂(报导)
(4) 猪原牙科:到宅牙医、诊所附餐厅,教吞咽困难饮食课程(报导一、报
导二)
(5) 鞆之浦樱花之家:照顾融入社区营造 (摘录文章)
(6) 小种子社区生活支援中心:重症儿童日照食堂(报导)
(7) 蒲公英之家:像家一样的病房(报导)
(8) 蒲公英俵津诊所:在宅医疗诊所(报导)
三、个人启发
(1) 翻转医疗
医院和医疗体系一直以来被视为很难亲近的白色巨塔,但透过作者余医师亲
述台湾的在宅医疗经验,以及引介的日本案例,我认为医疗环境已渐渐在翻
转,变得越来越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开展出符合病人与老年人所需的医疗
和照顾,而不是以医院为中心提供最便利医院的医疗与照顾。真心希望能有
越来越多向作者一样的医师投入在宅医疗,翻转医病关系,让医师成为守护
社区的好朋友。
(2) 资源串连与整合需求
未来在宅医疗渐渐普及的情况下,相信会有更多社福、医疗、照顾等资源串
连的需求。假设我开了一间在宅医疗诊所,我会希望能快速找到邻近的连携
据点,彼此交流、学习、合作,才能让社区内的人更健康,更具有健康意识
(health literacy)。因此形成一个在地的有机连结网络就很重要,形成后
将可减少寻找资源的时间,增加讨论与执行的时间。
(3) 提早规划老后生活
如何协助父母迎接老年生活?自己想过什么样的老年生活?为了达到自己想
过的老年生活,现在应该做哪些准备?我所住的地区,是否有在宅医疗支援
?看完这本书后,我认为应该趁健康时就思考这些问题,以避免不健康时已
经没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但若不幸老年失能,我希望我的家人和医师都能
认同“家,就是最好的病房”。期待在宅医疗的概念和运作能在台湾渐渐普
及、遍地开花。
注:特别感谢台湾在宅医疗学会秘书李宜芸协助审阅文章。
【参考资料】
1. 台湾在宅医疗学会网站 https://tsohhc.org/
2. 在宅医疗学会 Facebook 社团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37892756321363/
3. 在宅医疗情报站 Facebook 粉丝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zaitakuhomecare/
作者: cielQ (ciel)   2018-07-18 00:47:00
谢谢分享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18-07-18 07:29:00
感谢这许多医护与社福人员
作者: shkevin (Blay)   2018-07-18 11:12:00
很理想,但出诊对医护人员来说CP值太低
楼主: maginot (maginot)   2018-07-18 13:16:00
是的,书中有提到目前出诊缺乏诱因的问题,期待健保政策和规定日后会改善~
作者: nightever (不知处)   2018-07-18 19:02:00
因为有相关需要 ,非常感谢推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