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tw/cathysheu/article.php?pbgid=70814&entryid=649031
读《长日将尽》之前,看过电影以及《别让我走》的日剧,
对石黑一雄作品已有“沈闷”的既定印象。因此前半段
缓慢而延宕的叙述,倒颇能耐著性子勉强挨过。但读到小说
中段时,突然感受到石黑想表达的观点,顿时感官觉醒、
一路畅行、直至结尾。阅毕荡气回肠之余,恍然大悟
看似诗意宁静的这部长篇,实则孕蓄百转千回各种涵义。
叙事借由一位老旧英国管家的情感与记忆娓娓道来。
将一生奉献给庄园的史蒂文斯,在新入主的美国先生
法拉迪建议下,展开一段旅程,前往英国西部探访
数十年未见的老同事肯顿小姐。故事便由秀丽的英国
乡间景色开展。大篇幅平稳而舒缓的描绘虽是清淡,
回头再看却会对作者的笔力惊艳不已。
首先是以景写情的功力。摘录书中54页处之段落:
英国景色之美正在于它欠缺引人注目的特质。个中关键
就在于那种恰如其分的优雅,从容宁静而又节制自持;
仿佛这片土地自知其宏伟绝美,故乃毋需哗众取宠。
非洲或美洲等地的自然景色虽然无疑令人激赏,但我也敢
肯定,客观来说,它们那种过度喧闹、毫无节制的风格,
相较下恐怕都还略逊一筹了。
这段描写英国景色之“伟大”的文字,显然点出了
史蒂文斯身为管家的人生哲学,同时也讥讽了英国之外
的文化。语气里些微的倨傲与无知(未出过达林顿宅邸
方圆之外的Stevens却自信评论),很好地勾勒出通篇温和
却偏执的姿态—正是主角性格的刻画—石黑奇妙地揉和
优雅与犀利的写法,一开始便提醒了读者,含蓄的表达中
其实隐藏观点的偏移。
由这一小段优美流畅的文字,也能看出这种上流英伦社会
的语体,可说已臻化境,即使一般英国作家也未必写得出,
石黑必定是经过一番苦心潜习的。或许有人会认为作者采
管家的视角,可以省去描绘大英帝国时代人物的穿着、
房屋建筑风格等细节的考证,是避实就虚的聪明选择。
但就创作而言,细节麻烦其实远比文化语言要容易克服,
行文中毫无冲突痕迹的风味,若非饱读古典文学,是难以
成其内在底蕴的。
旅途中除了壮丽的景色,独自驾车的时光,亦让过往岁月
有如倒带般涌现。回忆的首页是关于父亲老史蒂文斯,在
讲述专业管家履行其职,所常提起的传奇事例:某位总管
随主人远赴印度。某日派对中,管家发现餐厅里蹲著一只
老虎,不动声色取来一杆猎枪,然后悄悄对主人说:我
把它打死了。客人们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处变不惊、
不动如山、刻骨的沉默与隐忍—简直令人瞠目结舌的
”境界”。
史蒂文斯的人生道路,便是朝着这一境界前进的,完美地
隐匿其私人情感、消解个人意志于无形,成为其信仰与
绝对价值。永远周到、永远自然,一如老虎的故事。
达林顿勋爵在他认定是位道德高尚、气度恢宏的绅士,
服侍爵爷作为毕生事业,也是让他”最能接近世界轴心”
的契机。因此即使付出了三十五载寒暑,能”隶属于名门
尊邸”,仍令他感到无比骄傲与感激。
专注于服务雇主的初衷,让他全身心投入成为影子般的存在,
认定“尊严”之极致,便是做勋爵的影子。然而管家是人,
也有血肉灵魂,终有矛盾纠结的时候。1932年各国大人物
齐集于达林顿宅邸,史蒂文斯由于忙于这个重大会议,
错过了陪伴病危的父亲。事实上他曾有过片刻的机会,然而
他逃避了选择,因为对自己的感情是陌生的,他下意识
躲开了亲情与管家尊严的取舍,并且说服自己,父亲的去世
留下的不是悲伤,而(竟然)是成就感!?
旅行给了他审视生命的时光,然而回顾这段往事时,史蒂文斯
却并未感到懊悔。读至此,真为他感到伤痛!或许深植于内心
的历史创伤,根本无法去直视,只能依赖自我欺骗来遮掩吧!
不过也不无可能,史蒂文斯真的认为他作对了。或许就
生命选择来说是失败的,但在光鲜优越的社会领域里,选择
成就”专业素养”,却让他感觉”对历史进程贡献了一份努力”
。这段故事仿佛有种寓言性,如诺贝尔奖得主萨拉马戈在
他作品里提到过的:
我们本来就是盲目的,盲目却又看得见,看得见却不愿看见的盲人
将一生押注在勋爵身上的史蒂文斯,不久之后便有了看清真相
的机会,但再一次,他因为不愿看见而故意忽略。在欧洲局势
恶化之前,女管家肯顿小姐带来了两个犹太女仆,她们是
逃难来的。安身了一阵子,因着德国政客的到来,达林顿
爵爷表示再也不能收容这两个女孩了。肯顿震惊又愤怒
(女孩们如果被辞退,就必须送回国),她向史蒂文斯抗议,
后者却表示应该听从主人的安排。被这个被问题迎头痛击的
时刻,他只觉得自己懂得勋爵的隐忍与无奈,政治的复杂诡谲
并非轻易可理解的。
日子仍如平素继续著,女仆事件之后不久,史蒂文斯与肯顿
暗生情愫,书房夜谈,肯顿发现了史蒂文斯读的是罗曼史,
瞥见此脆弱点的当下,两人爆出了火花,但这段感情也因
男管家的不懂处理,又遗憾错过了。
最后真相揭露,勋爵其实是纳粹的傀儡。
怀有高尚道德与高度自我期许的人们,却不幸成为可怕罪行
的帮凶,时代的洪流下,选择沉默者,面对这黯然的结局,
唯有四顾茫然。在石黑一雄笔下,平稳的故事,事实上选写的
就是这么惊涛骇浪的题材。但法西斯主义年代的狂热激情,
倒不是他着眼的重点。这部作品有点像萨拉马戈的《盲目》,
寓言性非常高。
我们都生怕会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也希望在自己的领域里是最出色的。不管是谁,我们都坚信自己
是怀抱着道德感,在完成某种挑战性任务、没有虚度人生。但要
完成这项任务有多么困难,却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大多数人
对于身处的世界,是没有足够洞察力的。因无法跳出自己的
小天地看事情,而受到难以理解的力量所操控。阅读至书后半,
体会到石黑所揭示的人的侷限性,内敛的作品里,透出的力量
却是这样强烈,阖上书页时真是深深震憾。
以旅行日记呈现的这部回忆小说,逐日记录旅途见闻与过住记忆
,随着扉页的翻动,史蒂文斯的骄傲、过去辉煌的岁月、内心的
隐秘等逐步被翻开,但到了第五日,也就是他与肯顿小姐
重逢那天,读者最想知道看穿了自己生命的荒谬性,试图想
作点什么,而人生却终究无可挽回,他会不会写下心里的悲伤?
令人惊愕的是,第五日的日记却直接缺漏了,史蒂文斯一贯地
隐藏了感情.留白的部份很是高明,任由读者去想像那百感交集
的滋味。
爱情、亲情,连自己为之骄傲的事业都一一逝去,走到尽头
两手空空....读石黑一雄的文字,仿佛能体会到主角心中的
失落感、苦涩和迷惑。想必他于写作之际,必定是深深沈浸到
小说的虚构世界里,才能创造出这么犀利又慈悲的动人故事。
深沈的感伤之外,结尾非常耐人寻味,长日将尽。是长夜漫漫?
还是华灯初上?作品的格局,在这个开放式片段里,又轻巧地
被提升到不同的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