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人多半而言是感到孤独的
光想像面对一本书时,仅剩自身与作者间的心灵交会
时而萌生的启示、疑惑、心得终究也会期待找到相同共鸣的人分享、借镜
浩瀚书海之下的读者间往往隐藏着看不见的“隐线”
我想,书窝这个app即是将“隐线”浮出真实世界的工具
过去我们熟悉的书商平台:博客来的心得评比、读册的册格子
以及红级一时的anobii、现在的读墨、豆瓣
都身兼著(联系读著关系及乘载阅读心得数据库)的身分
而书窝app的诞生,首要价值应该是在于"行动"
:你可以马上知道真实世界周围是否有阅读伙伴
很喜欢这个app的诞生,也觉得浅力相当大
它可以使虚拟的阅读行为推之成真实世界的互动
但就目前的诱因而言我认为是不太够的,为什么呢?
(以现在基本功能来讨论)
什么时候会开启这个app?
- 扫书时 (对,扫书就是有一种爽感)
- 查询"谁"有这本书进而交涉
- 接到向自己借(买)书的通知
- 管理书柜(如何管理?)
增加使用app的诱因,我建议以下几点
1.管理书籍 (从基本只想顾好自己书库开始)
原先已在读墨、豆瓣等平台管理书柜的读者
要如何才想再多上一个app做相同的事
要取代吗?还是可以连结过去?(像豆瓣已有完善的心得评论数据库)
“书窝”的"书籍管理功能"要做到什么程度呢?
:分类和sort、购(得)书阅毕的时间记录、自我书柜的书籍评分(300字内简单评论)?
在管理自己的书柜时,看着(已读)/(未读)书目的比例上升也是种成就
2.引发认识更多的书籍
我认为app若能[带领使用者发现更多好书],会增加使用率
广义而言,书柜是蛮隐私的事,
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书柜推想书的主人可能是怎样的一个人。
今天将书柜公开在网络上已不是新鲜事,反而可以引发更多影响力。
我们会去好奇某些公众(知识)分子在读什么书,会去追寻他/她的书柜
记得过去陈绮贞曾经公开书柜的照片,ptt当时也有蛮多网友愿意追寻 (随意举的例子)
- 可增加"谁也拥有这本书"的功能,你会找到其他人的书柜,再进而窥看其他书目
- 设立书的关联机制"喜欢这本书的人可能也喜欢.."
要如何[带领使用者发现更多好书],方法应该还有很多
3.书籍简短comment
会吸引读者使用这类的工具,我想最大的诱因就是想看看一本书的[讨论]
但其他平台已经有很多,书窝会不会需要有?
或许可以增加一本书简短的comment及评分,提供借阅者的参考
:比如说因为怎样怎样所以我想把这本书用"送"的方式出去
:比如说如果喜欢猫,强烈建议阅读某作家的此作品,欢迎借阅
而在同一个ISPN下的书,会累积所有读者的[简短comment]成为资料参考
是否要有书籍的讨论?..感觉会越来越复杂
目前是建议是可以设连结到豆瓣(读墨)阅读的网页
(非常满意目前豆瓣逐渐增加的讨论串,只可惜台湾没有品质相当的,
豆瓣随时都可以上去增加书目,只是怕哪天被和谐)
4.电子书交流
先说这一点有点偏门,照理说不太适合在板上讨论
而且书窝本意是让读者实体接触。
目前电子书台湾几大厂都不提供解DRM,
但比较奸巧的读者或许都知道对岸流通电子书私档的风气蛮盛行的
会不会今天我的书柜也可以上架书目[并附注电子书],
要交借书就通过e-mail分享出去?
以上是针对[如何提升使用app的诱因]来讨论
许多是抛砖引玉写的不尽清晰
欢迎一起讨论以提供开发团队建议
先是很高兴台湾有自己的书友交流app很欣喜,
如果能连带更多使用者,推波助澜的话或许能带动阅读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