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ecorum (Festina Lente)》之铭言:
: 这些书确实印制精美,不过你并不了解对岸的出版生态。
: 他们的出版业仍受到国家管控,所谓的“出版社”
: 都是吃皇粮的国营单位。《读库》的背后是新星出版社,
: 它成立初主要出版中国对外宣传出版品,未公开对内发行。
: 10几年前才开始对内发行,依然肩负宣传的任务,
: 目前是中共中央所属事业单位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下的一员。
: 简单说,营利存活不是它考量的事情,完成任务才是。
: 台湾的小本经营、将本求利的商业出版品,拿来和天朝大国不计成本的
: 样板书比,距离当然很明显。如此个案,不值得多说。
: 遇到了可买,买了就赚,但你得知道它就是个样板.
中国的出版社模式比较特殊是没错,
有资格取得书号的只有正式注册的“出版社”。
所以要作为一间新兴的出版“公司”,必须要跟“出版社”合作。
例如
〈读库〉公司就必须找新星出版社合作,由新星完成上报、审查、取号等手续
途中或许会有审查、如何审查,这我不清楚。
但至少出版社不会参与书籍具体制作的过程。
例如罗辑思维曾经找读库制作《趣味生活简史》文库本,就不是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这些资料是从知乎得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626193/answer/113036457
关于文化输出?
就目前我认识的〈读库〉有其特别之处
1
先前提过的,他们像在做手工艺般在制作书,而拒绝出电子版。
在这个时代是反其道而行的。
我猜想他们是想要做到,阅读书籍的纯粹感
─包含内容筛选及书籍设计该如何呈现给读者是最好的。
2
读库标榜
“摆事实不讲道理”─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
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谈资是啥?我这段是照抄)。
照理说“刊物”背后应该会有某种意识形态、思想病毒隐藏其中。
但读库选择了“呈现事实”,事实的解读、引申就交由读者自己玩味。
内容涉及
历史、人物故事、天文、生活、艺术、医学等科普知识
我猜想会成功的原因是这模式可满足现代人对各领域资讯的渴望
可能是我不会排斥中国的出版物,或其受到政府把关的问题,甚至文化输出的问题。
今天中文出版世界有一个特立独行、愿意投入在制作“书”本身的出版公司
哪怕〈读库〉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公司,我也愿意将其优点记取、分享、学习
我认为只要是好的东西都是值得当成文化传播的
例如
台湾建筑,大元建筑工场—姚仁喜
也受邀到中国读库的演讲
读库也有出版姚仁喜团队─“农禅寺”的作品
http://www.duku.cn/product-1803.html
这就是台湾的好作品传播到中国的一个例子
读库的确也是个“样板”
对于出版一本书的想法、做法、如何反其道而行、吸引人的地方
是个可以提供自身反思阅读活动的机会
也或许是其他出版单位可以思考借镜的机会
(可能读库把书做好这件事,就是意识形态、思想病毒、所以我今天才继续花时间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