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Jellicles]《波丽娜》读后

楼主: caiyutw (采豫)   2016-11-14 01:13:54
在图书馆找到《波丽娜》时有点惊讶:书本的尺寸、厚度都和一旁的日本平装漫画格格
不入(图书馆把她和日本漫画放在同一排书架上)。总觉得欧洲的漫画书款式比日本漫
画要自由得多,特别是当一本书是一篇完整的独立故事时,是由书的薄厚去配合故事的
短长,而非让故事侷限于固定页数与版面的框架下。当然,书本的厚度和尺寸对故事好
坏的影响微乎其微,两者之间顶多算是出版习惯上的差异,又或者是体现出强调个人与
重视协调两种文化的表征。
《波丽娜》的故事是讲述主角波丽娜从 6 岁时进入舞蹈学校就读,直到长大成为世界知
名舞者,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心境变化,特别是与幼年时的启蒙老师的关系转变。对于小
时候的波丽娜来说,寄宿舞蹈学校就是整个世界,邦乔斯基教授是无上的权威,遵从他
的教导是理所当然的事。但随着她进展到新的阶段,“见过世面”,才发现过去几年一
切生活所在的的学校,其实只是一所地方的小型学校,邦乔斯基也变成不受人认同的老
古板。甚至当波丽娜的舞蹈技术更上层楼时,邦乔斯基的建议已经跟不上她的程度了。
可是最初的启蒙老师所奠下的基础,已经深深刻印在波丽娜的心里,成为她迈向世界舞
台的契机。有趣的是,波丽娜在解释自己的理念时说:“观众看不到我们没有呈现出来
的东西。”但邦乔斯基的原话是:“观众只能看见我们所呈现出来的东西。”虽然概念
看似相同,其实理解方向相反。这里可说波丽娜并非单纯回想起邦乔斯基的教诲,而更
是以自己多年的成长经验来重新诠释。
作者巴斯提昂.维卫斯在访谈中曾经提到,波丽娜学习舞蹈的过程,就是他自己和绘画
关系的写照,而启蒙老师在艺术之路上占有极重的地位。成功的艺术家往往达成的成就
都远超过启蒙老师的水准,但是追根溯源,所有技术性的根基都是在最早的阶段打下基
础,之后的走向不可能不受影响。也因此启蒙老师的形象,在艺术家的心中总是巨大而
令人怀念。
卫维斯采用简洁明快的线条来绘制《波丽娜》这部作品。按照他自己的所说的原则:只
让观众看到我想呈现出来的东西(这又和故事中出现的用词有些许不同),因应情节转
折,人的五官可以抹去、轮廓可以调淡,删减不必要的物件。画面上呈现的事物,甚至
不是读者该看到的(就像看电影一样),而是以波丽娜为主观观点,在她心中反映出来
的形象。因此当波丽娜回到故乡、再次见到邦乔斯基教授的时候,仍然和她小时候的印
象相同,是个自制而严格的老师。只有当她邀请邦乔斯基到巴黎继续教她独舞时,邦乔
斯基不自禁流露感情,波丽娜才见到她从没见过的老师的神情,也是比印象中更加年老
的外貌。邦乔斯基教授经年不变的固定形象,似乎是应证了他自己在剧中说的“观众只
能看见我们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呢。
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抹灭的印象,那么对启蒙老师来说,学生又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邦乔斯基终究还是留下了当年练舞的记录影片,保藏至今并交给波丽娜。当波丽娜看着
影片回忆当年的练舞时光,为两人的师生情谊写下难忘的注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