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引爆趋势──小改变如何引发大流行》

楼主: hewittboy (鸟巢)   2016-10-05 21:05:51
好读网志版:https://goo.gl/5JIepl
作者葛拉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2000年出版这本《引爆趋势──
小改变如何引发大流行》后迅速走红,除了被列为“五十大商业大师”,
更被盛赞为“二十一世纪的彼得.杜拉克”(这下标法堪比内容农场小编)、
“当代的新大师”。
但其实葛拉威尔是历史系出身,原本想投入广告业,结果惨遭二十一家公司拒绝,
后来进入《华盛顿邮报》成为报社记者,并横跨商业、医学、科学等多领域,
目前则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担任撰述委员。
葛拉威尔认为,“在特定的流行风潮中,万物都能在一夕之间改头换面,
我们把这种时刻称为‘引爆点’”这些被散播的观念、产品、
讯息及行为就像病毒一样是一种传染行为,而且通常是从细微的小动作造成大转变,
然后在短短时间内引爆。作者将原因归纳成三大原则:
“少数原则”(Law of the Few)、“定着因素”(Stickiness Factor)及
“环境力量”(Power of Con Text)。
“社会流行潮散布的方式也和流行病一样,都是一小撮人使力的结果。”
要引起风潮,必须三种人:连结者、市场专家和推销员。
连结者善于在初次见面就找出和初识者之间的关联,因此人面远比一般人广,
同时也具有在发生事件时,能够短时间内抓住重点,找出对应人物的能力;
专家则是广泛拥有各种知识、资讯、喜欢主动讨论问题、提供帮助的万事通,
他们不但喜欢提供意见、喜欢帮你买东西、掌握市场情报,
甚至是连大卖场的厕所在哪个角落都知道的情报仲介;
推销员则具有特殊技巧或魅力,能够让说服民众。
定着两个字其实相当直接了当,简单说就是将想要传达的讯息深植人心。
传统的广告人员的三宝是幽默、夸张的图表和名人推荐,透过实验结果分析,
葛拉威尔则认为表达资讯的方式、抓住专注力和重复性更为重要。
环境因素可以以犯罪学者威尔森(James Q. Wilson)和凯林(George Kelling)创立的
“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说明。破窗理论认为,犯罪是失序的结果,
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修理,路过的人会觉得这里没人关心、也没人管理,
很快的就会有更多窗户被破坏,无政府状态就会从这栋大楼蔓延到整条街。
史丹佛大学学者金巴德(Philip Zimbardo)经由角色扮演的实验(征求志愿者分别
担任警卫与囚犯,扮演警卫者会在刻意营造出来的警囚高压氛围下性情大变,
并出现各种虐囚手段;扮演囚犯者也不由自主地出现囚犯行为,
即使他们早在事先得知这只是一场实验行为。)得出“特定处境的力量相当大,
能够超越我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的结论。
心理学家也认为,我们通常以为人的个性应该前后一致,
但事实上人类在解释别人行为时,往往会高估个性的重要性,
低估处境及背景的重要性,学者把这种倾向称为“基本属性偏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简单来说,周遭环境恐怕比信仰及思想更能影响人的行为。
什么样的环境更能掀起一股风潮,带动趋势?
作者认为,团体是最有效的方法,而分辨哪种团体真正具有影响力,
则可以用“一百五十原则”(Rule of 150)判定。
人类学家邓巴(Robin Dunbar)认为,人类的脑容量足以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
因此人类拥有所有灵长类动物中规模最大的团体。
邓巴并自创一项公式:“大脑新皮质比”,也就是大脑新皮质和脑容量的比率,
由此公式推算出团体最多人数为147.8人,约为150人。
讲白话点就是能够让你在酒吧巧遇时,可以一起喝酒而且不会感到不自在的朋友,
最多只有150位。葛拉威尔另外又以哈特派(Hutterites)农庄和高尔合伙公司
(Gore Associates)为例,证明150人似乎确实是管理一群人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这也正是流行风潮的矛盾之处:要引发一场大流行,必须先引发许多小型风潮。
最后作者总结:“在引爆点的世界中,纵使困难重重或起伏不定,
它也存有很大的希望。只要调整团体的大小,我们可以大幅提升团体接纳新知的程度。
只要修改传达讯息的方式,我们可以明显改善讯息的定着程度。
只要找到数数掌握社会权力的特异人士,我们就能塑造一股社会风潮。
最后,引爆点是再度肯定那股改变现状的潜力,以及手脑并用的力量。
看看周遭世界,别以为它冷酷无情,其实不然。
只要看准位置,举手之劳也能异军突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