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okais.blogspot.tw/2016/09/blog-post_23.html
小说“金翅雀”的书名取自荷兰画家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 Fabritius)绘于
1654年的荷兰黄金年代的同名名画,
画家死于一场爆炸案,他的画作留下的极少,大部分作品也都葬身火海。
“金翅雀”是他少数流传下来的作品。在这幅画里“一只黄色的小雀鸟,
身后衬著一片苍白的素色背景,纤细的脚踝上锁著铁链,栖息在一座座台上”
无法飞翔。这个意象的象征其实正是这部小说的主题。
这部小说采取简单的倒叙手法,
主角席欧在多年以后的异乡回忆起割裂他人生的那起博物馆爆炸事件,
当时席欧与母亲正在纽约博物馆里欣赏“金翅雀”这幅画,
却碰上了一场恐攻爆炸事件。
爆炸前一刻一名红发女孩吸引了席欧的目光,
她为女孩吸引暂离母亲所在的展览室,这救了他一命,
母亲却一如“金翅雀”的画家般死于爆炸事件,
幸存的席欧醒来后则在一片狼藉、不知所以的情况下取走了那幅画。
这幅画将纠缠他往后的生命。
而母亲的死讯,则割裂了席欧的人生,
他的人生也仿若画中的金翅雀般被锁上一道无形锁链,
再也无法飞离。因此这部小说说的其实是一个少年成长历程与寻找生命救赎的故事。
席欧将母亲之死归因于自己,
他认为若非归咎于他,他与母亲就不会在错误的时间走进错误的地点。
母亲就能逃过一劫。
因此从母亲逝去那一刻起席欧就彻底失去了自由,
一如画中的小雀鸟,禁锢著一道锁链。
一直要等到这幅失窃的名画物归原主后,席欧才能找回他失去的自由。
他才能从心灵囚牢的深渊里解脱。
现在已经很少看到像“金翅雀”这么厚实的小说了,
超过800页。
这似乎是写实主义年代那些大小说家们才会有的手笔。
而事实上唐纳塔特的叙事风格也是老式老派的,
缓慢的叙事节奏让原该是跌宕的情节舒缓了步调。
而字雕句琢的文字风格则像摄影机般铺陈出所有的细节,
我想这正是它厚实的背后原因。
这部800页的小说最好的部分就在于唐纳塔特的文字魅力
(对中译本读者而言,也或许是译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一如扉页对于作者的介绍,
作者认为“写作最深层次的满足来自雕琢句子─正确的词,适当的比喻。
仿佛一个微型画画家,用一支眼睫毛大小的画笔,创作一幅大型壁画。”。
而当作者着迷于文字细节的精致化时,
如何裁减就会是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某些枝节其实是可以适度裁减的,
那样会让整部小说的结构更紧密些。
“金翅雀”采用第一人称做为叙事者,
而叙事者席欧同时也是小说的主角,这样以主角做为叙事者,
好处是读者容易进入主角的心理状态,
主要事件也都透过主角之眼来演绎,这种单一观点伴随简单的倒叙时间线,
作者可以用一种近乎话说从头的方式来讲故事,
小说结构的问题可以暂放一旁,
作者即可专注于如何字雕句酌,
达到华丽文字飨宴。但似乎也是如此最终却让这部小说枝节庞杂。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爱特伍的<女祭司>也是一部关于成长故事的作品。
也同样采用第一人称主角视角做为叙事者。
爱特伍是个慧黠的叙事者,
她采用时空交错、近乎意识流的技法来说故事,
让过去与现在交织,让漫长时空里发生的所有故事仿佛都凝结在一个精巧的水晶球里。
而“金翅雀”则是一条漫长长廊,沿途画著一幅巨型壁画,
你得走到终点才能看到故事结局。
这是不同的美学视野,传达不一样的美学风景,
只看你喜欢的是什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