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得出自2001年在台湾出版的<<与小孩对谈>>一书,书中记录一美国哲学教授如何以故
事方式引导小朋友思考哲学问题。
哲学家有许多自许的责任,其中一个典型责任故事便是带人类走出洞窟看看真实的世界。
然而事实上哲学家才是那些需要走出洞窟的人。
======
小孩A:你知道吗?乳酪是草做的。
老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小孩A:因为乳酪是牛奶做的,牛奶是生产出来的,而牛吃的是草。
老师:你吃不吃乳酪?
小孩A:吃阿!
老师:那么,你也是草做的喔?
小孩A:不是,我是人。
书中作者举出这故事来分别让大人与小孩讨论。他首先否定大人认为小孩子讲这些没道理
的话是出于无知,他肯定这小孩A是有逻辑思考能力的,只是论证有点瑕疵。
在他引导下,小孩子们得出小孩A是混淆了"用什么做的"与"从什么做出来"的结论。牛奶不
是"用"草做的,而是牛奶是"从"草做出来的。
我非常惊讶于这位哲学教授想像力是如何惊人的贫乏,使他把这样生动的故事立即转换成
"若A是由B做成的,B是由C做成的,则A是由C做成的。"的"哲学逻辑"
在这种"哲学逻辑"中,小孩A值得称赞的贡献在于他(有缺陷)的推理,而非他在这故事中
扮演的脚色,小孩A可以说在这教授眼中毫无地位可言,除了这小孩似乎有逻辑推理能力以
外。教授的"哲学思维"也使得这故事最终导向了单薄地"用与从"之间的分别。
因为这位教授专注在逻辑推理中,无视故事中的小孩A,因此他没注意到老师用了最传统的
教学方法--要求小孩看见自己、扮演一个角色。
小孩用他最熟悉的方式,也就是"吃",建构出新的万物与世界的关系,并且从中发现吊诡
--完全无关的东西居然以这种方式相连着。
老师则予以否定,问说:那在这之中,你是谁?
这个问题比这白烂哲学教授的问题高明多了。
在这之下,谁在乎人是"用"草做的还是"从"草做的?
仔细想想,哲学教授积习成病的思考盲点把它留在洞窟中就好,不要拿出来害人。
呼吁大家,珍惜小孩,远离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