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60727/37324160/
苹中信:时报文学奖喊停之后(朱宥勋)
2016年07月27日
日前,《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举办的“时报文学奖”,突然无预警宣布停办。加上
2014年《联合报》的“联合报文学奖”也停办,引领文坛风向将近半世纪的“两大报文学
奖”全数停刊。现在,具有公信力的单篇文学奖项,仅剩下《自由时报》的“林荣三文学
奖”。
时报文学奖的“暂停”毋宁更证明了上述的尴尬。在网络上,停办消息竟然是一名香港的
创作者首先发现的,即连台湾的文学圈都一无所觉;而在停办讯息确证之后,也没有兴起
任何波澜和慰留声浪。这一方面或许是因为蔡衍明接手《中国时报》之后,完全使该报名
声跌到谷底,因此即使文学副刊相对来说是谨慎持重的,仍然无法摆脱污名;一方面也可
以看出,不仅“圈外人”对文学奖无感,“圈内人”也都早有一种无可如何之感了。
浪费版面放应酬稿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对台湾文学的未来会有何影响?
首先,我是觉得无须过度悲观。无论是文学奖还是文学副刊,都是诱发文学作品持续产出
的一种“机制”。两大报文学奖的消亡,并不直接等于台湾文学创作的消亡,死掉的是机
制,并不是文学,文学创作者也有可能经由其他的机制被读者看到。
但接下来可能的影响是,文学副刊的重要性将会持续下探,因为即使近几年文学奖的盛况
不再,得奖作品的刊登都仍然是每年副刊当中品质最佳的内容。在没有了文学奖之后,每
天3000字不到的主文栏目,是很难有什么发挥空间的;更别说往往还有大量的人情应酬稿
必须消化,一年中有许多版面都浪费在既无才华也不努力的老人身上了。除非能在编辑企
划上有更好的想法和更强的执行力(比如说再也不要刊出连方瑀的作品),文学副刊的衰
亡几乎是必然结局了。
挖掘新人结合盈利
因此,无论是读者、创作者、出版社编辑,恐怕都要准备面对发表版面全面萎缩的处境。
在副刊缩编、文学杂志多数版面为企划邀稿、《短篇小说》停刊的情况下,文学创作失去
了这些“试水温”、“养读者”的版面,必须更直接地以书籍的规模来面对读者;出版社
也不再能依赖这些传统机制来供输新人,必须发展出更明确的挖掘策略。目前看来,社群
网络的经营是一个可能的解答(如同年轻一代的散文作家汤舒雯,她尚未出书,却比大多
数出书作家拥有更多读者);然而这个解答如何与传统的出版盈利模式整合?或者它需要
的是另外一套盈利模式?(以写作计划来募资、发展核心粉丝的“抖内”donate会是解答
吗?)
或者,其实还有我们尚未发现的可能性?
文学创作要面对的问题,大致就是“如何被读者认识”以及“如何将此认识转换成利润”
,这两者一旦成立,就能够让文学的“产业”运行无碍。过去负责解决上述问题的文学奖
纷纷崩倒,能不能继续延续文学创作的香火,就端视我们在这个关口上,能不能想出新的
方法来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