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万历十五年》的书签:多重尺度交错书写

楼主: thegod13 (thedog13)   2016-05-28 15:43:01
(通篇全雷)
书名:万历十五年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作者:黄仁宇
出版:台湾食货出版社 (1985)
从各种有关的文字记载来看,李贽在监狱里没有受到折磨,照样能读书写字。审讯完
毕以后,镇辅司建议不必判处重刑,只需要押解回籍了事。根据成例,这种处罚实际上就
是假释,犯人应当终身受到地方官的监视。但作不知何故,这项建议送达御前,皇帝却久
久不作批示。
一天,李贽要侍者为他剃头,乘侍者离开的间隙,他用剃刀自刎,但是一时没有断气
。侍者看到他鲜血淋漓,还和李贽作了一次简单的对话。当时李贽已不能出声,他用手指
在侍者掌心中写字,作了回答:
问:“和尚痛否?”
答:“不痛。”
问:“和尚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据说,袁中道的记载,在自刎的两天以后,李贽才脱离苦海。然而东厂锦衣卫写给皇
帝的报告,则称李贽“不食而死”。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李贽的不幸,在于他活的时间太长。如果他在1587年即万历十五
年,也就是在他剃度为僧的前一年离开人世,四百年以后,很少会有人知道有一个姚安知
府名叫李贽,一名李载贽,字宏父,号卓吾,别号百泉居士,又被人尊称为李温陵者其事
其人。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在自身则可以省却了多少苦恼。
──P,298《万历十五年》
从文字到书写对象之间的距离可以有近有远,就像伸缩镜头,尺度也会有小有大。
比较近者,专注于写出人物的外貌、动作、甚至内心想法,比较远者,则写出人生观
、人际关系、环境特色、社会脉络、甚至是历史观点。若以书写形式来看,比较近者,大
多是写对话和动作,比较远者,大多是叙述侧写,或参杂议论。
若将引用的文字依序分类,可以为分成三种尺度:
一、中尺度:简述李贽下狱的状况,还有审讯的结果,并提及在当时代其他判决中应
有之下场。
二、小尺度:李贽和侍者的互动,自刎的画面,以及奄奄一息的对话。
三、大尺度:叙述者由李贽个人之不幸,连结到整个朝代的问题,并带入后代历史的
观点。
若是小说,那大多的篇幅应该是小尺度的书写,强调的是角色或行动,若是概论,则
会着重于大尺度的书写,并开宗明义地阐述观念或理论。
但是本书主要书写的尺度,并非小尺度,也不是大尺度,而是中尺度。透过本书的中
尺度描述,将引导读者逐步领略明朝的种种社会景况,像是皇帝的学习过程、大学士的政
事辅弼、朝廷派系如何对抗、地方官员如何审判、文官制度又是怎样、军事结构又是怎样
、学术派别又是怎样。
但是尽管着重于社会制度运作,但本书不像百科全书那样,它不会逐条分类介绍:经
济、交通、农业、教育……那样会使得社会跟个人断裂,只见林不见树,也见不到整座山
,因为少了前朝后世的影响,也少了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如果只讲社会制度,那就像是一
间死房子。
那要如何将死房子住进人,又盖在漂亮的草地上?
本书透过重点人物的历史,像是万历皇帝、张居正、戚继光等等,借由了解个人的环
境,使读者认识当时的环境、制度、思想等等,最后叙述者再以其历史学者的口吻来透露
长历史的样貌和个人观念。这样多重尺度的交错运用,使得个人在历史中有了联系,更有
了冲突:皇帝渴望冒险和自由恋爱、大学士夹在政治派系以及皇帝的不和之间、一毛不贪
的清官被视作憨迂、治军严明的武官被文官看不起、自诩超脱时代的思想家却反复矛盾。
至于谈到如何能如此交错使用多重尺度的观点?重点在于主要的叙述者,本书的叙述
口吻如同专业的历史学者,而且语气沉稳,文笔流畅,讲起话来不戏谑,而谈及人物时又
不会过度直视内心,所以这种有限度的全知观点,得以在多重尺度的书写中找到平衡,虽
不见得能使其他学者信服,但确实能得到一般读者的信赖。
但是这种书写形式,虽然可以轻易地跳动时间顺序,可以一会谈前,一会谈后,但是
却无法专注地书写同一位人物,无法像小说人物活灵活现,如果书写过多,将会触及缺乏
史料的部分,叙述者的地位也会因此动摇。另外一提,当叙述者的大历史观和我相左时,
也曾使我深受困扰。
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超脱时代,可以扭转乾坤,但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力量往往是
唯不足道的,不过透过本书的描写,读者多少明白个人在历史中的挣扎与反抗,虽不见得
能改变历史,但或许能在史册中散发出一丁点耀眼的青光,至于值不值得,你又是怎么想
得呢?
六月的书签:《野性的呼唤》
作者: onewalker (但愿人长久)   2016-05-28 21:32:00
李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