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一家一般上班族或多或少都听过的顾问公司,是美国大企业高阶主管的
重要摇篮之一。对一般读者而言,麦肯锡跟我们最相关的,或许是,只要书名扯
上麦肯锡,通常不至于卖得太差。
这是有意义的,表示对上班族或者商管书读者来说,只要是“麦肯锡的方法”,
不论要解决的是思考问题、情绪问题、新人培训问题,甚至是写作技术,都有一
定数量的读者认为“值得学习”。
这直接牵涉到顾问公司以及顾问所塑造出来的形象:一群聪明绝顶的人,受过良
好的教育训练,能针对企业(客户)营运上的问题,提供一针见血的解决方案。
而在众多顾问公司当中,麦肯锡绝对是声名远播,所以“麦肯锡的方法”才值得学。
这本《你所不知道的麦肯锡》正是要告诉读者,我们知道的都太表面了。作者
Duff McDonald 以时间序来书写,从创办人詹姆斯‧麦肯锡(James O. Mckinsey),
到传奇领导人鲍尔(Marvin Bower),再到第十一任执行资深董事鲍达民
(Dominic Barton),细数自 1926 年创立以来,这家公司的演进、自我定位、
经营理念变化、辅导成功的案例(着墨不多)、辅导失败的案例(大书特书,例
如安隆)、自身营运绩效的起伏,以及陷入丑闻的麦肯锡人 Gupta 和 Kumar 等等。
诚如许士军老师在导读中所说:“从社会学观点,一个社会中之所以会发展某种
机构或制度(institutions)必有其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可能是偶然的。”
顾问产业的发展与兴盛是如此,麦肯锡也是如此,从书里面可以清楚看到,即便
是为大企业提供解答的顾问公司,本身的经营绩效也逃不过外部环境的影响,而
有高峰与低谷,甚至连成立、壮大,都和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虽然也有提到麦肯锡(个别)和整个顾问产业(整体)的价值与“厉害”之处,
以及对产业界的贡献,但作者在书里基本上是对麦肯锡与顾问业多所质疑、批评
与嘲讽,尤其是在鲍尔退位之后的麦肯锡(公司初期在鲍尔主政之下,透过领导
人强势的作为,将他自身对“顾问产业”与麦肯锡的想像,利用价值观深植在麦
肯锡的文化中。管理顾问现今能在一般人心中存在前述的形象,鲍尔居功厥伟)。
例如:
・麦肯锡有非常完美的人员发展规画:用较少的薪资聘用年轻又没经验的人,让
客户付钱替这些员工做教育训练,当时这项策略的意义并不若如今回顾时那么
明显。
・到了 1978 年,当专业员工逼近七百人时,依然有四分之一的顾问是哈佛商学
院毕业的。(这个现象挑战了商学院号称是在培养“领导者”的说法。讽刺的
是,商学院毕业生通常会依循其他人的脚步进入顾问业。与其说是“领导”文
化,不如说是随波逐流的文化。)
・麦肯锡的成功模式绝大部分靠的是推销别人的洞见,这是众所周知的祕密。
・通用汽车重组所造成伤害之巨大(花费钜额顾问费,却没有具体成效),凯勒
(Maryann Keller)认为这导致通用于 2009 年破产。她问道:“但这让人意
外吗?这些人从来没有实务经验,他们一辈子都在和高阶主管对话,但是高阶
主管对制造生产了解多少?实际上他们所知甚微。你以为史密司(通用汽车
1984 年董事长)知道要怎么生产一辆车吗?”
・“发生类似安隆这么大的弊案,对顾问业的名声不容易造成伤害,主要是因为
客户觉得是自己挑错顾问,没有做好管理之责。”分析师察妮丝卡(Fiona
Czerniawska)2002 年在“边缘顾问”(Consulting on the Brink)报告写道。
所以说,顾问业是一门万无一失的行业:做对了,是我厉害;出错了,都是别
人的错。
・当时开始有人提出质疑:顾问业的规模与影响力是否大到过了头,自己尝到的
甜头比客户还多,跟金融业的问题一样。顾问好比银行从业人员一样,不再以
服务整体产业为目的,反而喧宾夺主,发号施令。
・麦肯锡把当初教安隆的那一套拿来辅导银行,也就是以证券化方式把资产移出
资产负债表,保证业绩一路长红。这样的建议大多建立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
客户只会看到资产证券化的美好,但事后证明多有瑕疵……
除了这些之外,也有我觉得非常值得商学院学生反思与讨论的地方:
・明兹伯格表示:“麦肯锡的员工是非常精明的分析人员,这一点无庸置疑。如
果你向麦肯锡咨询,便该要求他们提供分析建议。他们或许会包装成管理建议
或策略建议,但那不过是分析罢了。他们不会直接提供策略建议,因为策略其
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想买也买不到。任何想从顾问身上得到策略的执行长,
都应该被开除。”
・他(大前研一)的论点有点类似普鲁士军事家毛奇(Helmuth von Moltke)将
军的观点:认为所有的策略规划在碰到敌人的第一时间便会失效。换言之,必
须且战且走,最能因时制宜的人就能赢得胜利。
・《卓越的祕密》(后来书名改为《追求卓越》)某种程度上让强调量化分析的
麦肯锡顾问感到自我矛盾。毕德士和华特曼认为,成功的祕密未必可以量化,
可能难以参透甚或精确分析,因此企业应该把焦点摆在顾客和员工身上,而非
组织图表与试算表上——这样的理念明显和主流的顾问逻辑有所牴触。
・管理方法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没有统一的理论,所谓的管理方法几乎
是随机应变而来。
・其他接触过美国运通业务的人讲得更直白,一名前合伙人说:“好的企业领导
者是不会雇用顾问的。正是企业领导者缺乏安全感,才有顾问生存的空间。”
・麦肯锡并没有堪称经典的顾问专案,只有一等一、有助于财源滚滚来的客户关
系。不必想破头,就能知道行销能力才是王道,简单来说,麦肯锡卖什么都不
重要,重要的是它卖得出去。此外,尽管公司在在强调“价值观”,但这些价
值观往往是公司说了算,对公司有利时就加以实践,没有帮助就摆在一旁。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高盛(Goldman Sachs),麦肯锡与高盛在政商界的人脉
亨通(高盛在政界似乎更胜一筹),两家公司的人也都会出任政府官员,甚至
高阶如部长之职,从公职退下来之后,也不乏再回到公司去的,这样“绵密”的
政商关系,对公司来说的确是有不少好处,但对国家整体而言,是好是坏就见仁
见智了。
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企业巫医》,两位出身《经济学人》的作者,评述市面上所
谓管理大师的理论,少了歌功颂德,多了批判,非常适合当作“企管理论史”的
补充教材,当年我考研究所前有老师推荐给我,说是可以“当作小说看过一次就
好”,可惜我没有留下任何一点注记或心得。还有一本《抱歉,我搞砸了你的公
司!》,这本我没有看过,但是英文副书名很吸引人:When Management
Consultants Are the Problem, Not the Solution,或许也能放在同一个脉络下
阅读。
在书籍包装方面,书腰上的两行大文案,在看完书之后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视之,
读者可能不容易从这本书里面学到麦肯锡的“策略经营”,也可能无法学习到如
“麦肯锡思考术”这般实用的技巧。在内文编辑方面,有一两处小瑕疵,例如只
有上引号却漏掉下引号,以及第 239 页写错了资讯顾问集团(ICG)的创立时间。
原文作者的文笔算是流畅(也许是多亏了译者和编辑的修润),虽然有时候觉得
小地方不太顺(大架构就是顺着时间写,不太会有问题),但整体来说还是不错。
推荐给商学院的学生,以及对麦肯锡(或顾问业)有兴趣的读者。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