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okais.blogspot.tw/2014/10/blog-post_17.html
农业的发明宛如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自此人类再也回不去昨日世界。自此人类文化的变
迁快速超越了几百万年的自然演化。我们已然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不过我们的身体还停留
在昨日世界,我们的身体仍以石器时代演化出的机制对应这个新世界,尤其是饮食。身为
杂食者,我们几乎什么都吃,而我们的身体对于于高能量食物的深情偏好,则演化自匮乏
的昨日世界,这在今日世界却成为某种致病的诱惑。不过即使是农业也远离了想像中田园
诗模样,今日农业为了喂饱数十亿人口,逐步发展出企业化、单一化、规模化的工业量产
模式,这样的农工体系以某种复杂、绵长的生产、消费链串起人们的餐桌,而在串起无数
家庭的餐桌的同时,这个农工体系也同时正制造着生态、健康等的灾难。
麦可.波伦(Michael Pollan)的<杂食者的两难:速食、有机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以调查
报导的形式揭露当代农工、食品帝国的生产面貌,不过真正震撼我们的不在于此,而是书
中第二部分对于“有机农业”的描写,不过更正确的说法其实是“有机农业工业”。有机
农业的发展从60年代对体制反叛的理念型运动逐步变形(变质?),当它朝向大型化就注
定会成为农工体制的一部分,利润目标终将驱使它走向企业化、单一化、规模化的工业量
产形式。创造出另一条复杂、绵长的生产、消费链。事实上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转殖基
因专利战争有莫大关系,如果说美国有机农业只是输掉基改专利的一方为确保商业利润、
市占率不致消失,所另辟的一个新战场,大概也不会偏离事实太远。
工农体系复制了人类工业生产体系规模经济的思维,以单一、规模的种植、饲养来模拟人
类工厂的生产行为。这个体系是单向的,我们输入生产要素,然后产出产品。不过自然生
态圈却非如此,自然生态圈以某种回馈、互相依赖创造出物种多样化的世界,那是属于我
们基因里的深层原乡,演化的所在。麦可.波伦在第二部分也描写了另一种在地农业的可
行性,这样的农场模拟生态圈,跳出工业化量产的虚无本质,物种多样性是这些农场运作
的基础,这些多样性物种互相依赖、彼此回馈,这些反抗农工体系的牧草农夫,以其巧思
创造一个高度回馈性、对环境伤害最低、低耗能的乌托邦般农业环境,不过吊诡的是这样
低耗能生产的超有机农作,它的价格远高于农工体系的产品,其背后的真像是,农工体制
所计算的价格一如许多其他工业品生产,它仅计算生产投入的要素成本,而许多外部成本
则不在其经济计算之内。
<杂食者的两难:速食、有机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第三部分则宛若一场凭吊,以在野地狩
猎、采集所得的食物制作出一餐,以这一餐来做为对昨日世界野生食物的凭吊。不过想取
得这种食物却是对早已习惯到超市“狩猎”、“采集”的现代人的极限挑战。因为打猎牵
涉某些高度技能,采集涉及许多野生植物知识。缺乏这些技能与知识根本无法做出这样一
餐。而当人类数量已来到六十亿之谱,这样的昨日饮食只能是凭吊。一场仪式。
这本四百余页的书在传达一个我们应该思索的问题,即何为完美的一餐。作者介绍三种饮
食的自然史包括速食、有机、野地食物,透过这三种餐食的生产过程,反思何为我们完美
的一餐?很显然作者认为取之于自然多少就偿还多少即为完美的一餐,亦即能与生态完美
平衡即是完美的一餐。不过当人类数目越过60亿,我们是否还能够奢求这样完美一餐?对
于生态最适、对于人类健康最适的饮食是否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友善的食物生产模
式能够喂饱如斯庞大的人口?工农体系生产出来的廉价食物其实是全球化下层民工赖以维
生的热量来源。人类的困境是,我们其实就是依赖著不可永续的环境破坏、快速消耗石化
能源来维系一个巨大人口数字的存在,这个数量庞大的地球人口是我们最大的困境。也是
我们这个杂食动物两难的缘由。
当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后,人们已把饮食过程转变成一种文化形式,我们对于饮食的需求
也从基因层次的维生功能异变成一种欲望的形式,对于能量密集食物的欲望。在演化出人
类这物种的石器时代,人们以狩猎、采集维生,人类学家观察目前残存的采集、狩猎族群
,发现这些族群维持生命运作的热量主要来源是采集所得,而非狩猎,毕竟狩猎的危险性
远高于采集,不过狩猎所得却能提供高能量密集的食物,这是我们对于肉食深层欲望的来
由。这个欲望深刻进我们的基因深处。虽然理论上人类这个物种完全可以凭借素食为生,
如果人类采行这样的饮食方式,那样或许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友善生态的食物生产机制,
进而喂饱地球庞大人口,这当然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人类灵魂/基因深处对于肉食根深
蒂固的渴望,注定这只是一个幻想。我们这个杂食动物的两难也注定将持续成为我们无解
的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