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林生长在非洲东海岸的印度商人家族。东海岸曾经为阿拉伯人所统治,后来则被英国人
殖民。然而,在沙林成长的年代,殖民国的控制力开始逐渐消失,东海岸-就如同其他非
洲地区一样-无可避免地遭遇了非洲人的反抗。沙林意识到了印度裔族群的衰败未来,并
且也由于他对于家族的厌倦与自身的不安全感,他决定接手邻居纳德雷丁在非洲内陆所开
设的杂货店铺,期望展开一段新的人生,寻找其他的可能。
在这位处河流交会处,四周为丛林所包围的城镇,沙林遇到了各式各样,出身和种族各异
,对于非洲与自己人生期望也截然不同的人。邻居舒芭和马赫许同样也来是来自于东海岸
的侨民,他们陷入对于彼此的深爱之中,不在意外界的事物,过著自己的生活,将自己和
其他族群隔离开来,深深地为自己的生活感满足;神父修斯曼是个欧洲人,因为对于未来
非洲人与欧洲人的族群融合深感信心,而来到了非洲。这样的他却被非洲人所杀害,死状
相当悽惨;贾贝丝是沙林的老主顾,同时也是一个附近原始村落的女巫师,靠着向沙林批
发货物贩售到自己村庄维生。她的儿子费迪南是一个中学生,随着故事的进展,从一位惶
恐并爱模仿别人的中学生,变成了性格坚毅,对非洲文化深感满足的大学生,在大河湾附
近"国家园区"内的大学就读,非洲的新希望;英达尔则是沙林从小以来的朋友,出身自富
裕的印度家庭,本来在英国读大学,毕业后因故到了国家园区当客座教授,他总是对于自
己的人生充满著进取之心,希望能在这世上取得更高的成就;欧洲人雷蒙德则是一位有名
的非洲历史学家,因为以前和总统的因缘而成为总统的御用学者,却因为被总统所冷落而
到了内陆的这个城镇;雷蒙德年轻美丽的妻子伊薇本来是位野心勃勃的欧洲大学生,随着
丈夫的失势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后来和沙林有了一腿...
大河湾处这么多的不同性格与出身的人物,他们的生活-尽管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
却被一个人所深深的影响,那就是这个国家的"伟人"总统。在描述这个伟人的事蹟上,奈
波尔展现出高超的文学技巧。他并没有俗套地描写着这个"伟人"到底多么邪恶或者多么妄
想着借由政策来对自己的国民洗脑,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是借由沙林这个来自其他地
区与族群的局外人眼光,描述著大河湾因为这位"伟人"的统治而逐渐产生的种种改变。
故事开头的大河湾刚经历过一场暴动,附近村庄其他部落的人攻进了大河湾,却在总统的
军队镇压之下而失败。本来,这带来的是治安的稳定,大河湾的确也在这场动乱后,迈向
硬件的进步与经济的起飞(身为商人的沙林,对于这点相当赞许),然而随着故事的进行,
总统却开始不安寂寞地实行各种新政策: 像是在本来的旧社区盖了一个非常现代的新市镇
"国家园区",意图用来向外国宣传自己国家的进步;在全国各地盖了代表他母亲的圣母像
并要求人民崇拜;发行自己的嘉言录给全国人民,并要求小孩子背诵...。原本的进步也无
法维持,慢慢回到了原点。而种种荒谬的行为,最后也导致了各村庄部落的不满。故事的
结尾,就在新的叛变即将展开的悬疑中结束。尽管跟随着沙林的局外人眼光,我们很难能
够体会非洲人叛变的原因与背后心境,但我们依然一窥到非洲大陆各国自从脱离殖民母国
后,叛乱内战与强人统治无限轮回的脉络与轨迹。
如果要说<大河湾>是一部精确描述非洲处境的小说,那么我想应该会引起一些人的争论。
对于脱离殖民母国后的非洲人与其处境,奈波尔在这本小说里几乎很难看到有什么表层的
同情与怜悯。在故事里的国家,总统用着各种方式维护其门面与政权;官员无论大小都爱
叨扰百姓,法律与警察不是用来维持秩序的-而是用来向平凡百姓找麻烦与要钱的。然而
,在故事里的平凡非洲人又有比较高尚吗? 暴力与杀害层出不穷,村庄的游民涌入大河湾
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大河湾有着膨大的贫民窟与许多靠着向外地人乞讨过活的游民。就算
去工作,故事里不少的非洲人却似乎还是习惯只在老板出现时在卖力工作,其他时后则像
游魂一般。在他笔下的非洲,简直就像故事中的马赫许所说的一样-没有任何公理可言。
于是,故事的焦点,就聚焦在像沙林这种位在非洲与现代世界两端中间夹层人物的处境。
沙林原本是因为想要找寻新的生活而来到了大河湾,最后却茫然地陷在了这个城镇之中,
找不到人生的希望;他的好友英达尔尽管在英国受到教育,却永远也打不进他所期望的欧
美上流阶层之中,最后抑郁不得志的选择回到家乡;雷蒙德就算学养深厚,却永远都在等
著不切实际的总统招唤;美丽并充满野心的伊薇被迫跟着雷蒙德,只好借由男人对自己的
需求来获得被肯定的感觉。甚至,就连对非洲怀抱希望,受过高等教育,非洲新一代的希
望,代表着让非洲成为现代国家可能性的费迪南,最后都发觉到,在伟人的统治、外国资
本主义的侵入,与永无停止的暴力之下,这个国家就连回复到过去原始但却纯真而自给自
足的丛林生活的可能性,都早已不复存在。
于是,奈波尔这本小说,最让我感到畏惧的,就是这种处境的无可避免与改变性:仿彿无论
抱持着怎样的心态与愿望,拥有着希望或付出努力与否-无论是沙林认为"人世间的追求最
后总是会落得一场空"的悲观豁达,马赫许和舒芭借由对彼此的爱所维系的离群索居,修斯
曼神父相信族群融合的奉献精神,英达尔为了追求的赢家人生所表现的功利、努力,和对
自己过去背景的无情,费迪南面对落后非洲未来所表现的坚毅,或者是雷蒙德在等待总统
招唤时期内的所遵守的个人信条-在这个现代与第三世界的夹层中,他们都无处可逃,永
远都会是游荡在这夹层中的鬼魅,就连任何慰藉都无法拥有。